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官瓷的开片特点是什么意思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什么是仿官釉?(仿官窑瓷器图片)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仿官釉?
仿官釉是指明清两朝代因仿制宋代官瓷釉色、釉质和开片纹而产生的一类瓷器。由于仿品的工艺水平很高,几以乱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明代兴起一股仿宋代名窑的风气,时人所著《遵生八笺》还根据品相将当时仿制的官窑与哥窑分成不同的等级,可见当时对官窑瓷器的喜爱程度。
明代仿宋官窑,均为景德镇御窑场烧制,属于官仿官的精品烧制。
明代仿官窑注重釉色,在釉质、釉色、釉面开片方面足以乱真,只是由于时代的变迁,明代仿官窑器物在造型上有了更多本朝的特征
清代生产汝瓷豆青釉开片吗?
清代生产汝瓷豆青釉开片,这种斜开片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立体感很强。这是汝官瓷开片的独特之处,也是后人难以仿制的。
汝官窑青瓷釉往往形成密密的开片,汝官窑青瓷的开片主要是釉料本身的成分造成的,研磨调和再精细也难免开裂,这和哥窑那种利用胎釉膨胀系数差异而有意产生开片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汝窖,官窖,哥窖,钧窖,定窖,的特点是什么?
在华夏陶瓷文明的发展长河中,产生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于是产生了“天下陶瓷,汝窑为魁”的说法。下面我就五窑之首的汝窑的汝瓷做一下介绍,高人勿笑,权当抛砖引玉^ 在苏轼的《石中山记》中有“舟行适林如”之句,这里的“林如”即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 汝瓷简介: 缘何成名——帝王专用 汝瓷,是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之一,为北宋宫廷专用瓷,在中国古陶史上曾有"汝瓷为魁"之称,时间很短,仅有二十年。因为是**品,不得流传民间;又因其以玛瑙为釉,在特定的光线下七彩纷呈,灿若星辰,被认为阳刚之气太盛,帝王公卿也不敢用它陪葬,被历代帝王视为吉祥之物,镇宫之宝,更使之成为稀世之珍。 北宋末年出个个才情皇帝,他便是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微宗赵佶.微宗在治理国家方面无甚建树,却是一个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大师.文人皇帝自然多了些文人气息.他对宫使用的器皿超出了常人的思维.他认为定州的白瓷,有芒而不可用,遂命汝州造青瓷,他要求烧制的瓷器颜色必须是"雨过天晴云**,这般颜色做将来",这种刻意追求的艺术效果不知难倒了多少能工巧匠.在瓷业发达的河南汝州,官府召集能工巧匠,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使用名贵的玛瑙作为原料,经过无数次试烧,终于成功烧制出了汝官瓷. 俗话说,货出地道,汝州的水土似乎特别适应汝瓷的烧成需要.汝窑瓷中的使用玛瑙末为釉的精品、贡品,,不仅制作讲究,工艺精湛,而且釉药浑厚,光泽柔和,其釉面装饰独具特色。以玛瑙入釉,骨胎坚硬,色泽浑厚,含水欲滴,釉面斑斑小点,若津梨之皮,面隐细纹,似蝉翼,又似螃蟹爬过留下的痕迹,其支钉仅有芝麻大小,所以就有"梨皮 蟹爪 芝麻支钉"之说.其色光泽莹润多变,釉面的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器表还有鱼鳞状的开片,更显得造型古朴。釉面在阳光下观察,釉中多布红斑,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阳晚霞;有的象雨过天晴;有的如长虹悬挂,真可谓珠联璧合,巧夺天工。汝瓷追求的是"天工与清新"的境界,它古朴浑厚,天然朴拙,柔丽静雅,婉若处子,浑然天成,一下子倾倒了那位不会治国的**皇帝,这就是史称汝官司瓷的诞生背景. 皇宫专用了,汝瓷自然就身价百倍,然而随着金兵入侵,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后,国破,汝窑自然窑空烟冷,一代名窑,从盛到衰,仅有二十年光景,到南宋时,已"近尤难得".成为稀世珍宝,历代皇帝视为吉祥之物,汝瓷成为官宦人家的宝贵相征.历朝历代的昌平盛世(元、明、清)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27年到30年(1938至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由于汝瓷的配釉独特,亦未成功。所以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发出了"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的衷叹.汝瓷虽然失传了,世人对汝瓷的钟情却与日俱增,著名的国画大师李若禅先生感叹:"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得尽善美也”。而当今世界上的博物院数以千计,能藏有宋汝瓷者不足10家,能登上拍坛的汝官窑更屈指可数,不要说有历史记载的完整成器,就是一些汝窑碎瓷片也都价值不菲。”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何以名贵——玛瑙入釉,烧制条件苛刻 汝窑之所以名贵,在于其独特的釉料配方、复杂的制作工艺、近乎苛该的烧成范围,而且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汝瓷釉料配方独特,在较低温度(摄氏1200度)下就能融熔(现代很多瓷器的烧成温度在摄氏1250度以上),而胎体不完全瓷化,具有较强的支撑力,保证产品不变形。因而汝瓷小巧玲珑、十分精致. 由于汝瓷的特殊配方,釉层具有很强的着色能力,即使釉层很薄也能使釉面凝脂似玉,厚重感强,因为釉层薄,器型灵巧,故而瓷器显得尢其规整。 汝官瓷釉料配方很独特,高温黏度大,流动性不强,因而产品的口沿及凸起部位的釉层厚度差别不大,釉色基本一致.凹陷部位也不会堆积釉料,因而产品规整而且釉色均匀. 汝官瓷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汝官瓷成品率极低,只有在合适的温度、压力、烧成气氛等条件下才能炼制出理想的产品。合格的产品选送入皇宫,残次品全部砸碎深埋,防止流入民间。虽然汝官瓷烧制20来年,但是流传下来的却微乎其微。 汝官瓷器型规整,胎体和釉层很薄,通体釉色均匀纯正,历代皇室贵族,官宦人家都视汝瓷为珍宝,民间也流传有“家有汝瓷一片,胜过家财万贯"。现在,烧制汝瓷虽然采用新工艺胜过家财万贯”。现在,烧制汝瓷虽然采用新工艺但是合格率仍很低,特别是理想的汝瓷更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巧”,烧制好的汝瓷作品非常不容易。 增值潜力——物以稀为贵 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成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 在已知的65件汝窑传世品中,除北京故宫博物院11件未公开发表外,其余54件中,洗类器占16件,盘14件,另有椭圆水仙盆5件,尊2件、樽2件、碗3件、3件、碟3件,纸追瓶2件,莲花式碗1件,盏托1件,深腹洗1件。器底有三个支钉的占18件,5个支钉的14件,6个支钉的3件,残存1个支钉的1件,无支钉的18件。在釉色上,粉青27件,天青12件,卵青10件,记载不明确的5件。 1992年香港佳士德拍卖行一件汝窑三牺尊以5000万港币成交;苏富比拍卖行一件直径8厘米,汝窑小盘以154万美元成交。2004年,郑州日信拍卖有限公司一件汝窑粉青釉鸳鸯水注(体宽4.2厘米,高6.2厘米)以1050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4月,一件玉兰瓶拍出1亿6千万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了国内单件文物拍卖最高纪录。汝瓷的鉴定——七管齐下 一看釉色。汝瓷的釉料在不同的浇成温度、烧成气氛下形成月白、天青、天蓝、豆绿等釉色,非常复杂。但是真品的釉色都很滋润,釉色纯正,如天青色,是一种绿蓝色的复合色,绿中有蓝、蓝中有绿,釉色自然,而加入化学品(**钴)的则表现为直蓝(不带绿色)。二看釉质。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而有些仿品经药物腐蚀等做旧手段,产生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寥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流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 三看边沿口部。真品边沿口部的釉色与其他部位相比稍浅淡,差别不大,而仿品的釉料在高温下会向下滑动,因而边沿及口部的釉色很浅(俗称脱口也称露白),甚至变成无色透明的玻璃体。 四看手感。真品重量适中,仿品较重。 五看支钉痕。真品的支钉痕小,形如芝麻,呈白色。 六看釉内结构。通过3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真品内气泡清晰可见,仿品气泡堆积的肥皂泡。 如果是残器,可以看断面。真品胎呈得灰胎(断茬白里泛灰),而且胎质没有瓷化,不致密。真品的断茬呈直线状,而仿品呈锯齿状。真品的釉层很薄,仿品釉层厚。 虽然仿古者该意模仿,在某些方面似乎与真品非常接近,但是由于工艺、原料、浇成方法的不同,因而总会顾此失彼,在另一些方面出现偏差,只要掌握以上几方面的鉴别方法,综合考虑,就能鉴别其真伪。
八大名窑中的五大官窑?
中国五大名窑主要由钧窑、汝窑、官窑、定窑、哥窑组成。中国五大名窑正式开创了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的“瓷器”时代,五大名窑的到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时代的到来。
钧窑宋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釉色主要有天青、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官府经营的瓷窑,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窑及开封东窑等窑口制作精华创制的青瓷巅峰之作。
定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野北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