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西亚地区为什么是圆顶屋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西亚地区气候干热的原因(西亚地区气候干热的原因是)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西亚地区气候干热的原因
西亚和北非气候炎热干燥的主要原因是:
1、纬度较低,终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辐射强,炎热;
2、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很少,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是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加剧高温;
3、位于**西部,东北信风由**吹来,水汽很少,空气干燥,降水很少;
4、北非西部海域的寒流有加剧干燥的作用;
5、地形以高原为主,比较平坦,难以阻挡水汽。
扩展资料:
西亚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草原和沙漠广布。在干旱的环境下,这里的人们发展了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
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
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
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著。
各个地方特色民居有什么?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经过明清的不断完善,终成典型格局。四合是指东西南北四面围合成“口”字形。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坚固、安全、封闭,又有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且冬暖夏凉、防震抗风。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居特色鲜明。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还与明清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和高雅超脱文化相辉映,使皖南古民居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河姆渡人就已经能够建造干栏式房屋了。《新唐书•南蛮传》:南平僚东踞智州,户四千余,多瘴疠,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南平即今南川、綦江一带。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最迟在明代后期(16世纪)已经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成为表现中国华侨历史、社会形态与文化传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群体建筑形象。这一类建筑群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分布在开平市的乡村。
其特色是中西合壁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等风格多种。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有史以来,哈尼人迁徙到哪里,蘑菇房就盖到哪里,遍布哈尼山乡,经长期的发展与改进,现在的蘑菇房既有传统特色又日臻完善,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成了一幅奇妙的哀牢山壮景。
黄土高原的窑洞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窑洞的成功建设主要是黄土具有直立的特点,再加强黄土保暖性好,该地区自然环境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光线充足,窑洞一般被风建设,呈东北西南方向,可以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谁有初一上册地理期末复习卷,速度点,急用!!!
地理期末复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世界人口的数量已达到:( )
A、 30多亿 B、40多亿 C、50多亿 D、60多亿
2、当前世界人口的的增长趋势是:( )
A、越来越慢 B、越来越快 C、基本持平 D、稳定不变化
3、下列对自然增长率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出生率—死亡率 B、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
C、死亡率—出生率 D、净增人口数—总人口数
4、下列数据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一组是:( )
A、2.2%,1.7% B、2.5%,1.5% C、1.5%,1.7% D、1.0%,0.8%
5、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是:( )
A、住房拥挤 B、环境污染 C、交通拥挤 D、兵员短缺
6、人口增长过慢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就业困难 B、土地面积减小 C、社会经济发展加快 D、人口老龄化
7、依据人口分布的特征,可知下列四大地形区人口最稠密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撒哈拉沙漠 C、青藏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8、下列属于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
A、鼓励生育 B、限制生育 C、自由生育 D、计划生育
9、**人种主要分布在:( )
A、东亚 B、北非 C、西欧 D、北美
10、由于人种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 )
A、因纽特人 B、印第安人 C、混血种人 D、阿拉伯人
11、黑人原生于非洲的热带环境,但美洲却有一定的数量,原因是:( )
A、地理环境 B、宗教信仰 C、社会经济 D、历史原因
12、世界人种是依据以下哪些方面特征来划分的:( )
A、 肤色、眼色特征 B、毛发、头型特征
C、脸型、头型特征 D、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
13、联合国常用的工作语言有几种:( )
A、2种 B、4种 C、5种 D、6种
14、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西班牙语
15、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 )
A、汉语 B、英语 C、法语 D、西班牙语
16、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流行的语言是:( )
A、葡萄牙语 B、英语 C、法语 D、西班牙语
17、亚洲最多的**是:( )
A、**教 B、***教 C、佛教 D、犹太教
18、我们平常说的穆斯林指的是:( )
A、**教 B、***教 C、佛教 D、犹太教
19、中东地区历来战火纷飞,争议不断,该地区主要的语言和宗教是:( )
A、阿拉伯语,**教 B、葡萄牙语,佛教
C、阿拉伯语,***教 D、葡萄牙语,**教
20、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集中居住形成了:( )
A、乡村 B、城市 C、家庭 D、聚落
21、乡村和城市的本质区别是:( )
A、 人口多少不同 B、建筑形态不同
C、产业类型不同 D、文化水平不同
2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 )
A、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B、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C、 常住人口流动状况的好坏 D、从事工矿企业人口的多少
23、下列不属于古代文化遗产的是:( )
A、太白墓 B、秦始皇陵 C、**祠 D、大青山
24、下列有利于保护古代文化遗迹的行为是:( )
A、刻画留言 B、攀爬古迹 C、深埋** D、防治工业污染
25、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不包括:( )
A、 环境污染严重B、居住较为拥挤C、土地荒漠化严重D、就业较为困难
二、综合题
26、读世界人口增长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见课本P39页图3—1)
⑴、从1650年到1999年,世界人口发展的总趋势是 。
⑵、分析图中数据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增长十亿人口所需的时间越来越 ,说明整个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是越来越 。
⑶、人口的增长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人口增长较快的是 。
⑷、人口增长是由 决定的。
27、读世界人口分布图案回答:(见课本P41页图3—2)
⑴、人口的疏密程度通常用 来形容,它的单位是: 。
⑵、人口的分布状况通常与 密切联系,上述条件影响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纬度的 地带。
⑶、世界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有: 、 、 、 。
⑷、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为12.67亿,你知道我国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吗? 。
28、读世界人种分布图: (见课本P46页图3—8)
⑴、读图首先应该看图的 。
⑵、从图中不难看出: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北非、大洋、北美、南美;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 、北美和南美的北部;
⑶、你能简单地描绘一下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吗?
白种人: ;
黑种人: 。
29、读世界宗教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见课本P49页图3—12)
⑴、世界最主要的三大宗教分别是: 、 、 。
⑵、从图上可以看出,东亚地区最主要分布着什么宗教? 。
⑶、你能写出你所知道的几种宗教建筑物的名称吗? 。
⑷、你知道印度教主要分布在哪个半岛? 。
⑸、中国近代史中有许多西方的传教士来我国传教,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是靠着这股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的,你知道这些传教士传
的是什么教? 。
30、读城市形成变化发展图,思考下列问题:(见课本P52页右图)
⑴、图案反映了 的形成过程;
⑵、观察和分析图片,说出下列的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地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地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地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 ;⑶、聚落的常见形式有 和 ;
⑷、城市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突出,依据你对城市形成的理解,请说一说下列哪些地方容易形成城市: 。
a、 a、 河流附近,b、山麓地带,c、公路、铁路附近,
d、高山峡谷地带,e、热带雨林深处,f、冰雪秀丽
的南极**,g、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带。
一.单项选择题
1.列说**确的是: ( )
A天气现象具有稳定性 B气候现具有多变性
C暴风骤雨是气候现象 D四季如春是气候现象
3.世界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 ( )
A南极洲 B亚洲 C非洲 D南美洲
4.下列地降水类型以对流雨为主的是 ( )
A高原地区 B赤道地区 C沿海地区 D两极地区
5.通常用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季变化的地理图象是 ( )
A降水曲线图 B降水柱状图C降水扇面图 D降水点状图
6.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构成的固定倾角是:( )
A.23.5° B.32.5° C.66.5° D.57.5°
7.表现出明显四季更替的地区是: ( )
A高山地区 B高纬度地区 C中纬度地区 D低纬度地区
8.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原因是: ( )
A海陆因素 B纬度因素 C人为因素 D地形因素
9.人们考察南极地区应选择的最佳时期为: ( )
A3月份前后 B6月份前后 C9月份前后 D12月份前后
10.南北纬**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11.热带雨林地区分布最广的大洲是: (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北美洲
12.下列城市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一年内降水均匀的气候类型是:( )
A罗马 B莫斯科 C伦敦 D新加坡
13.下列的气候类型与其分布地区配对不正确的是: ( )
A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南北两侧
B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南北纬50°~70°的广大地区
C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穿过的**西部
D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西岸
14.非洲分布最广且降水分布不均(半年多雨,半年少雨)为特征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热带沙漠气候
15.下列经济部门,受气候影响最明显的是:( )
A工业 B农业 C电信 D商业
二 、填空题
1. 天气是指某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 ;而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 。
2. 和 对生活和生产影响最大,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
3. 世界最寒冷的**是南极洲,最炎热的**是 洲
4. 科学家依据降水形成过程中空气上升的原因和形式,把降水分成三种主要类型。它们分别是 雨、地形雨、 雨。
5.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 ,地球的运动,海陆的
和地表的 。
6. 在地球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带,西安市位于 带。
7.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增高100米,气温下降约 。
8. 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如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 气体会使全球气温升高;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会破坏高空的 ,导致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从而危及人类健康。
9.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是耐寒的针叶林,以 和 两国面积最大。
10.热带包括四种气候类型。它们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和 气候。
11.北温带与热带的界线是 ,南温带和南寒带的界线是 。
12.形成于我国夏季午后降雨大多属于 雨。
eps模块建房子的造价怎么样?跟传统相比有什么优势?
比起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它的价格更加低廉。以一个200㎡二层乡村别墅毛坯房为例,它的材料综合单价大概是735元/㎡;人工费用却相当便宜,仅150元/㎡左右,不到砖混结构的40%!合计735+150=885元/㎡,比砖混结构大概便宜15%!堡温王保温建筑模块建房子比砖房经济,环保,抗震,保温
我国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共有四处,分别是:
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分别是: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1、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古迹名胜30多处,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西路有黑龙潭、扇子崖、长寿桥等。中西两路会合后为中天门,登天险十八盘,有南天门、碧霞祠、瞻鲁台、日观峰。登日观峰看日出,更为胜景。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古称黟山,唐改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有三大主峰;莲花峰(1873米)、光明顶(1841米)、天都峰(1810米)。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并称“黄山四绝”。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有72峰,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楼、半山寺、慈光阁、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仙人洞、白鹅岭、百丈瀑等名胜古迹,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黄山主峰,为36大峰之一。黄山是安徽旅游的标志,黄山代表景观有“四绝三瀑”,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3、峨眉山-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传为普贤菩萨说法道场。唐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梵宇琳宫,遍及山峦,有佛龛百余,洞窟40个,又有万年寺、报国寺、洪椿坪(千佛禅院)、洗象池、金顶华藏寺等名胜。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肩宽24米,故又名凌云大佛,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4、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红色砂岩构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为喀斯特地貌静观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涧、卧龙潭、龙啸岩等名胜和冲佑万年宫(武夷宫)、**书院(武夷精舍)旧址及历代摩崖题刻。2017年7月9日,江西铅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扩展资料
我国自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已成为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位列世界第一。我国的世界遗产对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对外展示的窗口
2018年7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30届国际协调理事会上,黄山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第34个、安徽省首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至此,黄山成为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于一身的自然保护地,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以风景名胜区为主体成功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区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夷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乐山大佛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黄山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我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黄山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国外的名胜古迹。
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你了解多少?
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有什么不同?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一、《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组织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积极开展的一项国际合作活动。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的第17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还确定了实施《公约》的指导方针。这个《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制定和实施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国际准则和文件。《公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确定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以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公约》的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合作与相互支持,为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为了落实《公约》的各项规定,1976年教科文组织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是一个**间的国际合作机构。该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的21个国家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它主要有三大任务:
一是将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是管理“世界遗产基金”,审定各国提出的技术和财政**方面的申请。
三是对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及管理状况进行监测,以促进其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世界遗产中心,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秘书处,负责处理《公约》实施中的日常事务。
二、资金来源和技术支持
世界遗产基金专门为实施《公约》而设立,旨在为保护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提供必要的帮助。
世界遗产基金的资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公约缔约国固定缴纳的金额,按规定各国应缴纳其向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的1%。
二是各缔约国的自愿捐款,其他机构或个人的赠款,以及通过各国或国际专门销售活动所得的款项。
基金主要用于各种方式的**和技术合作,包括为确定或消除遗产受破坏的原因以及为采取保护措施而进行的研究、专家咨询服务,培训保护或修复技术方面专业人员,提供设备等。尽管基金的规模和数量与需要相比仍显得微不足道,但它对保护遗产的某些重要项目起到了一定的支持和辅助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为了提高保护、评审、监测、技术**等工作的水平,还特别约请了三个国际上有权威的专业机构,作为其专业咨询机构。凡遗产的考察、评审、监测、技术培训、财政与技术**等均由这几个机构派出专家予以帮助。这三个机构是: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要负责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65年,总部设在法国巴黎,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巧的运用和推广的非**国际机构。
世界保护联盟(IUCN,原来称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主要负责自然遗产方面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48年,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主要任务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续利用。
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主要负责文化遗产方面的技术培训、研究、宣传和为专家服务的工作。该组织成立于1959年,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是国际上文化遗产领域从事培训、专家服务、文献资料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目前(截至1999年12月),全世界共有149个国家成为《公约》缔约国,已有631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481处,自然遗产12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2处。这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是人类罕见的,且目前无法替代的财产,其价值具有真实性和惟一性。一旦列入,就表明它们为全人类所有,将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有成员的共同保护和集体**。即使在战争中也不能作为军事攻击的目标。
三、定义和标准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供会员国提名及遗产委员会审批遵循的标准。
1.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其标准有: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问。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2.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3.文化景观的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世界遗产公约》的新意在于把人们迄今为止几乎一直认为互不相干的自然保护和文化保护联系了起来。世界上的一切,概括起来不外乎自然的和人工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自然与文化两者一直被认为是互相对立的两种因素。然而自然的存在与人工的创造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它们之间又有其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人类创造的最美的工程,往往是由于它们和自然环境有和谐的统一,而某些最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往往也带有人类活动的深深印记。
我国于1985年11月22日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个国家一经签署公约,即须保证保护好本国领土上被公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古迹和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向世界提供了它们拥有的、并应完好无损地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为了保护这些遗产,可以得到国际上的**。
从1986年起,我国就开始世界遗产的申报及保护管理工作。截至1999年底,已先后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遗产项目30个,其中已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3处。已批准的23处中,文化遗产的16处,自然遗产的3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4处(见表)。23处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现有500余处遗产名录中仅占4%,对我国这样一个有5000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说是很不相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