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拉美地区风俗有哪些地方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拉丁美洲有哪些重要的节日、民俗风情?(拉丁美洲有哪些重要的节日,民俗风情英文)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拉丁美洲有哪些重要的节日、民俗风情?
一、玉米节
玉米的故乡是拉丁美洲。它究竟最早产于拉美的哪一个国家,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墨西哥,有人说是秘鲁,也有人说是尼加拉瓜。几千年来,拉美人一直把玉米作为主要食品。玉米节期间,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一地,举办全国玉米展览会。
尼加拉瓜每届玉米节,都要从100多种用玉米制做的食品、菜肴和饮料中评选出当年的最佳食品、菜肴和饮料。最有趣的是评选玉米皇后,参赛者的服饰必须全部用玉米的各部分制成。玉米皇后是根据姑娘的面貌、身材和玉米服饰评选出来的。玉米皇后选出后,便乘坐用玉米叶和杆装饰起来的彩车在手风琴的伴奏下缓行在人群中展示其风姿。
二、教师节
拉丁美洲很多国家的教师节为9月11日,这个节日是在1943年巴拿马所举行的泛美教育会议(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上所制定的。这天也是阿根廷教育家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的逝世纪念日。
三、葡萄酒节
阿根廷门多萨的葡萄酒节开始于1936年,从那个时候开始,每年举办一次,从未间断过。葡萄酒节已经成为生活在安第斯山麓的门多萨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到了1938年,阿根廷**正式将这一节日法定为全国性节日。但举办地都始终是门多萨。
活动期间最有特色的两项活动是“阿根廷民族盛装行进”和“葡萄节女王”花车**。来自门多萨18个葡萄和葡萄酒主要产地纷纷选送了本地最漂亮的姑娘竞争“葡萄节女王”的桂冠。
四、五月五日节
五月五日节是墨西哥传统的爱国**节日,是为庆祝墨西哥**击败法国殖民军而设立的。在过五月五日节的地区,庆祝仪式包括丰盛的食物、音乐和舞蹈等。在首都墨西哥城,所有的青壮年士兵都会被召集在墨西哥国旗下举行仪式。
五、亡灵节
从10月31日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Death Day”)。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灵节”——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灵节”——祭奠死去的成年人,这两天通称为“鬼节”。
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了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玉米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教师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根廷门多萨葡萄酒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月五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西哥亡灵节
巴拿马有哪些特产
巴拿马雪茄烟、咖啡。草帽都很有名
"瓜乔"是巴拿马最有名的民族菜,是用大米、豆类和肉做成的。人们还喜欢吃用玉米面和肉做成的玉米面饼、腊肉大米饭等。
南美洲风俗人情有哪些
热情好客,彬彬有礼。不管你到拉美的哪个地方,你都会受到礼遇和尊敬,如果你年龄较大或职衔较高就更是如此。但应该注意的是,男性统治在这个**无所不在。
在拉丁语中,“男子汉”这个词和美国、加拿大的定义不同。拉丁人通常认为这个词代表骑士风度、豪侠、呵护备至和男子气概。在拉美,女性尤其是母亲,是受到赞美、尊敬和爱护的。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照顾家庭,而不是参与商业活动。
美洲人有哪些礼节习俗?
从重视阶级地位的国家来到美国的游客,或许觉得美国并不特别尊敬显要人物。美国人向人鞠躬致敬,不会因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同而特别殷勤,会多鞠几个躬。不论在家或搭乘汽车,美国人通常不会要求贵宾坐上特定的座位。礼让的情形很少,你所能见到的礼让情形,可能是请吃饭的时候,让贵宾坐在主人或女主人的右面。在某些国家里,汽车后座是上座。但在美国,私用汽车里驾驶座旁边的位子才是上座,一半是因为司机往往就是主人自己,另一半是因为坐上前面那个座位,可以清晰地看到车外的景象。 体语 你知道吗?两个人谈话,彼此所站的距离,随文化不同而异。在一些国家里,人们交谈时可能站得很近,谈话下去,两张面孔常常越来越贴近。根据研究所得,美国人谈话如果跟他人站得太近,就觉得不舒服;他们最合意的距离是五十公分左右。另有一些国家的人,还喜欢站得比五十公分更远一点交谈。 你会注意到美国人的另一个社交习惯,就是他们跟其他许多民族一样,说话时往往做手势。他们谈天之际,可能拍拍对方的肩膀,以示友好,或者轻拍小孩的脑袋,以示亲爱。依照其他国家某些民族风俗来说,这种表达法可能不受欢迎,尤其是用左手来表达。许多美国人都用惯左手;在美国左右手没轻重之分,不论用左用右,都没有什么不敬。不过,在这一类的小事上,如果对方在社交场合中用双手的用法令你不快的话,你只须略加犹豫,你的美国朋友往往就明白你的意思了。 静居独处 美国人无静居独处之念,往往是游客难以了解的。美国人不是围墙高筑、重门深锁的国民。他们的院子通常连在一起,连篱笆亦付阙如。他们通常不经邀请,也不先通个电话,就互相过访;他们在办公室工作,总是大门敞开。 他们无静居独处的念头,也许是本国历史发展的结果。美国是个幅员广阔的国家。美国从无筑墙之城,美国人也用不着防犯邻邦。美国在初期居民极少,所以邻居非常重要,不能把他们摒诸门墙之外。邻居在艰苦创业时会提供保护和帮忙,他们彼此守望相助。 从美国早期历史发展出来的这种不愿独处,只求坦然相对的愿望,游客可以从许多小的地方观察到:美国家庭可能有几间无门的房间或只有玻璃墙。假若你看见有人走出你的房间忘了关门,别认为他粗鲁无礼。帮他们,让他们知道你喜欢把门关上,要不然你就得适应新方式了。总之,你对于彼此间的不同,要忍耐。 沉默 美国人人都不喜欢沉默。他们会侃侃而谈,以免谈话中止,纵使片刻的停顿,亦非所愿。假若你很久没作声,美国人就会尽量设法让你加入谈论。他们也许问你是不是身体不舒适,要不要他们帮忙。不过,美国人如果不同意你所说的话,可能默不作声。他们不出声,未必表示他们同意你的意见,而是表示他们认为同你继续辩论下去是没有礼貌的。 说话爽直 游客到了美国,都发觉美国人不说“废话”。这就是说,美国人答话的时候,往往简单到只说“是”、“不是”、“当然”,或极普通的一个“对”字。但简单的答语并不表示美国人怠慢、粗鲁或脑筋简单。美国人平时匆匆忙忙,跟你打招呼不外一个“嗨”。真的,你在美国居留期间,将一再听到这个招呼,几乎人人都说,不论地位、年龄、职业。不过,听惯了比较长的、漂亮话的人,也许要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对美国人的“坦言”不当一回事。 美国人感到难为情时,就实话直说。遇到别人特别客气的称赞或道谢时,美国人可能难为情而不知道该答什么话好。他们不是有意粗鲁无礼,他们其实是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除了特殊的假日,例如圣诞节,美国人通常不送礼。因此,你会发现美国人接到礼物的时候很难为情,他们如果没有东西回礼,就更加如此。他们大体上是个热情不拘礼节的民族。 介绍 美国社会风俗跟别国社会风俗大不相同的一点,就是名字的称呼。美国人不重视“地位”,尤其是社会地位。大多数美国人都不愿意自己因年龄或社会地位的关系而特别受人尊敬,这样会令他们觉得不自在。许多美国人甚至觉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称呼太客套了。不论年龄,大家都喜欢直呼其名。“别称我史密斯太太,叫我萨莉好了。”称呼名字,往往是表示友善亲近。不过,你如果觉得直呼其名不好,尽可用比较客气的称呼。你可以向对方笑笑,说你已经习惯成自然,初与人见面的时候总是比较拘谨,过一阵就会直呼名字了。 介绍的时候,往往是连名带姓:“玛丽.史密斯,这位是约翰.琼思。”遇到这种情形,你可以自己决定该称呼那位女士为“玛丽”还是“史密斯小姐”。有时你们两人交谈,开头是称呼对方的姓,但没过多久,其中一人或彼此就直呼对方的名字了。你尽可自己选择,假若你不愿意一下子就直称别人的头字,而要依照你自己的习俗称呼别人,谁也不会觉得你没有礼貌。 你可能会注意到,美国人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几乎从不提彼此的头衔。如果你平时听惯了不离头衔的谈话,就会觉得美国人说话不客气,不近人情。你高兴的话,尽可依你本国的习惯称呼别人的名衔。美国人听你这样说话,只是觉得有趣,觉得特别。不过,假若他们谈话时不称头衔,你可别不高兴。 头衔 社会阶级的差异,在美国是不受重视的,所以美国人没有家庭世袭的头衔,虽则他们对于用惯了头衔的外来客也会以他的头衔相称。美国人反而有时用职业上的头衔。这种头衔有别于家庭头衔,因为它是靠自己“挣来”的,而不是由祖先传下的。有头衔的职业,最常见的是法官、高级**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宗教领袖。这里且举几个例子:哈利法官、史密斯参议员、克拉克将军、布朗医生、格林博士(教授)、怀特神父、科恩老师(对犹太人的尊称用语)、格雷主教等。 至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则称他为“先生”、“小姐”、“太太”(音密西斯)。“Ms.”(音密丝)对已婚和未婚的女士都可适用,近年来在美国已甚为通行。假若你跟一个美国人第一次碰面,不晓得他的头衔,但又要对他表示尊敬,那么可用“先生”或“夫人”称呼。被你这样称呼的人也许会想到你不知道该用什么称呼,于是会把正确的名称告诉你。不过,一个人除非是从事某种特殊职业,否则正式的头衔是不常用的。美国人注重友好的、不拘礼节的关系,而不注重地位头衔。美国人相信自己即使直称一个人的名字,仍一样可以对他表示尊敬。 服务 头衔之外,美国生活中还有别的事情,是平时受女佣、司机、厨师侍候惯了的游客,可能发觉和他在本国的情形大不相同。有的游客也许想到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但在美国所受的待遇即跟普通人一样,因此觉得自己被怠慢了。不过,美国是个“样样自己动手”的国家。一般美国人,不管是医生、教授、商人、律师,都是自己煮饭、洗衣、上市场买东西或做其他工作。在美国,服务是要钱的;谁都可以“买”服务,只要付得起钱就成,地位是不相干的。一个人不管干的是什么职业,如果自己动手做家务,绝对不会被人认为有什么不对。其实,许多美国人都花得起钱请厨师、司机,但他们不那么做。他们宁愿享受家庭宁静,如果家里有个请来的帮手,宁静感可能多少就会丧失掉。也有人宁愿把钱花在旅行或其他方面,而不愿付出高昂的美国工资雇人帮忙料理家务。 找漱洗间 一位新到美国的游客,最近有人问他,在美国第一天最麻烦的事情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答:“找漱洗间。” 有些国家在大街上有明显可见或在小建筑物里面标志明显的公众漱洗间,美国可没有。在美国,公众漱洗间均设于加油站(都是干干净净的,免费的,不过可能要向站员索取钥匙)。机场、公共汽车站、火车站、餐馆、图书馆、大商店、戏院,以及一切欢迎大众光临的场所,都有漱洗间,你还可以走进任何一家旅馆借用“女漱洗间”或“男漱洗间”,即使你不是这家旅馆的住客。 不要被漱洗间门上的名称弄糊涂了。有时上面写着“男”或“女”以及“女士”或“夫人”,或干脆叫“漱洗间”。有的在门上可能画个图形或其他标志,以示男女之别,餐馆尤其采用这种方式。女用漱洗间有时称为“化妆间”。欧洲人使用的“方便处”或“W.C”,在美国是少用的,但一般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对你国家的认识 你可能会遇到一些对贵国知之甚少的美国人。假若有这种情形,请容忍他们。很遗憾,美国学校很少教授他国的文化风俗。美国东西两面是大洋,跟其他国家隔得很远。结果,美国人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不同的工作方式都不大熟悉;这在其他国家也是常见的。假若美国人用你所不熟知的办法来帮你的忙,假若他们把贵国误认为是千里以外的另一个国家,请多包涵。跟别的国家相比,美国发展成为现代国家的时间极短,只有300年的光景。美国人一直忙于本土的成长,忙着修建公路,忙着建立城市,忙着为千百万的孩子制定免费教育制度,忙着发明,忙着发现,忙着为全球的利益而发展。在这300年间,有大部分的时候全国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美国本身,而不在世界。直到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美国人才开始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兴趣。 社会习俗 美国人的祖先来自全球各地,所以在美国境内“认可的”社会习俗,比有些国家的社会习俗要多得多。因此,到美国旅游的人如果要照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去做,也不必觉得难为情或有什么不对。虽然美国人不拘礼节,但是,如果你愿意在社交场合中穿着打扮得很正规,你尽管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了。你周围的人一定会接受的。 不过,你能够对美国一般的习俗做详尽的了解,也是有所裨益的。当然,这个题目范围太广,不能在这里详加探讨,下面所谈的,只是你访问美国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常见情形。 有些私人问题,在甲国可以提出来谈,但在乙国则不应该谈。比方说,美国人可能会问你:“你在什么地方工作?”“你有几个孩子?”“你的房子有多大?”“你有没有假期?”在美国人看来,这些问题不算是纯粹的私人问题。他们往往问这些话,不外是要了解你与他之间的共同点,或作为交谈的开始。请你明白,问这些话的本意都是友善的,问者是对你表示关心,不是对你无礼。 美国人自己也是这样相识的。由于美国人在美国时常搬迁,这类问题就是他们每年认识许多新朋友的常用办法。 有些国家的人们几乎终生未离开过一个市镇,所以社会风俗颇为不同。游客到了这些国家,可能要过了许久,才会有人向他问起家庭、职业、居所等私人问题。但是在美国,样样事都快,美国人没时间讲究礼节。他们一定要在今天认识你,因为不久他们可能又要搬到遥远的另一个市镇去了。 在一些国家里,居民的社会关系需要长期慢慢地培养。习惯了这种情形的游客一旦到了美国,可能觉得美国人的方式可怕,太注意私人问题和无礼。不过,美国人认为纯粹是私人问题的一些事,在美国也是避而不提的,否则未免太无礼了。这些问题包括一个人的年龄,他有多少钱,他的衣服和财产一共值多少钱,他的宗教信仰,和他的私生活等等。 假如有人向你提出什么问题,而你觉得这纯粹是私事,那么你尽可不答。你可以说“不知道”,或说:“在我的国家里,这个问题好怪。”再不然,你可以把话题一转,谈些不关私人的事情。你这样做,美国人不会觉得你无礼,事实上,他多半会明白你是不想回答或不想继续谈论这些私人问题。
墨西哥亡灵节哪天
从10月31日起,墨西哥举国欢度“亡灵节”(也叫“死人节”)。墨西哥的这一节日,既与西方的“万圣节”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表现了浓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
墨西哥的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克塔维奥?帕斯说:“死亡其实是生命的回照。如果死得毫无意义,那么,其生必定也是如此。”“死亡才显示出生命的最高意义;是生的反面,也是生的补充。”这不但成为带有墨西哥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也表现了墨西哥人的价值与哲学观念。墨西哥人是从古代印第安人的哲学中,继承了这种对生命的看法。因此,他们欢欣鼓舞地庆祝生命周期的完成,一年一度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每年的亡灵节,就是这样一种阿兹特加人的哲学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人们祭奠亡灵,却绝无悲哀,甚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意在与死去的亲人一起欢度节日。
按照民间风俗,11月1日是“幼灵”节;2日是“成灵”节。人们在墓地通往村庄或者小镇的路上撒了**的花瓣,让亡灵循着芬芳的小路归来。晚间,在家门口点上南瓜灯笼,为亡灵上门引路;在祭坛上摆着玉米羹、巧克力、面包、粽子、辣酱、南瓜、甜食、甜点等供品,让亡灵享用。“亡灵节”祭坛上的面包与平常食用的面包是不同的。不同的形状又有不同的含义。有的做成“人”形,有的“人”形不带“腿”,表示“鬼魂”;被叫做“罗斯凯特”的螺旋状面包,表示生命的轮回;做成千层饼形状、并带有装饰的面包“奥哈尔德拉”,意在欢迎亡灵的归来。节日里,无分男女老幼,都可以戴着**,穿上印着白骨的鬼怪衣服,在街上招摇过市,表示亡灵归来。
在墨西哥,孩子们从小就被告知这项传统。在墨西哥4年级小学生的《公民知识》课本上,“亡灵节”被列为墨西哥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孩子们从课本上知道:“11月2日的亡灵节是我们为那些已经不和我们在一起的人举行的节日。这不是一个悲伤的节日,相反,而是一个充满色彩的节日;人们用食品和其它东西为死者布置祭坛;在公墓里弹奏音乐,并且写一些‘骷髅’诗互相取笑。这是西班牙殖民时代以前就有的印第安习俗、印第安文化;阿兹特加人就是这样庆祝的。”
报纸上也在“亡灵节”这一天,用整版的篇幅刊登总统、内阁部长与知名人士的骷髅漫画,配上墓志铭。被画成骷髅的人也引以为荣幸,表现出墨西哥民族乐观豁达的性格和对待死亡的幽默态度。在首都墨西哥城,**有关部门为了展示这种古老的文化,还特地组织各区文化部门在市中心的宪法广场上搭起各种各样的祭坛。参加单位“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挖空心思,把祭坛搭得又漂亮、又富有艺术性。从而表示对民族文化特性的继承。小商小贩也被特别允许在广场四周贩卖各种传统食品。参观的人们喜气洋洋,完全是过节一样。
虽然墨西哥的“亡灵节”与其它西方国家有相似之处,具有西班牙殖民前的印第安民族与西班牙人的双重渊源,但是,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印第安人传统,表现出印第安文化特征,以及他们特有的幽默和理念。墨西哥人普遍认为,这一文化主要是继承了古代印第安人,特别是玛雅人或阿兹特加人的观念。而且来源于现在被称作“美索阿美利加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虽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受到殖民时代欧洲文化的影响。但是,墨西哥人总是愿意把他们所继承的古老的文明、文化作为民族的特性,来区别于他们和其它的西方国家。这种意识是根深蒂固的。
墓地*森可怕,还是不吉利的象征,为何智利人还会将其作为新年狂欢圣地?
这就是智利的风俗。智利给人的最大印象是,大面积的领土导致了这里的文化各种各样,这就是为什么这里每个地区的生活方式都有些不同。在智利中部一个叫卡塔尔的小镇上,人们通常**在墓地附近,和死去的亲友一起过新年。这个仪式不仅仅是烧香,而且当新年钟声响起时,他们不会离开家人而是在墓地过夜,陪伴死去的亲人,看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据了解,起初只有一个家庭,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现在连**都默许了这件事,西宁已经成为当地在墓地过夜的传统。一般来说,市长会选择在午夜打开墓地大门。在门外,等待了很长时间的居民会来到他们的亲戚身边,虔诚地与死去的人共度这一年。
有时会播放一些古典轻音乐,伴随着烛光,会有团聚的气氛。这种简单而真诚的补偿会让许多人觉得他们的家人在他们身边。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不会害怕墓地里家人的温暖。在这一刻,他们将爬进每个人的心里,直到新年的到来。
虽然很多人都对于这样的方式不太理解,但是其实这种方式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个习俗,就是在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去自己的、自己的亲友墓地烧香,这代表着那些死去的家庭成员从天堂转移到自己的家里过新年。新年去墓地烧香的性质不同于清明节扫墓,新年烧香代表家人团聚。只是除夕夜,我们国家很少有人会选择出去,每个人都会选择呆在家里一起看春晚。
拉美包括哪些国家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所有美洲各国和地区的通称,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从15世纪开始,这个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先后沦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批移民蜂拥而入。19世纪以后,这些国家才陆获得**。由于殖民统治长达300多年,这些国家深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影响,而且当地的印第安语逐渐取代。现在该地区除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海地通用法语外,其余国家几乎均采用西班牙语作为国语。
而法语、葡萄牙语均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罗曼语是古罗马帝国语言,说这种语言的古罗马城郊一带称拉丁姆(latirm),所以罗曼语族又被称为拉丁语族。因此,采用拉丁语作为国语的这大片陆地就被称为“拉丁美洲”。
西方国家有那些习俗和禁忌?
怀孕时的迷信 [习俗] 怀孕时有许多事情是需要注意的。现今虽然医学发达但是还是要注意一些事故及异常现象发生。自古以来在日本有怀孕时若看见火灾生出的小孩就会长红斑,若怀孕时欺负动物小孩就会有兔唇等迷信的说法。虽然这些都无所根据但是这毕竟是古人重要的生活知识,因此就姑且相信之,总是对小宝宝有好处的。
命名 [习俗] 小孩的名字就和小孩刚出生时想知道他的性别一样的令人在意。而取名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名字的好坏会影响他今后的一切。而一般在取好名字后,会由长辈以一定的格式书写于纸上供于神坛前。
生产通知信的写法 [习俗] 写生产通知信目的和打电话通知消息是一样的道理,只是通知大家小婴儿已出生了。所用的信件与过年时一样,使用印刷的名信片即可。一般来说是于小婴儿出生后约1~2周间寄出。此生产通知信是由父母亲来写内容,而大致上是写出生时间、出生时的状、小孩性别、出生日期、小孩的健康情形、体重、与父母亲的样貌是否相合等资料。
庆贺生产的祝贺语 [习俗] 收到亲朋好友来信告知生产的消息,写些祝贺的话回信是一礼貌上的行事。在此无制式的规定,因此只要适切的表达欢喜之意即可。而在话语上需注意的是要避免「沉」、「回」、「去」等意或与「死」同音的字。此外,如果当面见到小婴儿的话,只要率直的表达可爱即可,注意别称赞过头免得有反效果。
庆贺生产赠礼 [习俗] 一般来说庆贺生产所送的祝贺礼大多以小婴儿能使用的东西为主。而在送小婴儿能用的东西时,要注意的地方是这东西最好能使用约一年的时间。为了能更符合小婴儿的需要,送礼前先寻问其父母也是可以的,必要时包现金礼或百货公司礼券等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送庆贺生产赠礼除了庆贺小婴儿的诞生外,也必需考量到母亲,适切的送些吃的或是往后照顾小婴儿的必需品都是很好的选择。
第三夜及第五夜 [习俗] 第三夜及第五夜就是指产后第三天及第五天的时候,以前都会和第七夜时一样盛大的庆祝,最早以前是平安朝时贵族的庆祝活动,现在则几乎都已不举行了。一般而言,产妇于第三天起身体及精神就开始恢复状况,此时即可开始对帮助生产的医生、护士等表达感谢之意,通常会有送一些和果子及果汁的习俗。第五夜在以前的时候,也是与第三夜一样会有很多人聚在一起庆祝孩子的诞生及成长。
七夜 [习俗] 所谓的七夜是为庆祝产后已第七天,直到现在也还广泛的在庆祝着。这天也是为祈福孩子健康成长的日子,大多数的地方会在这天的庆祝会上公布孩子的名字,而慢慢成为习惯后,七夜这天也成为取孩子名的期限。
七夜庆贺法 [习俗] 七夜的庆祝方法有很多种,依据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果想要实在的庆祝的话,寻问父母亲及地方长老是最好的办法。虽然各地会有些许不同的习俗,但是全国皆相同且相当重要的共同习俗就是一定会邀请近亲好友,参加所准备的和风宴。而宴席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油饭及带头尾的烤鱼。需盛上带头尾的烤鱼是取其首尾一贯的祝福之意,一般是使用鲷鱼。此外也有使用具诞生成长意谓的鱼种。
神社** [习俗] 神社**除了是孩子七五三时的重要行事外,孩子刚出生时到神社**感谢氏神也是相当重要的。一般来说男孩出生后第31天、女孩出生后第32天就要到神社**。此时会由祖父母抱着穿著正式服饰的刚出生婴孩再由同样穿著正式和服的父母陪同到神社**
箸ZOME [习俗] 此为一个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所谓的箸就是筷子,ZOME则是带有开始的意味。此习俗根据地方的不同,举行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但通常来说是在孩子出生后第100天或者第120天时举行。这时小孩子当然还不会自己吃东西,只是会准备一些鲷鱼、吸物、腌梅干等食品象征性的使用筷子吃,来表达祝福的意味。
初节句的赠物及回礼 [习俗] 所谓的节句是指日本一月七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五个民俗节庆。而出节句就是孩子第一次遇到属于自己的节日。以前在赠礼上,女孩子方面会赠送雏形娃娃,男孩方面则会赠送武者人形,现在则赠送些实用性高的礼物为多。至于回礼方面,其实不必太刻意,一般而言,女生的情况是回以菱饼、雏形娃娃,男孩则回以柏饼或油饭,不管如何只要有感谢的诚心即可。
七五三服装 [习俗] 七五三的仪式对小朋友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服装也应相当的正式。此时,女生会穿著振袖和服,男生则是穿著纹付、羽织、裤裙式的和服。但是现在七五三的服装已不若以往那么的制式了,有时会出现一些奇装异服的现象,但是不管如何穿著,其仪式的重要性及所要祈求的重点还是不变的。
女孩的七五三 [习俗] 女孩是于三岁和七岁时庆祝成长,刚开始时是从关东地区开始举行的。在女孩三岁时会有发置的正式装扮,七岁时则有结带的服饰。因庆祝女孩成长是一相当重要的事,而此时所穿的和服等也是出生以来的第一次因此就非常的慎重了。
男孩的七五三 [习俗] 三岁时男女孩的装扮都大同小异,到五岁时男孩就会穿著裤裙式的和服来庆贺,而此时的仪式及穿著都是相当重要的。江户时代时的武家社会里,男孩到了五岁时都会以穿著正式的裤裙式和服来象征将打好根基稳立于基盘。而稳立于基盘上也代表着将成为众人之上的武士及将踏入另一阶段,因此此时的仪式及穿著都相当的重要
第一次生日的庆祝法 [习俗] 因高兴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能一切平安,且也为祈求今后能幸福成长,因此于孩子出生的第一次生日时都会慎重的加以庆祝。在庆祝会上会准备「饼诞生」,现在则因地方的不同而会准备有其它不同的饼。此外,还会准备有「一升饼」希望孩子开始踏出背负使命的第一步,同时也证明孩子是健康无恙的。
庆入幼儿园赠礼 [习俗] 可爱的小朋友从出生就一直待在家中,受到周遭所有人的照顾。现在会说话也会基本的活动了,因此将先入幼儿园学习与人初步的接触,如此的开始是相当重要且值得兴奋的,因此送些小礼物来鼓励孩子更上层楼吧!通常此时会送给小朋友蜡笔、绘本等,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直接询问小朋友的喜好。此外,在回礼方面,不必太过隆重通常只需真心的说声谢谢即可。
庆入小学赠礼 [习俗] 小朋友要入小学代表着将踏入人生挑战的最初的阶段,因此送礼庆贺是代表着祝福与祈许的意味。在上小学前父母通常都会准备许多学前教育的书籍或相关的学习道具来给孩子做上学的准备,因此送礼时就避免再送些学习方面的工具等。通常最常送的礼物为书包,但最好的方法是直接的问小朋友或父母的喜好,再来送礼。若没有很好的办法,送些上学能常用的袜子、铅笔、上衣等也是不错的。
庆入中学赠礼 [习俗] 因为中学入学也被视为是一种**的过程,因此在这时送礼祝贺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通常所送的礼物以手表、钢笔等上学可使用的东西为主。但是若与此将上中学的小朋友或父母相当熟识的话,当面询问所喜欢的东西为何再来选择送些什么是最好不过的了。此外,礼物尽量不要太过于贵重,只要有祝福的心意即可。
礼签 [习俗] 带有庆祝意味的礼物包装上和水引一样最后都不可忘记礼签。礼签日文汉字为「熨斗」。它的来由是来自于熨斗鲍,以前将**切成薄片拉长后再拿去晒干是古早各种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而作法中拉长代表了延常伸展等的好兆头,慢慢的也就演变为庆祝喜事时的必需品了。以前是将真正的**拿来放在包装纸上,现在则只留下形状,一般都是用包装纸作成的。NOSI一般是红白色的和纸在上端折出细长的六角型,喜庆事时折两折,庆祝结婚折半折,探病时则也是折两折。
惠比寿讲 [习俗] 惠比寿讲就是于十月二十日举行的惠比寿祭。此是由为祈求生意兴隆的商人之间流传开来的行事。
PETARA市 [习俗] 所谓的PETARA市就是一贩卖腌制萝卜的市集,十月十九日这天会于东京日本桥的大传马町到小传马町之间的街道展开PETARA市。在此你会听到商人叫卖PETARA的声音,事实上PETARA是腌制物的名称。原来的PETARA是贩售有隔天惠比寿讲所需的盐鲷等物,不知曾几何时已变为完全卖腌制萝卜的市集。
御会式 [习俗] 十月十三日这天举行有日莲上人的忌日**,而此**就称为御会式。东京池上本门寺的御会式是非常有名的。信者都会举行万灯供养的行事。
二百一十日 [习俗] 九月一日这天也称为二百一十日,从立春开始算起到九月一日恰巧是二百一十日,此时是台风最多的时节,也是农作物收成的时候,因此农家在这段其间都会非常的担心。所以此时多注意小心并做好万全的准备是很重要的。
洒豆 [习俗] 在日本每个地方洒豆的时节及名称都有所不同,有称为鬼打在除夕或12月27日等日子举行的一习俗仪式,主要的内容大致都是要驱赶邪气。而豆子其实也是一种可用来占卜的功具,在和歌山县,节分的晚上将豆子烧了之后用来占算天候,此称为豆烧或豆占。而有关豆占的事,各地也有许多的方法,其中将豆子由右依续排出12颗代表12个月,再分别将豆子燃烧,当豆子的颜色看起来白白的就代表是晴天,若烧后相当的黑就是代表会下雨,诸如此类的占卜非常的多,是一种相当特殊的习俗。
戎样 [习俗] 如果在新年10日这天去**七福神里的戎样的话相传会得到福气。戎样原本是兵库县西之宫的一个祭神,在关西的商人之间皆非常信奉他。而戎样头戴风折乌帽及摆出钓到鲷鱼的姿态看起来也非常的能与一般民众亲近似的。
着初 [习俗] 所谓的着初原本的意思是武士的孩子在刚成年时都会举行第一次穿上铠甲的行事。着就是穿,初就是初次之意。现在着初的意义为新年时整个人的身心皆应彻底转换,所有的东西、衣物也都需更新之意。
皇居参贺 [习俗] 皇居参贺于每年的一月二日举行。在这天天皇、皇后及皇太子夫妇会于上午、下午各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接受全国国民的新年祝贺。
烟火大会 [习俗]烟火大会是夏天最具代表的习俗了。起源是因江户时代在江户(现在的东京)隅田川的玉屋及键屋两家烟火制造商比赛放烟火而来的。现在日本夏天各地都会举行烟火大会,在湿热且难以入眠的夏天晚上,看烟火大会是最适切且能感受热闹气氛的活动。而烟火在夜空中「砰」一声瞬间炸开然后消失的情形,就像樱花一般象征着纯粹与无常。
采茶 [习俗] 绿茶是日本人生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饮料。相对的采茶也就成为很重要的活动了。所谓采茶就是摘取茶树的新芽和叶子,采茶活动大约是在每年的四月中旬到五月下旬的三个星期之间,而从八十八夜〈约在5月2日〉开始后的二~三个星期是采茶最顶盛的时候。摘下来的茶叶在蒸过后当晚就需揉好。在以前采茶时可看见人们都是头绑红色的毛巾然后一边唱采茶歌一边采茶,如此充满采茶乐的景象在进入机械化的今日已荡然无存了。
盆 [习俗] 所谓的盆就是中元节,是大约每年的7月13~15日或者是8月所举行的一种主要在祭拜祖先的佛教仪式。据说在这段期间内祖先都会回到家中,为不让祖先找不到家,因此会在家门口摆迎火盆,屋内则挂上灯笼。除此之外,佛坛也会整理的很漂亮并摆上蔬菜、水果等供物装饰。在盆这段期间结束后,就会开始送祖先回去。此时会摆送火盆在门口,还会将供物放入河川及海中漂流,代表着恭送祖先。
跨年荞麦面 [习俗] 除夕吃跨年荞麦面的习俗是从江户时**始流传的。习俗的来由是很久以前在除夕这天大扫除时,金工艺师父在工作场所里将散落的金粉和荞麦粘合在一起搓成丸子,然后再将丸子放在火盆上烧烤以取丸子上的金粉。所用的荞麦就是用来收集金子的,之后慢慢的才演变为除夕这天吃荞麦面的习俗。现在的荞麦面是细长型的,而吃荞麦面的目地就是为祈求长寿。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黑色**,后来传到了欧洲.到了14世纪,欧洲开始兴起盛大的燃放花火,经常一放就是近半日.1613年8月6日,英国和中国明朝的商人到日本晋见的时候,曾在俊府城施放花火展现给德川家康欣赏,据传这是日本最初的"花火".
能够清楚的看到花火是首当其冲的,除此之外最先考虑的要素就是-[风向],在下风看的话,不但因为有烟而看不清花火,或许还会遭遇到花火放出的气体,若进入眼睛里会很疼的,也很危险.另外就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若想要看清楚花火打上天空后的整体构形等一般要离开放花处400-500米左右;若要身临其境般体感到花火的魄力看来还是近些好.趁天还没黑前就提前确认好各种事项,找称心如意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此外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通路,摆摊等那种人们频繁移动的地方附近,否则就不能集中精神欣赏啦.
花见 [习俗] 所谓花见就是一边欣赏美丽的樱花一边享受出外游乐的活动。在日本3、4月时樱花盛开,这时大家就会和家人、朋友、同事等人一起去赏樱花。通常大家都会坐在樱花树下,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一同享受这美丽的春天。
年菜 [习俗] 年菜日文称为「OSETU料理」,是在正月前三天所吃的特别料理。烧物、煮物等各式各样的料理都会装在漆器的叠层方盒里。料理看起来不但非常豪华,而且能保存很久,这样能使家庭主妇在未来三天中不必大费周张的再准备饭菜,因而可以减轻做家事的负担。年菜基本上有一些是必备且有特殊意义的,像鲷就有「吉祥、庆喜」的意思,昆布则有「高兴」的意思,但根据地方的不同还是会有些微的差异。
七草粥 [习俗] 1月7日时有粥加上芹菜等的「春天七草」一起煮食的习俗。在这天只要吃下此种粥就可远离百病。此外,七草粥根据地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煮法,例如有些地方就会加入小豆等。
镜开 [习俗] 于1月11日时将装饰在壁龛的镜饼拿下来吃称为镜开。原本此习俗是在20日举行的,但因为1651年1月20日时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逝世,所以将20日改为11日。正月一到11日就要将镜饼切开来吃,而因镜饼是吉祥物要避免用锐利物进行「切」的动作,所以就用手来槌开。而镜饼槌开有「开」的情形所以称此习俗为镜开。
镜饼 [习俗] 镜饼就是约10~20公分大小的两个圆平年糕相叠在台架上的东西。正月时会将镜饼摆在壁龛用以供奉神明。在日本有一古老的信仰就是,相传在正月的时候会有年神到家里拜访,而为供奉年神就必须准备镜饼。但是近年来持守此具神话般习俗的人越来越少了。通常都只是将镜饼当成一装饰品而已。
稻草绳 [习俗] 稻草绳是正月时挂在门上用来驱邪的东西。稻草绳因为是表示迎神的一个清净场所代表,所以原本稻草绳是使用橘子、伊势虾等吉祥物集合在一起而成的挂饰。橘子有子孙繁荣等意味,其它的吉祥物也都各拥有不同的意义存在。新年结束后稻草绳就会和门松一同拆下来再带到神社烧掉。
年贺状 [习俗] 年贺状就是在过年的时候,寄给好朋友、亲戚、长辈等写有祝贺内容的信。其实也就是所谓的贺年卡。原本年贺状是在1月2日的时候开始写,然后在松之内的这段期间[1月7日为止]再寄出去。但是现在为配合元旦的特别年贺邮政制度所以都会在年底就开始准备年贺状,反而1月2日才开始写的人越来越少了。
屠苏 [习俗] 日本饮用屠苏的习俗是从平安初期开始的。屠苏是一种加有山椒、桔梗、肉桂等药草的药酒,据说喝了可以驱除邪气还可延年益寿,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通常在家人互祝今年一切健康后,就会依长幼顺序来喝屠苏。
门松 [习俗] 为庆祝新年在家门口皆会摆饰有「门松」,此为一个招神的记号,同时也是一个神降临世上停留处的代表。以前此摆饰是用松、杉等常绿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完全以松为主,并因是摆放在门口的,所以被称为「门松」。现今所摆设的「门松」一般是用三根竹子围住松枝再用绳子打结做装饰。但在关西地区也有用和纸结纸绳并装饰有小饰品的门松。门松和许多的过年装饰品都会在1月7日撤掉。代表正月过年将告一段落。而从元旦到1月7日这天为止的这段时间,就称为「松之内」。
杂煮 [习俗] 杂煮原本称为「煮杂」,是一种以麻薯为主再加上各式各样东西于汤汁中而成的,也是新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吃杂煮的习俗传说是从室町时代的民间开始的。当时新年吃杂煮还特别称为「保脏」。其意思就是希望吃了身体健康。杂煮的作法因地方而有所差异,大至上关西是用圆的麻薯,关东则用四角形的。吃麻薯就是祈求圆满吉祥之意。汤汁方面,关东以清汤为主,关西以味噌为主。而其它杂煮里所加的料就以各地的名产为主了。
初梦 [习俗] 字面上的意思是正月第一次梦到的梦。实际上则是开始工作后正月二日晚上所作的梦。初梦此一说法从江户时代就已存在了。根据德川家康所流传的吉梦说法是为梦到「一富士、二鹰、三茄子」都是吉祥的征兆。
鲤鱼旗 [习俗] 在端午节悬挂鲤鱼旗的习俗是从江户中期开始的。其由来是根据中国「越过黄河急流龙门的鲤鱼会成为一条龙」,这样的一个龙门传说而来的。而鲤鱼旗随风飘扬的景像就像是在急流中力争上游的样子。因此藉此来祈愿孩子向上并有所成就。
菖蒲 [习俗] 此为一种很香的植物,古时胃药里也有采用。在端午节时会泡菖蒲汤和在玄关插上菖蒲、艾草来驱邪。
粽子 [习俗] 粽子是在奈良时代由中国传过去的。由于它易于保存与携带所以很快的就普及于大众饮食生活中。江户时代时粽子成为一种点心,因而更广受欢迎。此外,日本端午吃粽子的习俗由来也是受中国诗人—屈原故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