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全国稻产量是多少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亩产多少斤水稻?(亩产多少斤水稻合适)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亩产多少斤水稻?
亩产800~1200斤水稻。一般种植情况下,水稻亩产量为800~1200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亩产量会受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气候、不同品种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来说,亩产量在800~1200斤之间
占城稻亩产多少?
100公斤以上。历时数年,宋真宗发现福建种植了一种名为“占城稻”的水稻品种,抗旱能力强,生长周期短。在皇宫试种之后,宋真宗下令“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各地种植。 几年后,江南水稻产量大幅上升。有粗略估算,在种植占城稻后,占城稻产量从亩产6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为全国粮食产业中心南迁打下来坚实基础。
中国第一水稻产量?
目前中国水稻亩产量最高是1026.7公斤。在2013年时,试验田的产量已经达到每亩988.1公斤,离1000公斤这个大目标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虽然中国水稻的产量已经很高,但是理水稻产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最高每亩可达1500公斤左右。
水稻亩产量会产生差异主要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等因素导致。一般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杂交稻,亩产量有800公斤以上,但有时同一品种在不同地方种植产量差异也较大。
一亩地大概能产多少斤水稻?
其实水稻的亩产量并不是固定的,它与品种以及种植田块是息息相关的,像低产田通常亩产量保持在600~700斤左右. 高产田的正常亩产量保持在1000~1200斤左右。南方地区的水稻,一般都是杂交水稻,像现在的话也有了几款超级水稻品种,亩产量均在700公斤以上。
中国水稻最高单产量?
2011年,Y两优2号百亩连片平均亩产达926.6 kg (13.9 t/hm2),实现了第3期超级杂交稻单产13.5 t/hm2的目标;2014年,第4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Y两优900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 kg (15.4 t/hm2)的高产新纪录,两倍于中国水稻的平均产量。
中国粮食产量的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 ,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 (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 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 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 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 ,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 下降7.2个百分点。 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 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 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 台阶。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 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 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 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二是小麦播 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 千公顷(4.64亿亩)。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 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 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 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 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 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 场机制,提高**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 民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 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 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水稻旱育抛秧、小麦 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 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 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 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 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 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 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 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 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 (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 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 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 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 ),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 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 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 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 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为解决玉米 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 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 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 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 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 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 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 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 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 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 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 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 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华北6省市在全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 面积(千公顷) 占全国比重(%) 产量(万吨) 占全国比重(%) 1990年 12783 42 4712 47 1999年 12852 45 6123 54 (三)以公司带农户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一些粮食加工 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不 仅使专用的优质原料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优化农业 结构中种什么,为谁种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加工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加 工的粮食生产和经营新体制,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郑州第二面粉 厂按照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发展优质 专用小麦生产。从1995年开始,该厂在河南省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近10个县(区) 、29个乡镇,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每年与当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确定 小麦品种和收购价格,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增加优质专用小麦 生产,取得明显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该厂分别收购优质专用 小麦600吨、2700吨、1.3万吨和1.6万吨,2000年超过6万吨,呈逐年增长势头, 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加工生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厂已拥有13.3千公顷(20 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3.6万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又如,长 春大成实业集团通过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 质原料玉米,满足加工需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该集团成立了 原料玉米基地公司,专门负责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乡镇**与农民签订产销 合同。从1998年开始,大成集团先后在全省35个乡镇建立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面 积达86千公顷(129万亩),种植农户达5.9万户。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个,面积30 千公顷(45万亩),种植农户2.3万户;普通玉米基地27个,面积56千公顷(84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