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环境承载能力是什么标准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不同?详细解答,谢谢。(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不同?详细解答,谢谢。
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数量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为居民提供的食物能健康地供养的最大人口数。环境人口容量,主要研究的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因此,笔者认为: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涵义,因而就有土地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合理人口容量等一系列人口容量的概念。所以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的具体规定性不同,也就有了它们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什么是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环境容量
指某一环境对污染物最大承受限度,在这一限度内,环境质量不致降低到有害于人类生活、生产和生存的水平,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外界污染物所致损伤的能力.
一般的环境系统都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如一条流量较大的河流被排入一定数量的污染物,由于河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作用,进入河中的污染物浓度可迅速降低,保持在环境标准以下.这就是环境(河流)的自净作用使污染物稀释或转化为非污染物的过程.环境的自净作用越强,环境容量就越大.
一个特定环境的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于环境本身的状况.如流量大的河流比流量小的河流环境容量大一些.污染物不同,环境对它的净化能力也不同.如同样数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入河道,重金属容易在河底积累,有机污染物可很快被分解,河流所能容纳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数量不同,这表明环境容量因物而异.
研究环境容量对控制环境污染很有用处.由于环境有一定自净能力,经过严格测算,可允许一部分污染物稍加处理后排入环境,让环境将这些污染物消化掉.排放污染物时间、地点、方式要合适,排放的数量不得超过环境容量.因为环境容量总是有限的,如果超出它的限度.
环境就会被污染.了解某一环境对各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重要,根据环境容量可以制订出经济有效的污染控制方案,确定哪些污染物由环境去净化,哪些必须先进处理,以及处理到何种程度为宜.
而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了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环境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得到了广泛应用.
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承载力是从工程地质领域转借过来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地基的强度对建筑物负重的能力.生态学最早将此概念转引到该学科领域内,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承载力概念引入生态学后发生了演化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资源条件下,产生了不同的承载力概念和相应的承载力理论.生态承载力是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供应与容纳能力及其可维持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对于某一区域,生态承载力强调的是系统的承载功能,而突出的是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其内容包括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所以,某一区域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某一特定的生态系统,在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的条件下,可持续承载的人口数量、经济强度及社会总量的能力
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在区域环境规划中有何作用
定义上面已经说了,我就不多说了。谈谈我的体会:
在环境规划中通过承载力计算可以对人口、经济发展增速、产业结构、城镇建设规模、生态保育(自然保护区、生物生产供养区等)等内容给出比较明确的环境限制,即勾画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蓝图。
而通过环境容量计算和分配,可以对人口、产业、城镇布局提出环境限制,并针对发展目标制定环境污染物控制措施,确保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区别
区别:
人口合理容量小于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容量的含义相近,都是指这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或最高人口数量。都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将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而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含义。
拓展资料
1、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简单的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显然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密度:一定时期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的稠密程度。人口密度的作用在于考察分析在一定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数量和按人口平均的土地数量。这种考察和分析一定要同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把包括不可利用土地在内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种用途的土地面积分别计算。人口密度是个经常变动的量。
3、在一定意义上说,人口经济密度大小,更能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和经济的关系。以可利用的农业用地面积为基础,计算单位农用土地上的人口数,称为“比较人口密度”。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内人口对农业的压力大小。
(资料来源:人口合理容量——百度百科)
环境承载力与什么因素相关 正或负相关
与资源的数量成正比;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与科技水平成正比;与地域的开放程度成正比。求采纳~
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承受力或环境忍耐力。它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限度。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大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又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对于人类活动来说,环境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能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的需要提供支持。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今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超过了环境系统维护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人们用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
生态承载力大体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等类型。在人类面临粮食危机、土地日趋紧张的情况下,科学家提出了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在环境污染蔓延全球、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科学家相继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等概念。
环境承载力,指维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的前提上,环境所能够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浅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邢永强 康鸳鸯 张洪波 李光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 450016)
《河南地球科学通报》,文章编号:978-7-80246-005-8-329-3
摘要 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易引起混淆的异同点,然后在理论基础上以及数学方法上进行了区别与阐述,最后给出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容量 区别与联系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是目前资源与环境学科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对于这两个名词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有的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纳入到环境容量中去,有的将两者等同使用,还有的虽做了区分,但界限不是很清晰。实际上,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许多差别,不能混淆为同一个概念。
1 概念上区分
环境容量,是指某区域环境系统所允许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指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如水、空气、土壤及生物等)对人类活动所造成影响的最大承受量或负荷量(鞠美庭等,2004)。从其定义可以看出,环境容量一词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容纳能力,或相对于一定环境目标下的允许人类活动带来的破坏力上限。针对其研究对象不同,环境容量又可分为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地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容量等。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与该区域环境系统本身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有关,可以通过人为调节控制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来改造物质循环转化方式,提高环境容量,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可利用(和外来调入)的自然资源以及区域的环境条件,为能维系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所能够支撑的最大社会经济或生态系统发展规模(邢永强等,2007)。从其定义不难发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要比环境容量广泛得多。它着重强调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区域资源和环境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承载能力的大小除了与资源、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综合考虑了社会发展目标、**宏观调控、生活期望水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对照两者的定义和内涵,可以认为环境容量是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环境容许负荷方面的一种表达,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则是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是否能满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更高层次度量。因此,在具体研究时,可将环境容量纳入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体系中,作为反映承载能力环境状态的一个指标。
2 理论基础上区分
环境容量研究主要以环境评价理论为基础,其具体工作思路又细化为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预测、污染负荷数值模拟等部分(李祚泳等,2004)。环境质量评价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研究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系,描述和分析环境质量变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等;环境模拟预测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污染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运动、衰减、降解过程,从而摸清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状态。在环境容量研究中,要用到一定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分析出区域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则主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考虑,它包括两个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杂巨系统理论(蔡晓明,2005)。由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目标是追求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最大支持,即在生态环境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谋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相吻合,因此,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核心理论首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此外,由于区域是由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自然资源系统组成的、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即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复杂巨系统,而水土资源又是复杂巨系统中最活跃的一个要素,它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整个巨系统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并推动了巨系统整体的向前发展,因此复杂巨系统理论是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另一个核心理论。除了上述两个核心理论外,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中还将应用到宏观经济预测理论、环境容量理论、水循环理论等一系列理论作为研究依据,以上理论构成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体系。
通过比较发现,环境容量所应用的知识面理论相对狭窄,主要以环境科学为主,辅以相应的数学方法和技术,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起点很高,因此涉及面非常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多学科的知识理论。
3 数学方法上区分
在实际应用中,环境容量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通常在设定某一环境目标后,再研究现状条件与目标状态下的可容许污染负荷量或人类活动破坏程度。如水环境容量,是通过水质模型求解在一定功能要求、设计水文条件和水质目标下,水体所允许容纳的最大污染负荷量来获取的(孙启宏等,1997)。再如土地人口容量,多是通过对以往资料的定性分析或是简单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进行求解,缺乏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和严谨的数学模型来精确计算。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研究方法则灵活多样,常用到的方法有背景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多目标分析法。其中,系统动力学法和多目标分析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两种数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是一种以反馈控制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手段的研究复杂社会经济系统的定量方法(张芹,2001)。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承载能力问题,其原理主要是基于对宏观系统的模拟分析,并综合考虑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再通过模拟不同发展战略情景得出人口增长、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其发展目标,供决策者比较选用。多目标分析法则通过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关系剖析,用数学约束进行描述,再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来分析系统在追求目标最大情况下的系统状态和各要素分布情况。如果说系统动力学方法是以仿真模拟的思想,通过调节系统的人为控制要素和各子系统内部及其之间的反馈强度,达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统状态的话,多目标方法则是通过数学规划的方法得到系统在一定背景条件下的最佳状态,其对系统调节的体现在目标的追求上。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规范的数学方法,其数学模型架构起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不同系统之间的桥梁,可模拟处在不同发展情景下的社会经济状态,并进而求解最优的规划方案。
4 结语
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与环境容量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只有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借鉴,才是学术研究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及时加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前瞻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蔡晓明.2005.有关“生态环境”词义的探讨.科技术语研究,7(2):34.
鞠美庭,池勇志,李洪远.2004.环境学基础.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祚泳,丁晶,彭荔红.2004.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方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孙启宏,段宁.1997.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中两类模型方法的整合.环境科学研究,10(5):31~34.
邢永强,冯进城,窦明.200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理论与实践.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芹.200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2(3):43~46.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 betwee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Xing Yong-qiang,Kang Yuan-yang,Zhang Hong-bo,Li Guang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some conceptions and connotation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analys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hen makes a difference and exposition in theory and mathematics,finally declares the author's views.
Key words:carrying capac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capacity;differences and rel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