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傣族寺庙装饰牌子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傣族的建筑物的特点有什么?(傣族的建筑特点有哪些)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傣族的建筑物的特点有什么?
干栏式建筑是傣族居住的特点。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一带傣族的竹楼别具风格。楼近方形,上下两层,上层住人,距地约7尺,下层无墙,用以饲养牲畜及堆放什物,顶为双斜面,多覆以编成的“草排”。
拾级登楼,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纳凉。德宏多数地区的傣族则住平房,剖竹为墙或以土坯为墙,覆以茅草,多为四合院。
楚雄彝山里的傣族竹楼,屋顶较为宽大且平缓,主要功能是通风防晒纳凉,防雨次之;房屋架空,人住楼上,能躲避地上炎炎暑热和潮气,防止虫豸侵害;
梁柱里外穿插连接,浑然一体,十分牢固,可防地震之忧;楼下只有几根柱子,若遇江水泛滥,一般情况下可保竹楼无恙。在彝山傣族地区,家家都建有竹楼,且多为傣族百姓的主居。
扩展资料
傣族是制作和使用黑陶最多的民族。西双版纳、普洱镇远等地是黑陶的主产地。由于黑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因而在炎热的傣乡,长时间用它蓄水不仅不会变质,而且能保持水的清凉感觉。
还有一个用途是用作祈吉的滴水器,傣族寺庙佛殿中的柱脚处通常会有一个落水小洞,根据滴水的情况占卜,若有不吉要请佛爷为其念经解除。黑陶器的原料是傣乡特有的一种黑土,经与一定的沙和沾土混合沤透后捶砸揉压制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
谁有少数民族的资料急!!!!!!!!!!!!!!!!!!!!!!!!!!!!!!!
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 壮族 16,178,811
3 满族 10,682,263
4 回族 9,816,802
5 苗族 8,940,116
6 维吾尔族 8,399,393
7 土家族 8,028,133
8 彝族 7,762,286
9 蒙古族 5,813,947
10 藏族 5,416,021
11 布依族 2,971,460
12 侗族2,960,293
13 瑶族 2,637,421
14 朝鲜族 1,923,842
15 白族 1,858,063
16 哈尼族 1,439,673
17 哈萨克族 1,250,458
18 黎族 1,247,814
19 傣族 1,158,989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 回族是回**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战争胜利后,中国对**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除春节等节日与临近其他民族的节日一样外,鄂温克族还要在农历五月下旬择日举行的“米阔勤”节 15、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如果需要,还可以帮你从书上找一些。
傣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傣族节日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门节”为止。这时农忙过去,冷天到来,佛教节日也不怎么多了,青年可以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也可以外出办事访友,这时是傣族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最多的一段时间。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
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除了泼水,还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盛装,来到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合着象脚鼓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腊嗬”,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动作优美,节奏鲜明,曲调婉转,歌声动人。跳到兴高采烈时,或爆发“水、水、水”的欢呼,或以“五腊嗬”的歌声结尾。有的人甚至边跳边饮酒,如痴如狂,可以接连跳上几天几夜。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燃烧,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每逢喜庆节日,都喜欢围坐在竹楼的火塘边,听歌手“赞哈”演唱。傣家人都说:“没有赞哈,就等于菜里没有盐巴”。赞哈是深受群众欢迎的民间歌手。据说,当你投宿傣家村寨时,只要说是赞哈,不仅不会受拒绝,反而会被请到屋里受到酒肉招待。
关于赞哈的来历,流传着这样的一个传说: 从前,有一只糯乐多鸟用婉转动人的歌喉,从黄昏一直唱到深夜,吸引了全村的青年男女。美丽的玉嫩姑娘也被糯乐多的歌声迷住了。王子召龙交向玉嫩求爱,遭到玉嫩的拒绝,她说:“我宁愿和糯乐多在一起,也不和你在一起”。召龙交就用毒箭将糯乐多鸟射死。玉嫩在椰林中找到这只将死的小鸟,将它抱在怀里,小鸟在玉嫩怀里死去了。全村青年都为失去糯乐多鸟而悲伤,玉嫩也因悲伤过度而昏迷过去。等她醒来时,忽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也像糯乐多鸟唱歌一样婉转动听,她就学着糯乐多的唱声安慰全村青年。
从此,玉嫩就成了第一个群众爱戴的赞哈。 听赞哈演唱是最精彩的文艺活动。特别是男女赞哈赛唱,更是吸引了不少的听众。 赛唱大都以互相问答姓名,村寨开始。比如有的赞哈问道:“人的名字象澜沧江水多,哥哥的名字叫什么?世上的村寨好似满天星,哥哥的家在哪个村?”或者问:“你家的金竹发了几个笋?你家离这里有多少路程?”对方答过之后,赛唱就转入磋商唱什么内容。一方唱:“条条溪水归澜沧江,只只孔雀飞向密林,你这只船要走哪条江?你这只孔雀要飞向何方?”另一方答:“走旱路,走水路,由你拣。走向再快的船,走不上江岸;飞得再高的鹰,飞不出天空。你能在前面走,我能在后面跟。”于是,一场比知识、比智慧、比创作才能的赛唱就开始了。赛唱内容十分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神话传说,眼前事物都可作为演唱的内容。傣族的许多著名歌手,就是从赛唱中涌现出来的。 解放前,根据赞哈的学识、才能和影响,由封建领主分别封以“赞哈(鱼先)”、“赞哈(鱼乍)”、“赞哈叭”、“赞哈勐”等等做称号,最大的赞哈就称为“赞哈勐”。赞哈对傣族的文化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去西双版纳游玩 买什么特色旅游纪念品送朋友
小粒咖啡是西双版纳的重要的咖啡品种,浓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种特有的回甜,是热带非洲出产的咖啡所不能比拟的。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作物研究所可以买到加工好了的小粒咖啡,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傣族特色的服装以及手工艺品、竹编工艺品、民族织锦也可以考虑,尤其是木雕的大象工艺品,送朋友既好拿又吉祥,玉器就免啦吧,假货太多
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禁忌什么?
傣族的禁忌
吃饭时要有礼貌,不能抢着吃,不能在别人筷子下面挟菜,不能用筷子打猫、打狗,饭吃完后再添,不能将锅端起来。吃饭时不能随地吐痰。
不能用脚踢凳子给别人坐,不能用脚踢烧着的木柴,添柴不能在灶里添,烧柴时必须先烧大的一端。
家长的床铺(多在火坑旁)任何人不能往上坐。家长有一瓶“圣水”放在床边,任何人不能动。
睡的床不能头向门,认为这样不吉利,因为人死了才头向门外。
衣服破了不能用裤子补,认为这样会受穷;不能用上衣改做裤头;衣服也不能用来当枕头,枕头不能坐。女子的衣服不能晒在高处。
在别人面前走过时要弯腰细步,以示尊敬;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在别人面前放屁,如实在忍不住放了要马上跑开,不能站在别人面前。
杀鸡不能先砍头,吃鸡腿不能只吃一只而只能吃一对。
不能在家里剪指甲,否则认为不吉利。
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随意移动。
进佛寺必须脱鞋;看见佛爷必须跪拜;走路时不能踩着佛爷、和尚的影子,不能摸他们肩膀以上的部分;在佛寺询问物件,只能嘴说,不能用手指或脚踢;妇女在经期或刚生过小孩不能进佛寺。
傣族村内有庙,庙旁有神树,经过神树下面时不得骑马、打*。
关门节(傣历九月十五日,农历芒种日)过后,生产大忙,禁止谈恋爱和办婚事,直至开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农历冬至日)后,男女青年的社交才变为正常。
在德宏傣族地区,还有许多禁忌:
⑴不能称傣族为“摆彝”,要叫他们“傣族”。
⑵每寨都有寨神,在寨头有寨神庙,外人不能进去。
⑶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柴火只能由三脚架两边凑入。
⑷不能跨过火塘,更不能触破火塘上的沙罐(烧茶的罐子)。
⑸在傣族家中,不能随意闯入主人内房;未满月的产妇在家中,外人不能进去。
⑹夜间不能到只有一个女人的屋中谈话。
⑺在路上遇见一个女人时,最好不要与她谈话、同行,尤其是已婚的妇女。
⑻傣族夫妇,不论到什么地方都喜欢住在一起,洗脸、洗脚都用不同的盆子。
⑼遇婚丧、新屋落成时,来的客人男客由男的招待,女客由女的招待。
⑽不能砍折郊外或村外的神树,也不能在神树下大小便、拴马。
⑾傣族男女青年夜晚谈恋爱,最好不要用电筒去照射,否则,男子会开*或持刀相向。
⑿遇祭寨时,外人不能进寨,寨子里的人要出来,也必须等祭寨完毕。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也还有许多禁忌:
⑴傣族村寨里有以竹或木编的台子,并树木桩,称为“哉曼”,意为“寨心神”,不能
坐踏或拴马。
⑵不能移动或触弄神树下送鬼的鬼匾、鬼篮、鬼台、竹竿等祭品。
⑶旱地或菜园里,不能大小便;坟场上的森林不能砍伐。
⑷佛寺里的鼓不能随便敲打,神像及作赕用的戈矛不能触摸。
⑸到傣族家中至楼口要脱鞋,进去后脚步要轻些,不能用脚跺楼板。
⑹房子内的中柱(傣族屋里,一般都有四根大柱,侧面较矮的两根代表女性,中间高大的两根代表男性。中间靠里面的一根楼上一端贴有色纸,插有蜡条,是老人死时才靠的)一般人不能靠,不能挂东西,楼下的一端不能拴马。
⑺楼下的磨不能空转,碓不能空踩。
⑻正在燃烧着的柴不能用脚踏,烧过的火炭不能用脚搓或扫。
⑼在傣族家中,不要吹口哨。
⑽在傣族家中睡觉时,头的方向最好不朝向主人的内室。睡前不用小篾树最好侧放在一
边。
⑾不能跨过妇女的脚和触摸妇女的发髻。
⑿有丧事的村寨,寨内的人禁止到其他村寨。
傣族民族建筑的特点·有哪些
傣族建筑大体分为民用建筑和佛寺建筑。傣族建筑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所在,是**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傣族建筑作为独树一帜的建筑形式,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一线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以及典雅富丽的佛寺建筑。
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上下两层,以木、竹做桩、楼板、墙壁,房顶覆以茅草、瓦块,上层栖人,下养家畜、堆放农具什物。整座建筑空间间架高大,且以竹或木做墙壁和楼板,利于保持居室干燥凉爽。如今,随着生态保护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以混凝土砖瓦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还保留“干栏”的形式或人字形屋帽的外形,因而仍习惯称呼它为“竹楼”。竹楼周围的宽阔庭院里都要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小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围墙”,外围随意搭上的竹篱,不为防人,只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
在气候变化较大,平坝少山地多,依山麓而居的傣族地区,代之而起的是厚重、结实的平顶土掌房。土掌房系土木结构,一般为两层,一楼住人,二楼堆放粮食和杂物,牲畜单独建圈。土墙有两层,厚达三尺,对防热保凉防寒保暖起到了独特的功效。土木夯实的平面屋顶厚达五至十寸,夏夜可在平顶上纳凉,秋收时又可在顶上翻晒谷物,有效地利用了空间。
佛寺建筑是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地区建筑的一大特色,以落地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由大殿、僧舍和鼓房组成,中心佛寺外加一座戒堂、一座藏经楼、一座佛塔。主殿外观一般是单檐或重檐歇山式屋顶,或悬山式顶、多角或亚字形重檐歇山式顶。坡面进行一至二次跌落后有两层或上中下三层的单面坡或三面坡、五面坡,坡面的多少和佛寺的级别有关。屋面按纵向分为两段式或三段式或五段式,以中间最高,使庞大威严的屋面呈现出优美起伏的曲线。
傣族有哪些节曰,生活习惯及服饰特点
傣族的节日如下:
1、泼水节:傣族新年。时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
2、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
3、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
4、花街节:又叫“热水塘花街节”。云南省元江一带傣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七举行,节期一天。傣雅人也过花街节,活动内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节期是在农历五月初六。
5、入夏节: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农历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
7、出夏节: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
生活习惯如下:
1、忌讳: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
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2、婚俗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3、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服饰特点:
1、女性: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
2、男性:傣族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男子文身的习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驱邪护身、装饰身体。男孩到11岁左右,即请人文身,文身的图形大多以虎、豹、狮、龙、蛇、鹰为主。所文部位大多是四肢、胸腹、背部,一般文一条腿需两天,文全身需七至八天。
扩展资料:
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ไทย,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诺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
凡光罕是以鹿的模具作为道具而表演的兽类舞蹈,此外还有狮子舞、大象舞等。
凡光为鼓舞,舞蹈者挎鼓或击鼓而舞,自己为自己伴奏,仅限于男性表演,在民间流传极广。常见的鼓舞有嘎光鼓舞、象脚鼓舞、大鼓舞等。
哈凡为边歌边舞的集体性舞蹈,常见的有《依拉贺》和放高升舞,多在节日期间结群表演。
凡整为武术舞,其中包括拳术舞、棒术舞、刀术舞等。表演时常敲击鼓、铓、镲等打击乐器伴奏。表演者的步伐、节奏应与鼓点协调,具有娱乐和自身防卫等特点。
除了以上几种有统一名称的舞蹈外,民间还有一些反映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舞蹈,常见的有帽子舞、扇子舞、花环舞、花棍舞、蜡条舞、荷花舞等,其特点以舞蹈动作表现傣族生活的某些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种类繁多的傣族舞蹈中,孔雀舞是人们最喜爱、最熟悉,也是变化和发展幅度最大的舞蹈之一。每年的佛教节日和迎接新年时,都要表演孔雀舞 。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农民妻女。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