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滇东地区有什么特征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云南的地形和特点简短版(云南地形描述)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云南的地形和特点简短版
地形: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带地区。
特点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
三是地势阶梯递降。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
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
云南的地形和特点简短版
地形: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
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
2200
米
,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
1000
米
,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
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带地区。
特点
一是高原波状起伏。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
三是地势阶梯递降。
四是断陷盆地错落。
五是江河纵横、湖泊棋布。
云南地理位置的特点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云南北依广袤的亚洲**,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为1997公里,中老段为710公里,中越段为1353公里。 云南省气候特点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带、中**带、北**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七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
在我国,每个省的名称,都有独特的历史地理渊源。云南之名虽然出现得早,始于西汉,是全国省名中最早的一个, 但其最初为县名,后为郡名, 唐代**王朝封南诏王为“云南王”,“云南”一词才成为较大地域的名称,元代正式设立了云南行省后,正式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 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朝在今祥云云南驿设云南县,属益州郡。县名来历有二:一因山得名,即县西北百数里有终日与云气相连的云山,县在其南,故名云南;二因祥瑞征兆得名。传说汉武帝梦见吉祥彩云现于白岩(今弥渡红岩),县在其南,故名云南。 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三路进军南征,“杀高定,降孟获,会师滇池”,改益州郡为建宁郡,继而置祥云郡,治所在云南县(今祥云云南驿),以今祥云一带为中心,辖青岭(今大姚)、弄栋(今姚安)、邪龙(今巍山)、叶榆(今大理)、遂久(今丽江)、姑复(今永胜)。西晋时又合并了永宁(今宁蒗)和云平(今宾川)两县。在300年里,云南县一直是滇西**、经济、文化中心。 937年,南诏亡,段思平建大理国后设云南睑、品甸睑。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省,改云南睑为云南州,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在今祥云米甸一带设土司世职12关长官司, 隶大理府。1914年, 因云南县名与云南省名相重,借“彩云南现,人以为祥”之意,改云南县名为“祥云”。
虽然从“云南”改称“祥云”已有80年,民间仍称祥云为“小云南”,以有别于作为云南省的“大云南”。 历史学家有充分理由称今天的祥云一带为 “古云南”。这不仅因为从公元前109年到1914年,这片土地以云南称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且,1964年在祥云**那出土的世界闻名的木椁铜棺说明,早在战国时代,这里的人们就过着定居生活、使用铜器且冶炼和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县城23公里的禾甸先后出土了铜钺、矛、钅尊、锄、鸡形杖头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遗物200余件,为研究云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还从距祥云县城3公里的清华古洞内发掘出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石刀、石斧。这更说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这里就有了 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 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以磨光的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云南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除在滇池周围的昆明、晋宁、安宁、 禄丰等地较为集中外,范围更广地集中在祥云、弥渡、宾川、大姚、大理、洱源、剑川、永胜、宁蒗等历史上云南县境内或相邻地区(史家与“滇池地区”相对应,称其为“洱海地区”)。这说明,历史上的云南县和云南郡在云南历史上举足轻重。
从前109年汉武帝设云南县到1382年明太祖降云南州为云南县的1491年间,历史学家称为“古云南”和民间说的“小云南”的**、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云城15公里的云南驿。今祥云城旧称云南城。《蛮书》记载:“今云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睑,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驿,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国主段思平虽设品甸睑,但与其同“级”并存的云南睑仍以今云南驿为中心。
纵观祥云云南驿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其2000多年的历史中,其**经济地位是越来越下降,但它的名称却越来越受重视,包容性越来越广,最终发展成为省级行政区的名称。这一发展过程和演变现象,在整个中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滇东高原区包括云南和贵州哪几个县
1.滇中地区:指位于云南中部的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四个城市,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包括云南省中部以昆明为中心的部分地区。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滇中地区列为重点开发地区。滇中地区属于滇东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间盆地地形为主,地势起伏和缓。滇中地区包括:昆明、曲靖、楚雄和玉溪 四个城市。滇中地区多盆地,集中了云南全省近一半的山间平地(坝子)。开发强度较低,可利用土地资源具备一定潜力。位于长江、珠江和红河上游,有滇池、抚仙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大气环境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地区二**硫排放未超载。水环境总体较好,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污染严重。属**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干湿季分明。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植被类型多样,多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2.滇中高原是单指滇中高原区。
3.滇中高原地区则包括了滇中高原和滇中地区。
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
曾家瑶1,2 吴财芳1,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1ZX05034)、国家973煤层气项目(2009CB2196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730422)及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802032)资助。
作者简介:曾家瑶(1987-),女,贵州省大方县人,就读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煤层气勘探与开发。通讯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研一楼5单元302.Tel:18952246792,E-mail:jiayaohhaha@126***m
(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2.煤层气资源与成藏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徐州 221008)
摘要:煤储层渗透性是制约煤层气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黔西-滇东地区煤储层渗透性特征的深入研究,结合大量煤田地质勘探资料,阐明了研究区控制渗透率的主要地质因素。研究表明:整个研究区自东向西渗透率具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黔西织纳煤田渗透率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影响渗透率的多个因素中,区域构造应力、煤层裂隙发育状况、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等对煤层渗透性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煤层 渗透率 构造应力 煤层埋深 煤层厚度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reservoir Permeability and Factors of Geological Controlling in Western Guizhou-Eastern Yunnan Area
ZENG Jiayao1,2 WU Caifang1,2
(1.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CBM Resource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Process,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Abstract: Coal seam permeabili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ain geological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coal seam permeability of Western Guizhou Province-Eastern Yunnan Province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seam permeability and referring to geological exploration data of coal fiel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whole area has a declining tendency from East to West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Zhina Coal Mine in Western Guizhou is dramatically higher than other areas. Among all factors affecting permeability,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coal seam fractures, coal seam buried depth and coal seam thickness are of significant controlling effects.
Keywords: coal seam; permeability; tectonic stress; coal seam buried depth; coal seam thickness
引言
黔西地区煤层气资源丰富,主要赋存于六盘水煤田和织纳煤田的向斜构造,其中甲烷含量超过8m3/t的“富甲烷”区资源量占贵州省资源总量的90%以上。滇东地区煤层气资源量为4500亿m3,占云南省煤层气资源总量的90%。
煤储层的渗透率是衡量煤层气可开采性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秦勇等,2000),在煤层气气源已查明的前提条件下,煤储层渗透率又是制约煤层气资源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煤储层在排水降压过程中,随着煤层气的解吸、扩散和排出,有效应力效应、煤基质收缩效应和气体滑脱效应使煤储层渗透性呈现动态变化。深入分析渗透率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对于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及煤层气开发措施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煤层渗透率特征
1.1 煤层试井渗透率
据统计,贵州省境内目前有9口煤层气井19层次的试井数据(表1)。织纳煤田两口煤层气参数井位于比德向斜化乐勘探区,测试煤层埋深浅于600m,试井渗透率较高,在0.1074~0.5002mD之间,平均0.2797mD,属于中渗透率煤层,具有商业性开发的有利条件。六盘水煤田7口煤层气探井,全部分布在东南部的盘关向斜和青山向斜,煤层试井渗透率0.0004~0.4800mD,多低于0.02mD,平均0.0741mD,远远低于织纳煤田,属于特低渗透率煤层。
表1 黔西地区煤层气井试井成果
续表
1.2 煤层渗透率分布特征
根据表1统计结果,取埋深浅于650m的测试煤层为基准,黔西(乃至滇东)地区上二叠统煤层渗透率区域分布规律十分明显,总体上由东向西趋于降低。例如,织纳煤田比德向斜煤层试井渗透率平均为0.2797mD,六盘水煤田盘关向斜金竹坪勘探区和青山向斜马依东勘探区煤层渗透率在0.15mD左右,进一步向西至滇东恩洪、老厂、宣威等向斜或煤田渗透率平均值只有0.0904mD。这一区域分布规律,一方面是聚煤期后构造变动对煤层破坏程度的强弱不同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煤层裂隙的挤压封闭程度有关。
由于煤储层埋藏深度与相应地层有效应力存在相关性,埋藏越深,有效应力越大,渗透率越低(傅雪海等,2003;周维垣,1990),在层位上,煤层渗透率似乎没有明显的分布趋势(表1)。例如,对于化乐勘探区1602井、亮山勘探区QH1井、金竹坪勘探区Gm2井和马依东勘探区MY01井,渗透率具有随煤层埋深的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而在马依东勘探区MY03井、亮山勘探区QH3井和化乐勘探区3603井,煤层层位降低,试井渗透率趋于增高。
2 影响煤层渗透率的地质因素
煤层渗透率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如构造应力场、煤层埋深、煤储层厚度,煤储层压力,煤体结构、煤岩煤质特征、煤级及天然裂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煤层渗透率,可以是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一因素起主要作用。
2.1 构造应力场对煤层渗透率的影响
黔西-滇东地区基底交叉断裂控制盖层中方向各异的褶皱断裂带,组合为弧形、菱形和三角形等各种构造型式,构成统一的区域构造格局(图1)。其中,织纳煤田位于百兴三角形构造,六盘水煤田的构造主体是发耳菱形构造和盘县三角形构造,构造应力场极其复杂(图1)。对于三角形构造,差应力值在3个顶角处最大,边部次之,向三角形内部递减,构造变形在角顶和边部强、中部弱,这与织纳煤田煤体结构区域分布规律一致。由此推测,六盘水煤田中—南部可能发育两个煤体结构相对完整的中心地带,分别是中部发耳菱形构造区和南部盘县三角形构造区的**地带。其中,发耳菱形构造区构造隆升相对强烈,含煤地层保存条件较差,只有零星分布。因此,黔西地区煤层渗透性较好的地带可能位于两个地带:一是织纳煤田中部,如水公河向斜、珠藏向斜、牛场向斜等区域;二是六盘水煤田南部的盘关向斜**地带,大致位于盘县县城以北。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物性与地应力状况关系密切,尤其是煤体结构、煤层渗透率和煤储层压力,地应力场则受控于区域构造背景。这种控制作用,具体表现在地应力梯度的高低,这是造成煤层渗透率区域分布差异的重要地质原因。
图1 贵州西部构造格架示意图
Enever等(1997)通过对澳大利亚煤层渗透率与有效应力的相关研究发现,煤层渗透率变化值与地应力的变化呈指数关系(周维垣,1990):
K/K0=e3C△δ
式中:K/K0为指定应力条件下的渗透率与初始渗透率的比值;C为煤的孔隙压缩系数;△δ为从初始到某一应力状态下有效应力。
据黔西—滇东18口煤层气井36层次试井资料,地应力场中的最小主应力(闭合压力)梯度降低,煤层渗透率随之增高,两者之间呈相关性良好的负幂指数关系。另外,渗透率随着地应力和煤层原生结构的破坏程度的增大而降低。区内最小主应力梯度从东往西增大,在织纳煤田比德向斜为17~21kPa/m,六盘水煤田青山向斜为12~27kPa/m,六盘水煤田盘关向斜为21~33kPa/m,滇东老厂矿区为17~25kPa/m,滇东恩洪向斜为20~34kPa/m。越靠近康滇古陆方向,最小主应力越高。
2.2 煤层埋藏深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岩层的密度远大于孔隙中流体的密度,致使垂直应力的增加幅度较大,傅雪海等(2001)研究认为煤储层渗透率具有随埋深加大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即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上覆地层的重力对裂隙的**作用增强,使有效应力增加,反而不利于煤储层的裂隙发育,从而渗透性降低。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之间关系尽管较为离散,但负幂指数趋势十分明显;同时,在测试煤层相似埋深(500~700m)的情况下,渗透率同样具有由东往西降低的趋势(图2)。渗透率与煤层埋深之间负幂指数关系的转折深度在600m左右,对应的渗透率约0.05mD。煤层渗透率一旦低于0.05mD,则渗透率与埋藏深度之间就没有确定的关系,指示着渗透率极低不仅是与煤层的埋深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而且其他因素对煤层渗透性的影响很大。导致煤层气地面开发难度大,如盘关向斜和滇东恩洪向斜。青山向斜则呈现相反的趋势,随着埋深的增加,煤层渗透率却呈增大的趋势,矿区煤层甲烷含量在平面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深高浅低”的总体趋势(彭伦等,2010)。这一点,是由于青山向斜地区与外界水力联系弱,因受水力封闭和水力封堵,煤层含气量高,加之煤体结构较完整,渗透性较好,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开发潜力。
图2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渗透率与埋藏深度之间关系
2.3 煤层渗透率与储层压力的关系
煤层埋深增大的情况下,垂向地应力导致储层压力增大,有效应力随之显著减小,煤体发生弹性膨胀而致使裂缝宽度减小,渗透性同时降低。研究区煤储层压力与煤层渗透率呈负对数关系,这与储层压力受控于煤层埋深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在储层压力为5~7MPa之间,煤层渗透率的分布比较离散,没有特定的趋势(图3)。
图3 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渗透率与煤储层压力关系
图4 黔西地区煤层渗透率与煤层厚度的关系
2.4 煤层厚度对渗透率的影响
秦勇等(2000)发现,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层以渗透率0.5mD为界,煤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表现为两段趋势相反的分布规律。当渗透率小于0.5mD时,煤层厚度增大,渗透率总体上增高。当渗透率大于0.5mD时,渗透率随煤厚的增大反而降低。
就黔西地区渗透率大于0.03mD的煤层来说,渗透率随煤层增厚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图4),这与煤厚和裂隙发育密度之间的负相关性有关,泥炭**期各种地质因素的综合作用起着重要控制作用。然而,渗透率小于0.03mD时的煤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用上述原理显然无法解释其原因,表明其他因素起着更为重要的控制作用,如煤体结构、裂隙开合度以及煤级和煤岩组成控制之下的裂隙发育密度等。
2.5 其他因素对渗透率的影响
渗透率比较小时,煤层埋深、煤储层压力和煤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这表明煤储层渗透率还受其他因素的控制,比如煤层的孔、裂隙结构和煤体结构等。
研究区内平面上自东北向西南方向孔隙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而后再增加的双峰型特征,煤储层孔隙度发育偏低,渗透率随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加,孔隙度受区域变质影响显著,随最大镜质组反射率的增大先增长后缓慢下降。盘关向斜煤储层孔隙发育较好,有利于煤层气的储集和渗流,其次为织纳煤田部分储层发育较好,大部分煤储层微小孔极为发育非常有利于煤层气的储集,但孔隙连通性较差不利于煤层气的渗流运移;格目底向斜及滇东地区煤储层孔隙发育相似,区域内孔隙类型多、差异大、非均质性强,储集性相对较好,但整体不利于煤层气渗流运移。
贵州省境内不同煤田的煤体结构差别极大。总体来看,六盘水煤田煤体结构破碎,如盘关向斜以构造煤为主;织纳煤田煤体结构相对完整,如水公河向斜多数煤层原生结构完好。整体结构的差异是织纳煤田煤层渗透率远高于六盘水煤田的重要原因。
3 结论
综上所述,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渗透率的大小受到构造应力、煤层埋深、煤储层压力和煤层厚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构造应力是影响煤层渗透率的最主要因素。
(1)煤层渗透率随地应力场中的最小主应力梯度的减小而增大。
(2)黔西-滇东地区煤层渗透率随煤层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数降低。受此影响,煤储层压力与煤层渗透率呈负对数关系。
(3)在构造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总体控制之下,存在着裂隙、储层压力、煤层厚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在构造应力相似的条件下,其他因素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傅学海,秦勇等.2001.沁水盆地中—南部煤储层渗透率主控因素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9(3):16~19
傅雪海,秦勇,姜波等.2003.山西沁水盆地中-南部煤储层渗透率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J].地质科学,38(2):221~229
林玉成.2003.滇东地区煤层气资源及富集规律[J].云南煤炭.1:53~57
彭伦,刘龙乾等.2010.青山矿区水文地质控气特征研究[J].煤,19(6):1~3
秦勇,叶建平,林大扬等.2000.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率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28(1):24~27
周维垣.1990.高等**力学[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58~214
R. E.Enever, A.Hen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meability and Effective Stress for Australian Coal and Its Implica- tions with Respect to CoalbedMethane Exploration and ReservoirModeling [C] .Proceedings of the 1997 International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Alabama: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Tuscalcosa, 1997.13~22
云南省的地质地貌特征有哪些?
云南的地貌,以云南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上下。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其中有著名的云南石林、丘北普者黑、罗平多依河、宜良九乡溶洞、建水燕子洞、泸西阿庐古洞等风景旅游区。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一般来说,云南西北部海拔在3000米~4000米;云南西南部海拔在1500米~2200米;云南靠边境地区地势渐趋和缓,海拔只在800米~1000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是云南热带和**带地区之所在。 在全云南省起伏纵横的高原山地之中,断陷盆地星罗棋布。云南这些盆地又称“坝子”,地势较为平坦,有河流通过,土壤层较厚,多为经济发达区。云南全省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共有1445个,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坝子有49个,云南最大的坝子在云南陆良县,面积为771.99平方公里。云南名列前10位的坝子还有:昆明坝(763.6平方公里)、洱海坝(601平方公里)、昭鲁坝(524.76平方公里)、曲沾坝(435.82平方公里)、固东坝(432.79平方公里)、嵩明坝(414.6平方公里)、平远街坝(406.88平方公里)、盈江坝(339.99平方公里)、蒙自坝(217平方公里)。 云南也是一个很大的地质博物馆。禄丰县的早期侏罗纪地层中曾出土大量蜥脚类恐龙化石,留存较为完整,现已在县城建成恐龙博物馆供游人参观。另外,澄江县的帽天山更是地质界中的“明星”,因为这里出土了数量多、种类丰富、留存完好的寒武纪多细胞生物的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寒武纪生物大**”的存在。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
谈谈家乡的饮食文化
lv_0_2020110609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