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战俘待遇什么标准好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关于战俘的问题?(关于战俘的问题和答案)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关于战俘的问题?
待遇原则
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不得**和侮辱;不得作为人质,不得损害个人尊严。
不得没收战俘的私人财物。
战俘的住宿、饮食、医疗卫生应得到保障。
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
战俘可以拘禁,但除对违反法令的战俘适用刑事和纪律制裁外,不得监禁。
战事停止后,应立即遣返,不得延误。
在任何情况下,战俘不得放弃公约所赋予的权利的一部或全部。
在一人是否具有战俘地位发生疑问时,未经主管法庭作出判决之前,享受本公约的保护。
虽然上述公约规定了对战俘的各种物质和人格尊严的保护,但在实际战争状态中,战俘往往享受不到公约所赋予的权利,交战国双方破坏国际法关于战俘待遇的原则的规定是经常发生的。
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的第五部
战俘情报局及救济团体第一百二十二条在冲突发生时,及在一切占领之场合,冲突之每一方应为在其权力下之战俘设立一正式情报局。中立国或非交战国,凡在其领土内收容属于第四条所指之各类之一种之人员者,关于此项人员应采取同样行动。有关国家应保证战俘情报局备有必要之房屋,设备及工作人员以便进行有效的工作。情报局在本公约关于战俘工作之一编规定之条件下,得自由雇用战俘。在尽可能最短时期内,冲突之每一方应将本条第四、五、六各款所述关于落于其权力下之第四条所列各类敌人之情报通知其情报局。中立国或非交战国关于在其领土内所收容之属于此类之人员,亦应采取同样行动。情报局应立即以最迅速之方法将此类情报通过保护国以及第一百二十三条所规定之**事务所,转达有关国家。此项情报应能尽速通知有关最近亲属。在第十七条之规定之限制下,此项情报应包括情报局所获得之关于每一战俘之姓名、等级、军、团、个人番号、出生日期及地点、所依附之国家、父名、及母亲本名、被通知人之姓名与地址,以及寄交该战俘信件之地址。情报局应从各有关部门获得关于移送、释放、遣返、脱逃、送入医院、及死亡之情报,并应照上列第三款所述方式将此项情报转送之。关于患重病或受重伤之战俘之健康状况之情报,亦应按期供给,可能时每周供给之。情报局并须负责答复一切关于战俘之询问,包括在俘中死亡之战俘在内;如关于所询问之事项,该局未备有情报则应作一切必要之调查以获取之。情报局之书面通知,应以签字或盖章为凭。情报局又应负责搜集被遣返或释放,脱逃或死亡之战俘所遗留之一切个人贵重物品,包括除拘留国货币以外之款项,以及于其最近亲属有重要关系之文件,并应将此等贵重物品转送有关国家。此等物品应由情报局以密封包裹寄送,并附说明书,清晰详载关于此项物品所有人之身份事项,及包裹内容之清单。此等战俘之其他个人物品应依有关冲突各方协定之办法转送之。第一百二十三条在中立国境内应设立一战俘情报**事务所。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应向有关各国建议组织此项事务所。该事务所之任务在搜集一切自官方或私人方面可能获得关于战俘之情报,并尽速将此项情报转送战俘的本国或其所依附之国。冲突各方应给予该事务所以转送此项情报之一切便利。各缔约国特别是其人民享受**事务所服务之利益之国家,对该事务所应予以所需之经济**。上述各规定绝不得解释为限制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或第一百二十五条所规定之救济团体之人道**的活动。第一百二十四条各国情报局及**事务所应享受邮政免费,及第七十四条所规定之一切豁免,并应尽可能豁免电报费,或至少大减其费率。第一百二十五条在拘留国认为保证其安全或适应其他合理需要所必要之措施之限制下,宗教组织,救济团体,或其他任何协助战俘之组织之代表,应得为其本人及其正式委派之代理人,自拘留国获得一切必要之便利以访问战俘,分发为供宗教、教育或娱乐目的用之任何来源的救济物资,并协助战俘在营内组织其空闲时间。此等团体或组织得在拘留国境内或任何其他国家内组成,或具有国际性质。拘留国得限制派有代表在其领土内及在其监督下从事活动之团体及组织之数目,但该项限制不得妨碍对全体战俘之适当救济之有效活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在该方面之特殊地位无论何时均应予以承认及尊重。为上述目的之救济物资,一经交给战俘,或于交给后短时间内,战俘代表为每批装运物资签署之收据,应即送交运寄此项物资之救济团体或组织。同时负责看管战俘之行政**亦应为此等装运物资出具收据。
二战哪个国家的俘虏待遇最好?
在1945年2月上旬,落在美军手中的德军战俘的总数大约为30万人。对于德军当时的剩余兵力,美国人心里是有数的。此刻德军的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大约还有700万之众,尽管战斗力已大不如前,但只要希特勒拒绝投降,盟军方面要想吃光这支顽强的**无疑是需要时日和付出的。为此,美、英两国共同拟定了一套对德军俘虏的处理方案,准备把俘获的德军士兵逐批运送到已被解放的法国北部地区拘押。但是,接下来的战争进程发展之快大大超过了盟军的计划。在3月份的莱茵河西岸战役中,大批东撤的德军因无法跨越莱茵河(河上的桥梁大多被毁)而被美军俘获,加上在鲁尔包围圈里被俘的德军B集团军的32万人,总计57.5万的德军士兵成了美军的战俘。面对如此多的战俘,原定的安置计划在组织工作上遇到了瓶颈。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一声令下:建立露天大营,就地安置战俘,于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莱茵大营”诞生了。
1945年4月,原本要把盟军赶出德国本土的德军B集团军的21个师约43万人在鲁尔地区陷入盟军的大包围圈。4月21日,德国陆军元帅瓦尔特·莫德尔签署了B集团军就地解散的命令后**,32万德军士兵就此成为了盟军的俘虏。这些俘虏被安置在莱茵河畔的临时露天战俘营,“莱茵大营”由此诞生。4月25日,在雷马根的“莱茵大营”的岗哨位置上一眼望去,密集的战俘人群浩如烟海。
设置这样的战俘营的第一考虑是用莱茵河阻断战俘向东逃往德国腹地的去路。其次是充分利用莱茵河流域的宽阔平原,用最省力的方式容纳最多的战俘。后来的战争局势证明,就地安置战俘的策略是正确的,因为随后的德军被俘人员的数字呈**式增长,把这些战俘及时疏散到法国去已变得很不现实。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后,在曾经号称“不可战胜”的德军中开始显现树倒猢狲散的效应。5月2日,首都柏林的守军全部投降;5月4日,德军的海军上将弗利德堡代表在西北地区和英军作战的德军签署了投降书;5月7日,德军的约德尔大将在西方盟军代表面前签署了德军的全面投降书;5月8日深夜,不甘落后的苏军在柏林又组织了一次德国投降的仪式,由德方的凯特尔元帅、弗利德堡上将和施图姆夫大将分别代表德国的陆、海、空三军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在希特勒**后的一周时间内,德国的武装力量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一垮塌,从5月9日开始,400多万德**人沦为战俘。
欧洲战争的迅速终结使胜利者感到有些猝不及防。敌手消失之后,盟军方面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消化那人海一般的战俘群。昔日的对手已经失去了一切话语权,对日内瓦公约的遵守水平考验着每一个胜利者的国际道义。在这方面,美国人交出的答卷非常另类。
1945年5月4日,艾森豪威尔在没有和英军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单方面向美军下令:把在德国境内收押的德**人当作“被缴械的敌军”(DisarmedEnemyForces)而不是“战争俘虏”(PrisonerofWar)对待。此命令于8月22日又扩展到在奥地利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就这样,投降的德军俘虏被美国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在德国和奥地利以外被俘的德**人,他们可以享受日内瓦第二公约规定的战俘待遇。另一类是被解除了武装的敌人,对于敌人,美军当然不必承诺给予“日内瓦待遇”,也完全可以禁止国际红十字会向这些人提供生活物资,同时有权向国际红十字会封闭有关这些人所获待遇的一切信息。
艾森豪威尔
一个匪夷所思的逻辑被美国人创造出来了:对于一支已经无条件投降的**,其士兵在受到关押的情况下仍然是敌人,而不是战俘。
“莱茵大营”前后建立了37处,在德国投降后被整合成17所大营。这些大营沿德国境内的莱茵河而建,南起布尔-伊格海姆,北至布德利希,其间的河段总长约350公里。其中有两所大营建在了莱茵河东侧。除了这17座大营以外,在莱茵河的支流内卡河畔也建了一座海尔布隆大营。这18座庞大的露天战俘营差不多容纳了全部落入美军之手的德国人,他们包括:德军B集团军在鲁尔包围圈和藻厄兰地区的被俘者、在美军第九军东进易北河过程中的德军被俘者(他们多数正在执行阻止苏军西进的任务,当美军逼近时,他们及时地选择向从身后逼上来的美国人缴了*)、在下萨克森、威斯特**、哈勒山区和美军交战时的德军被俘者(我的博士导师就在此列);在德国宣告投降后成建制地向美军缴械的德军士兵。此外,被俘的还有一大批没有军人身份的人员,其中包括民兵性质的“人民冲锋队”队员、自发抗击过美军的平民、**的文职人员、纳粹*徒、国防军女助手、医院工作人员等,林林总总,被关进“莱茵大营”的人数高达500余万。按照二战前夕的8000万德国人口计算,6%的德国人都被集中到了“莱茵大营”,其绝大多数都是对德国今后命运至关重要的青壮年男子。
这些在艾森豪威尔眼中仍然是“敌人”的战俘,事实上已完全丧失了与美军为敌的资格,他们象任人宰割的动物一样被美**卡车从各个受降地点拉到了莱茵河畔,然后象倾倒垃圾一般被“倒”进了一座座“莱茵大营”。每个大营里都有很多用铁丝网划分开的巨大方阵,划分方阵的主要依据是俘虏的身份。孩子兵、伤病员、普通国防军士兵、国防军女助手、人民冲锋队、*卫军、纳粹*徒、外国人等依次分开,每个方阵中的俘虏人数在5千至1万之间。
概况
掌握大量被缴获德军物资的美军很少向俘虏们发放帐篷,'莱茵大营'里的绝大多数俘虏都只能象圈内的牲口一样以天为被,以地为床。方阵内的人均占地面积是3-5平方米,几场连*雨之后,大营里面就变成了一片泥潭。没有任何劳动工具的战俘们开始自己动手改善住宿条件,他们利用餐具和罐头盒做铲子来挖掘地洞,把食品包装箱的纸板当作建材,一点一点地抠出了能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地洞。这些地洞通常在地表以下1.5,米-2米处,洞口宽约半米。缺少支撑的小地洞在夜间下雨时极为危险,经常因渗水而坍塌,导致不少战俘被活埋在洞里。没有任何人统计过就这样死去的人究竟有多少。也没有人去挖掘出这些死者。在大营最终被美国人的推土机整平后,这些死者便永远地成为了莱茵河流域土地的一部分。
据统计,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莱茵大营”中约40%的战俘是以睡地洞的方式熬过来的,超过50%的人一直睡在露天,只有6%的人得到了帐篷。
德国战俘
初到“莱茵大营”的德国战俘根本想不到文明和人道的美军会在这样的露天野地里安排他们住宿长达数月,他们甚至连衣帽都不肯脱掉,以为很快就会另有去处。当他们意识到在这里要经受一场生死考验时,一切自尊和傲慢就必须抛开了。讲究干净和秩序的德国人开始了一种近似于老鼠和猪狗的生活,战俘营里遍布地洞,污物满地,瘟疫横行。
大营里的各个方阵被依次送进了德国俘虏,一个方阵装满后,再打开另一个方阵的铁丝网大门……。美军对新进方阵的战俘通常在2-4天内不提供食品和水。谁也说不清美国人究竟意欲何为,但这种做法起到的客观效果是:在与**抗衡中的俘虏们唯有减少一切活动才能保持体能,他们既没有体力逃跑,也没有体力**,更重要的是,一批本来身体已变得虚弱的人会在“莱茵大营”的这一首轮生存考验中被淘汰掉。
开始提供食品和水以后,战俘们发现供应量严重不足。正常人在不活动时每天需要1200卡路里的热量供应,劳动的人则需要2000-3000卡路里。而“莱茵大营”里的战俘们每天只能获得400-900卡路里热量的食品。他们获得的食品主要是美国产的鸡蛋粉、奶粉、饼干、巧克力、咖啡,在饮水供应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这样的食品迅速地吸干了战俘的体内水分,许多人出现严重的便秘。
大营里没有洗漱设备,没有医疗器械,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医疗措施,对伤病员的治疗和护理主要由战俘中的医护人员自己解决。每个方阵内只设有一个简易的地沟茅厕,很多病弱无力的人因为缺少体力穿越肮脏混乱的人群到达茅厕,常常在栖身之地排便,致使营地的环境日渐恶化,痢疾、伤寒、坏疽、肺炎等疾病开始在各营地蔓延,形成了对濒死人员的最后一击。
看守大营的美军严禁战俘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附近的居民如果向战俘提供食品,发现后立遭*击。当地的德国管理部门如果向战俘提供生活物资,发现后立即查办甚至处决当事人。瑞士红十字会曾尝试给“莱茵大营”提供食品、医药和生活物资,这些物品在到达之后,又被艾森豪威尔下令运回瑞士。
数据
究竟有多少战俘死于美军的“莱茵大营”里呢?战俘们只能看见身边的死人,不可能给出350公里长的莱茵河沿岸的全部死者的数目。外部世界(包括各类媒体、地方管理部门和国际红十字会)也不可能掌握任何统计数字,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近战俘营。唯一掌握总体情况只有美军。美方公布的“莱茵大营”的全部死亡人数为5000。和500万的战俘总人数相比,死亡率为0.1%。这个比例与和平年代的德国人口的死亡率完全一致。接受这个数字的条件是在两个前提下选择其一:或者是500万德国俘虏的生存能力超乎人类的一般水平,或者是美国给予他们的是“日内瓦待遇”。如果两个前提都不存在,人们就可以确定美国人没有说真话。
战俘韦尔纳在1998年出版的《布瑞曾海姆战俘营》一书中说,住在布瑞曾海姆战俘营附近的居民证实,在1945年4月到7月的4个月时间里,他们每天早上都能看到120-180具的尸体被运走。韦尔纳据此估算,在他呆过的这座容纳了13万战俘的大营里约有1.5万人死亡。死亡率为11.5%。如果加上在*雨天气被坍塌地洞活埋的死者,死亡率应在15%。鉴于其它“莱茵大营”的状况也不可能比布瑞曾海姆战俘营的待遇更好,韦尔纳给出了一个恐怖的算式:500万人乘以15%,等于75万战俘在“莱茵大营”里死亡。
1989年,加拿大记者巴克切发表了一本叫作《有计划的死亡》的书,在“二战”历史研究领域掀起了一阵轩然**。巴切克在多年查阅各国档案、文献和采访当事人之后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在美国人手上死去的,以及后来移交给法国后死去的德国战俘的总数为80万到100万人。其中应由美国人负责的死亡人数约为75万。这个数字和原战俘韦尔纳的结论不谋而合。巴克切认为,掌握真实数据的是美国,但记录此类信息的文件或者已被毁掉,或者已被修改,或者至今还处在严格保密的状态。但是很多历史学家指出了巴克切的错误,例如某个地方很明显地打多了一个零而使得战俘的死亡数被乘以十,从而得出了11.5%的数字。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战斗力似乎比中国战场强得多?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陆军战死超过100万,加上疾病、被俘、受伤致残,总兵力损失超过300万,死很多师团也都是成建制地被消灭在了太平洋。在中国战场上,根据现在尊重史实的日本学者统计,日本**战死接近80万,,加上疾病、被俘、受伤致残,总兵力损失超过了两百万,因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几乎全为陆军,因此可以基本被认为损失的都是陆军。不过不得不承认,并无一个师团级的日军被成建制地消灭在中国战场。
从上面的数据上可以看出,日本陆军更多地是损失在了太平洋战场,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日本陆军中的精锐,实际上是几乎全部损失在中国战场上的。为了充分说明这一点,有必要要分析一下日本陆军的构成,在整个抗战时期的变化。
1937年抗战爆发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全面爆发,此时日本陆军的总比例大致为40万,但在这40万精锐的日本路后背后,还有着多达200万的预备役。抗战时期的日本预备役陆军,和现在的预备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几乎都是参过军的老兵,退役后仍要坚持参加军事训练,战斗素质甚至比现役士兵还要强,从新穿上军装直接即能变回战斗力强劲的士兵。上述总共240万左右的总兵力,可以说是从7000万日本人中,选拔出的最适合打仗的精华,合到一起都可被视为是日本陆军。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参战的日军师团,在作战中遭受了损失了,马上就能精锐的后背军中得到补充。因为补充进来的不是新兵,而是战斗力更强的老兵,是日本陆军貌似在中国战场仅有几十万人,却是能打败几百万中**队的实际所在。
从37年7月抗战爆发,到41年6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整整四年的时间里,日军在中国损失**达180万。这里不是说我们打死了180万鬼子,而是指的是让180万鬼子不能在打仗了。原因大致也分为,三种直接在战争上战死,受了伤落下了残疾的,(真实的战争和电视剧不一样,受了**伤的人,大部分是会落下残疾而无法再参战的),还有相当的一部分鬼子,由于水土不服生病而丧失了扛*作战的能力。而在37年到41年四年中,日本只是在和中国打仗,而且陆军也就是上述的那240万左右的人,所以其中有180万损失在了中国战场,日本陆军多年沉淀下的庞大精锐,已经损耗了超过四分之三。
小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之后,要发起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自然也需要更多的兵力,所以小日本便开始全民动员。日本陆军在这时也骤然膨大到了更大规模,但实际上和抗战时期的240万陆军精锐相比,其战斗力的成色却已经是下降了一个档次。
战犯和战俘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战俘指战争或武装冲突中被交战对方所俘获的合法交战人员。战争犯罪的组织者、教唆者、领导者和共犯者称为战争罪犯或战争犯罪分子,简称战犯。
2、待遇不同,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不得**和侮辱;不得作为人质,不得损害个人尊严。不得没收战俘的私人财物。战俘的住宿、饮食、医疗卫生应得到保障。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
战俘可以拘禁,但除对违反法令的战俘适用刑事和纪律制裁外,不得监禁。战事停止后,应立即遣返,不得延误。而犯有危害和平罪、战争罪或违反人道罪者,不得援用请求及享受庇护的权利。
3、相关条约不同,1929年的《关于战俘待遇的公约》,1949年《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1977年《关于1949年日内瓦公约附加议定书》等中规定合法交战人员包括参战的军人战俘待遇。
1945年8月8日,苏、美、英、法在伦敦签订了《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家主要战犯的协定》及附件《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公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
196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领域庇护宣言》宣布,犯有危害和平罪、战争罪或违反人道罪者,不得援用请求及享受庇护的权利。
196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战争罪及违反人道罪不适用法定时效公约》,规定对战犯的追诉,不受时效的限制,大会要求引渡那些犯了罪而没有受到审判的战犯。
扩展资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日本的许多重要战犯,由于美国的包庇而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在中国,国民***从1945年12月中旬起至1947年底共计审判日本战犯2435人,其中判处死刑149人,实际执行145人(4人在执行前病死或减刑)。
新中国后于1956年4月25日通过了《关于处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国战争中战争犯罪分子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于同年6月9日至20日,分别在沈阳、太原对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和处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犯
百度百科-战俘
二战后德国战俘怎么处理
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所谓"解放"欧洲**的美**队的战俘营里,有接近一百万德国武装**战俘由于饥饿和美军的故意**而死亡。
在二战中,1100多万德国平民和士兵沦为战胜国的俘虏.他们被关押在从北极圈到澳大利亚的数千座战俘营里,他们必须为自己参与的荒唐战争付出代价。战争结束后,那些在美国佛罗里达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战俘营里当俘虏的德国人很幸运。但关押在苏联战俘营里的300万战俘却必须为生存而挣扎,他们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没能再返回德国。
希特勒的刽子手们曾经大肆**东欧国家的人民,2700万苏联公民在战争中丧命,被
德国俘虏的大约400万苏联**战士死掉了一半,因此对复仇的恐惧蔓延整个德国。战争结束时有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50万德国平民被抓进了斯大林的**所。在那儿,因饥饿、疾病和绝望而导致的死亡司空见惯。曼弗雷德·彼得斯今年74岁,是一名退休教师。1945年3月,当苏联军官把16岁的曼弗雷德从但泽的家中带走时,他对母亲说:“不要担心,今天下午我就回来。”但他错了,他在苏联的战俘营里待了2年4个月零22天。在苏联**的严密监视下,战俘们排成五队,在一周内向东方行进了120公里。“我们几乎没东西吃,只喝了少量的水。掉队的人不是遭毒打就是被*毙埋掉。”曼弗雷德解释说。最后,曼弗雷德和其他数千名战俘一起被塞进牲口车厢运往乌拉尔山南部的一个战俘营。“我们到达了一个围着铁丝网的战俘营,四周矗立着岗楼。战俘营后面的草原一望无际。”曼弗雷德在一个镍矿做了两年苦工。疾病却救了这个年轻人,他被列入了遣返回国人员的名单。
在法国的战俘,命运也好不到哪去。法国人清楚地记得德国人对他们的占领,现在轮到法国人报复了。许多德国士兵在街上被鞭打,有些被*杀。还有一些战俘必须清除战争年代德国工兵埋设的地雷,至少有1800名德国战俘死于这项危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