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什么民族是在西南地区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简介(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简介及特点)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简介
从《中国民族分布图》上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众我的少当选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并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民族种类最为众多。据有关资料: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竟然集中分布了30多个兄弟民族。其中云南一省就有汉、彝、白、壮、傣、苗、回、藏、僳僳、哈尼、拉祜、佤、纳西、瑶、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独龙、基诺、蒙古等23个民族聚居,成为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若以单位面积上拥有的民族数作为民族密度来衡量,那么本地区的民族密度之高,不仅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那么,西南地区为什么会密布如此众多的民族种类呢?我以为,这是与西南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
一、崎岖险峻的地形阻挡了外部民族对其兼并与融合
西南地区处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加之石灰岩分布广,气候暖湿,流水侵蚀、溶蚀作用显著,因而地表极为崎岖破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区之一。这里高山环峙,地势高差悬殊,峡谷深切曲折,河水湍急。自古以来四川就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著称,而云贵高原上更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如此险要复杂的地形,对西南地区及当地居民来说,犹如一道坚固的天然屏障,既隔绝了该地区内的人们与外界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同时,在历史上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它也有力地阻挡了一切外部民族对该地区的兼并与对区内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该地区的居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得以自由地各自向前发展,并形成各具特征的众多兄弟民族提供了一个免受外界干扰的外部环境条件。
二、崎岖复杂的地形把西南地区分隔成了众多相互隔绝、互不连通、封闭性极强的地域单元,导致区内民族分化易、融合同化难,使众多民族在这里得以安居乐业。
民族皆有其自身的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是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地域”既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更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空间物质条件。如要我们把一个民族的形成所依赖的共同地域,叫做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那么,该地域单元内部自然环境条件应是比较统一稳定的,且其内部的连通性好,利于其内部的人们相互交往、通婚和融合,便于形成共同语言、共同经济活动和共同文化及其共同的心理素质。同时,地域单元的周边地区常因崎岖的山地、幽深的峡谷、茫茫原始密林、浩瀚的海洋等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足以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阻碍地域单元内的人们与外部进行大量的经济、文化和语言等方面的交流、融合和同化,为地域内的人们形成与外界在语言、经济活动、文化与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可能。而西南地区被崎岖复杂的地形所分隔成的地域单元,其空间尺度是狭小的,数量是众多的。如云贵高原上不仅因构造作用形成的小盆地多,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深切峡谷、深邃的圆形洼地也很多;滇南帚状山脉区则多宽广的山间谷地和盆地;横断山区则是高山峡谷相间排列,“仰望山接天,俯看江成线”。在如此众多的地域单元内,或因本来就居住着分属于不同民族的部落,或因地域间互不连通、相互间无**常交流,久而久之,出现了民族分化。所以,在历史上该地区形成具有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众多民族种类是很自然的。如居住在怒江谷地的怒族、独龙江畔的独龙族, 以及滇南宽谷中的拉祜族、基诺族、佤族、哈尼族、景颇族等等都是在较狭小闭塞的地域单元内形成的少数民族。
三、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促进了不同地域单元内的不同民族的人们,形成不同的经济
活动、生活方式以及各自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民族间相互隔绝、缺少相互交流、天长日久产生分异而形成的; 而另一方面则是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西南地区因纬度,特别是海拔高低的差异悬殊,迎风坡与背风坡的不同等,导致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地降水、气温、土壤、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差异明显而多变。既有终年高温多雨的宜种植水稻、热带经济作物的水果区;也有四季如春、降水适中、利于种植温带作物的耕作区;还有高山草甸适于发展畜牧业的牧区……。总之,客观上自然条件的差异,为不同地域单元内的人们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等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采集、种植等不同的生产活动奠定了基础。这又将对不同自然环境下的不同地域单元内的人们形成经济活动、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产生进一步的深远影响。
四、崎岖的山地不利于传统农业的发展,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进一步延缓了该地区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与同化的进程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典型、山高坡陡、土层瘠薄、耕地缺乏,加之地层保水性差,地面常感缺水而具有干旱特征等原因,在历史上不利于传统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也制约了本地区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而长期以来西南地区众多民族一直处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相对落后的境地。因此,这里众多民族也无法去克服自然的障碍,走出家园去发展地域单元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等。这就深刻地影响了本地区内众多民族间的融合与统一的进程。这是该地区众多民族一直长期共存至今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 自然环境因素在西南地区形成众多民族种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重大的、多方面的。此外,历史上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时期, 曾多次有“客民”大量移入,更有众多“犯人”流放于此,民族歧视和民族**等人为因素造成民族隔离与分化的加深,阻碍了民族间的融合和同化,也是本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的重要原因。
中国西部的简介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广西。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72%。
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印度、缅甸、老挝、越南12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扩展资料: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
1、矿产资源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矿产、土地、水、等资源十分丰富,旅游业十分旺盛,而且开发潜力很大,这是西部形成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的重要基础和有利条件。西部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高达87.6%和39.4%。
2、土地资源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西部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而且拥有较高的人均耕地面积和绝大部分草原面积。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4%,人均占有耕地2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大,未利用土地占全国的80%。
3、水能资源
由于我国地貌类型由西向东呈**阶梯状,而且西部**水天然可采资源丰富,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西南地区占全国的70%。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而西北地区缺水。
4、旅游资源
西部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资源类型全面、特色与垄断性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特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西部
西南方向的民族有哪些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分布十分广泛。以云贵川渝四省市为西南,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55个少数民族,均在西南地区有常住统计。
如果是常住人口5000人和独有世居民族两个指标为筛选条件,则西南地区常住5000人以上少数民族如下,共30个民族:
布依族 蒙古族 基诺族 白 族 德昂族 满 族 阿昌族 羌 族
彝 族 傣 族 纳西族 僳僳族 苗 族 回 族 土家族 纳西族
怒 族 普米族 布朗族 景颇族 藏 族 哈尼族 仡佬族
瑶 族 独龙族 水 族 壮 族 佤 族 拉祜族 侗 族
中国西南有哪些少数民族
西南边陲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西南边陲主要指的是我国西南部靠近越南,泰国,缅甸,老挝,印度等国家一带的地区,主要指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藏族自治区。这一带的少数民族众多,傣族,白族,瑶族,壮族,哈尼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阿昌族,京族,门巴族,洛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