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水质调控。虾苗投放入池后,几天后,水体中的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如枝角类
[枝角类(Cladocera)又简称“溞类”,水溞(注:该字读作zǎo,为早期水生生物学家自创新字,目前正确读音还未收入而只能借用sǎo打字),俗称红虫,属无脊椎动物甲壳纲鳃足亚纲枝角目。]、桡足类和轮虫等会摄食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而虾苗会摄食浮游动物,加上浮游植物本身生长老化,使水体中生物组成发生变化,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会减少,虾池水色会变化。此时要根据池水状况和天气情况,适当追施肥料。肥料选择和施肥量
[施肥量,是指肥料施用的数量。],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决定。此时,控制水质标准
[水质标准是国家、部门或地区规定的各种用水或排放水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所应达到的要求。]是“肥”“活”。
(2)中期水质调控。投放虾苗一个月后,虾苗转向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此时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在虾池的作用,主要是调节水体的环境,调控透明度等,因此必须控制浮游动物的生长。由于投喂人工饲料不断增加,池内残饵相应增多,加上虾的排泄物
[排泄物指一生物的消化系统中任何排泄的固体或液体,通常指人类的。]和池内浮游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的沉积,使虾池变“肥”,此时要设法减“肥”。调控的方法,一是向池内泼洒一些**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注意浓度不能过高),把池底沉积的有毒物质**,降低毒性,同时可**一些藻类,降低池水“肥”度;二是添加新水,最好是加注清洁的淡水。调控水的标准应达到“清”“活”“爽”。“清”—清净、无混浊、无明显的悬浮物;“活”—水色有变化,不是死水;“爽”—清爽。
(3)后期水质调控。对虾养殖进入后期(60天以后),随着虾的长大投饵不断增多,虾的排泄物不断增多,加上池中浮游动物的不断老化死亡,造成池底有机沉积物增多,虾池自身污染日益加重,此时要特别注重水质管理和调控。一要准确掌握和控制投饵量,不要超量投饵。二要清底排污,有中间排污的池塘要勤排污。没有中间排污的池塘,可安装吸污泵,把池底污物吸抽出池外。但要注意吸污方法,不要把池水搞成“翻底”。三要在清污后泼洒一些池底净、沸石粉、白石粉等改善池底环境的物质,并泼洒**消毒剂(注意浓度不能过高)。四要在消毒3-4天后,消毒剂药效消失后投放一些有益活菌(如粤海牌利生素、富水美、泥康、硝氮净、生物底改等产品),净化水质。肉眼观察,后期水质的标准应达到:水深褐色而不浊、不浑,闻到藻味而不臭,手感较清爽而不粘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