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甘肃东乡地区产品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各种民族的风俗节日)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节等。

5、白族

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

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7、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8、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不多,只有春节、氏族的“莫昆”大会和宗教活动“奥米纳仁”,还有篝火节。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

10、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等活动。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春节,是仡佬族最大的节日。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
13、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秋夕(中秋节)。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老人节)。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声)族

主要节日有阔时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16、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17、赫哲族
除与汉族相同的年节、正月十五、二月二及七月十五之外,还有“河灯节”“跳鹿神”和“乌日贡节”。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赫哲语是“喜庆吉日”之意。我国赫哲族的传统节日“乌日贡”大会是集赫**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赫哲族人民的节日盛会。

18、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称“肉孜”节。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19、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20、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 “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一年一度的最大的传统节日。“目瑙”(亦称“目脑”)是景颇语的音译,意即“大伙跳舞”。景颇族语称大型歌舞盛会为“目脑”,称景颇族各支系为“纵歌”,统称“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21、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传统节日有诺鲁孜节、马奶节、喀尔戛托依节等。信仰***教的柯尔克孜族群众还过“肉孜节”和“古尔邦节”等穆斯林传统节日。

诺鲁孜节:是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诺鲁孜”意为新年。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

喀尔戛托依节:是柯尔克孜族妇女的传统节日。 “喀尔戛托依”意为“乌鸦宴”,在节日这天,妇女们聚在一起,穿上新装,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妇女主持下,先每人喝下一碗**,以示忠诚、洁白、勤劳。然后唱歌、跳舞、讲故事,男人们则为妇女们杀羊准备食物。

马奶节:每年农历小满节气的第二天是柯尔克孜族的马奶节,由于柯尔克孜人每年从这一天起开始生产和食用马奶,所以逢此时节就要举行庆祝活动。

22、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其他节日还有由生产活动、宗教祭祀仪式演变成的祭敖包、马奶节、剪羊毛节等。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祭事活动,这就是成吉思汗陵祭奠。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在鄂尔多斯伊金霍洛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

23、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

24、怒族

怒族传统节日有春节、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 民间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25、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26、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27、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开斋节和圣纪节。“圣纪节”,又叫“圣忌节”,在希吉拉历的三月十二日举行。主要是纪念***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忌日。节日活动有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生平事迹等。

28、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节日有“圣纪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信奉***教民族的节日基本相同,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过“肉孜节”前的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斋,吃斋饭时,亲友邻里要互相邀请,如有客至,主人要热情款待。古尔邦节要屠宰**炸油饼,吃手抓肉和抓饭以及民间特有的风味食品“那仁”。

29、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驱鬼节、响浪节、望果节、转山会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30、毛南族

毛南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的与当地的汉族或壮族相同,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要数一年一度的分龙节。它是毛南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盛大而隆重,其目的在于祈求五谷丰登。因毛南山乡易旱易涝,五谷收获常无保障。人们根据宗教意识,认为每年夏至后的头一个时辰(龙)日,是水龙分开之日,水龙分开就难得风调雨顺,所以要在分龙这一天祭神保禾苗,相沿而成为传统的农业祭祀节,称为分龙节。20世纪初叶之前,每年过节都先聚众于庙堂内外活动,故又称为“庙节”。此外,还有春节放鸟节、端午找药节。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31、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32、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33、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3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35、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春节。

36、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37、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38、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每年夏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贵州彝族地区也有于六月初六举行。

39、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40、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41、保安族

保安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同许多信奉***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42、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教。

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43、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44、拉祜(hu四声)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45、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46、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47、基诺族

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祭大龙"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48、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49、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 一说“诺鲁孜”)节。前三个是源于***教的节日。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50、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51、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个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52、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宗教节日就是***教的三大节日。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53、京族

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京族习俗中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54、裕固族

裕固族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剪马鬃节、祭祀“腾格尔汗”活动和藏传佛教的宗教节日。祭“腾格尔汗”仪式源自古老的萨满教习俗。“腾格尔”在裕固语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腾格尔汗”即“天神”(也称“长生天”)。春节是裕固族最主要的传统节日,节前有祭祖守岁活动。剪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九月大会是裕固族的传统节日,是裕固族纪念宗喀巴逝世的宗教节日。流行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通常在农历十月廿四至廿六举行。也称“十月大会”。赶会时,人们汇集寺院上香叩头,**念经,并由专人吹唢呐,敲锣鼓,以示迎祭。寺院还以手抓肉、馍馍等招待大家。

55、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门巴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宗教节日,一类是岁时年节。宗教节日主要是曲科节、萨嘎达瓦节、主巴**会、达旺**会,岁时年节主要有门巴族新年。

56、汉族

汉族节日:
春节,是汉族最大的节日。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春节最后一天。
二月八,是沿江一带牧人的节日。
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
糍粑节,四月初八。
端午节,五月初五,亦称“端阳”、“端午”、“端五”。
七夕节,七月七日。
中元节,又称“月半”, 七月十四日,是汉族的祭祖节。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初九。
冬至节
腊祭,
祭灶、灶君诞,除夕 。

手抓羊肉是什么族的特色食品

当然是维吾尔族的了

东乡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都有什么?

东乡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日常习俗】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邮票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
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风俗习惯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饮食习俗】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 东乡族手抓羊肉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 东乡族少女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
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婚礼当天,新郎与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请阿訇念结婚证词。如此婚姻才被社会所承认。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 东乡族婚恋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
婚礼**期间,人们 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东乡族有许多有趣的婚礼习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新婚之夜,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至此,夜深人静,新郎、新娘便进入洞房花烛的梦乡。
【迎客礼节】
东乡族具有注重礼节和热情好客的传统,去那里作客尤如贵客莅临,长辈要出门迎接。如果是穆斯林客人,还要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按辈分和年龄依次让进大门。客人上炕时须脱鞋,主客居中,以示首位,其余则按辈分和年龄分坐两侧。主人首先献上盖碗茶,盖碗很讲究,都是绘以飞龙、花草的细瓷烧成的,茶水清香并加以白糖或冰糖,主人不断殷勤地为客人添水,客人喝茶的短暂功夫,炸好的油香或烙好的油饼托盘而上,请客人品尝。
主人接待贵客,一般不和客人一起上炕饮茶用饭,而要站在地上烧水、倒水、端盘招待客人,主人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品尝完油香或饼之后,随之而来的“拉哈哈”,更会使客人增加食欲,“拉哈哈”是东乡族的拉面或刀切长面条,盛在碗中的面讲究放得有条理,宽细匀称,再客气的客人也得吃两碗。 另外,吃“鸡娃”是东乡族招待客人的盛宴。东乡族人吃鸡十分讲究,鸡宰完煮熟,分成十三块,要求分得恰如其分,以鸡尾最为贵重,必须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这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男客由男主人陪伴,妇女要退避,女客要主人坐陪。
东乡族招待客人还吃手抓羊肉,吃肉的方式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叫“平和”。首先,了解哪家出售羊,再确定时间,推出一位茶饭手艺好的人家作东道主。羊煮熟后,由执刀者将羊的各个部位分得公平合理,肥瘦搭配,即便是由大到小的羊尾也要根据来客人数适当分割,首先由长辈动手“口到”(吃),然后大家就可以围坐在炕桌边饮茶吃肉了。吃手抓羊肉过程中,东道主把汕香和饭亦端了上来,真诚地请来客尽情享用。待客时,对有名望的客人忌直呼其名,而要以其祖籍的地名、村名称呼、或用其他尊称,否则就是不礼貌。 不论来客的多少,主人在地与招呼客人时,总是把客人的鞋放好。客人下炕时;主人主动俯首取鞋,为客人提供方便。客人告别时,主人会谦虚地说“茶饭做得不好,请不要见笑”。并将家中土特产让客人带点尝尝。

江西抚州有什么特产?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江西抚州著名特产有:南丰贡橘、临川灯芯草、南城五黑鸡、南城**酒、黎川陶瓷、黎川茶树菇、广昌白莲、抚州西瓜 ....具体如下:

南丰贡橘

临川灯芯草

南城五黑鸡

南城**酒

黎川陶瓷

黎川茶树菇

广昌白莲

抚州西瓜

抚州特产知识扩充

1.南城**酒--南城**酒为江西历史名酒之一,属甜黄酒,系南城县传统佳酒。以香气浓郁、味美甘甜、酒性柔和、醇度适中而名。酒度为18°至20°,糖分为16%至 18%。此酒选用**山优质糯米和泉水精心酿制,并采集**山芜蓉峰特产首乌、灵芝等20余味中药材,陈年封缸三年以上而成。**酒液呈琥珀色至棕红色,晶莹光亮,具有性温滋补、舒筋活血、清脑提神 驱风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

2.临川灯芯草--主产于荣山镇。其全茎可做草席,茎皮可做榻榻米和蓑衣,灯芯可做枕头芯、蜡烛芯,入药有利尿、通淋、清热、安神、泻肺、行水、除水肿、癃闭、煎泡代茶,具有治失眠心烦等功效。

3.南丰贡橘--南丰蜜桔,别名金钱蜜桔、贡桔,原产江西南丰县而得名. 南丰蜜桔树势较强健,树冠较开张,半圆头形,枝梢细长稠密,无刺或偶有短刺。叶椭圆形,浓绿。翼叶不明显,果实较小,扁圆形,单果重26-50g,直径约2.5cm-5cm,果蒂部有棱状突起,顶部多有小脐,果皮薄,橙**,油胞小而密,平生或微凸,瓤瓣近肾形,中心柱小而空。

4.黎川茶树菇--食用菌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公害,是优良的食药兼用绿色食品,国外将其视为蔬菜常年食用,尤其是香菇和茶薪菇,被视为菇中之王,属天然绿色营养佳品,其风味独特,香馥可口,并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等成份。有滋*、补肾、润肺 、活血、健脑、 养颜等功能,经常食用,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