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兴宁姓氏排名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粤语区姓氏排名?(粤语 姓氏)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粤语区姓氏排名?
一、陈姓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二、李姓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
三、黄姓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
四、张姓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
五、梁姓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
六、林姓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
七、刘姓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八、吴姓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超级仓库"不多,所以人数还不如刘姓多。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九、杨姓杨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过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过了2%到3%,在如电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总体应该超过2%.
十、罗姓罗姓在粤语、客家地区普遍有超过1.5%甚至3%的表现(部分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2%的人口比例.
番禺十大姓氏排名?
3. 番禺区姓氏一、陈姓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二、李姓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三、黄姓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四、张姓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五、梁姓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六、林姓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七、刘姓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八、吴姓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超级仓库"不多,所以人数还不如刘姓多。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九、杨姓杨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过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过了2%到3%,在如电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总体应该超过2%.
十、罗姓罗姓在粤语、客家地区普遍有超过1.5%甚至3%的表现(部分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2%的人口比例.
广州番禺十大姓氏排名?
第一:陈陈姓是广东省第一大姓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陈氏源于宛丘(今河南淮阳),望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县)、盛于颍川(今河南长葛),南开闽漳,遍及全球。
第二:李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朝代。
第三:黄黄姓是广东省第三大姓氏,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广东等地。
第四:张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黄帝的姬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
第五:梁梁姓氏广东省第五大姓氏,当代梁姓的人口已达到11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3%,在全国的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广西、广东两省区。
第六:林史料记载:林 ,"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天下林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3000多年前的商朝忠臣比干。
第七:刘刘姓是广东省第七大姓氏,最早一支刘姓源自尧的后裔刘累,故刘累为刘姓得姓始祖。至2013年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第八:吴吴姓,最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除了炎帝姜姓这一起源,吴姓还存在黄帝姬姓等多个源头。
第九:罗罗姓氏广东省第九大姓氏,当代罗姓的人口已达1340多万,为全国前十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
第十:杨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广东鹤山十大姓?
广东十大姓一、陈姓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二、李姓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
三、黄姓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
四、张姓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
五、梁姓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
六、林姓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
七、刘姓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八、吴姓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超级仓库"不多,所以人数还不如刘姓多。这是第四到第八大姓的排位.
九、杨姓杨姓在全省各地普遍都有超过1.5%的比例,而潮汕、客家更超过了2%到3%,在如电白(6%第三大姓)和翁源等地比例更高,总体应该超过2%.
十、罗姓罗姓在粤语、客家地区普遍有超过1.5%甚至3%的表现(部分地区更多),但很难超过2%的人口比例.
兴宁罗氏起源?
兴宁罗氏族谱记载:始祖洪德,“讳用格,行任郎。宋景定壬戌科进士,官至朝散大夫。配九妻,生十八子,广布粤东、粤北、粤西、粤西及赣、湘、桂、浙、闽、川、台诸省和东南亚,奕叶蕃昌。” 兴宁罗氏可能有多支,O-FGC66089罗氏为其中的一支,来源有待探索。 通过父系深度检测, 可获得该家族共同祖先的年代、各地罗姓的谱系关系以及和其他O-FGC66089姓氏的谱系关系。
广东刘姓哪里多?
广东刘氏人分布在全省21个市的55个区、23个县级市、45个县以及3个自治县(即韶关市的*源瑶族自治县,清远市的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刘氏在广东人口360余万人,在 全省姓氏人数中排在前八名,目前普查到的刘姓在广东有二个民族即汉族和瑶族(瑶族刘氏人口只有3100多人,其中龙门瑶族刘姓3000多人,连南瑶族刘姓100多人),广东刘氏人和其他姓氏一样,有三种语系:粤语、客家语、闽南语。
刘姓人口最多的是兴宁市,有20多万人。最少的为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只有100多人。广东刘氏多数从福建宁化、长汀、上杭、武平、莆田、福安等地区及广西、湖南、浙江、山东等省迁徙而来。刘氏最早在广东开基的是桃坑刘氏始祖,已有1100年。广东刘氏以开七公后裔爲主体,占全省刘氏的65%!以下为广东刘氏中山宗系及四大派系
刘氏中山宗系之客家刘氏开七公派:刘氏120世祖刘郁公次子刘祥公,于唐朝禧宗干符年间,为避黄巢之乱携子及孙,从中原洛阳先移居江南 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传至14世刘开七公,于宋宁宗嘉定年间任潮州都统制(武官如同今司令级别),前往嘉应州兴宁剿匪,不幸卒于兵营,葬在兴宁岗背榕树下村。刘氏中山宗系之潮州刘氏东津派:唐懿宗年间,家住江南的刘氏120世祖刘郁公,在朝廷官居朝散大夫,生三子:刘祺、刘祥、刘湮。祺公、祥公避祸乱移居大梁河东,祺公之子刘篙公于唐末五代处领兵据广东遭潜伪节度使所害,葬于潮州东津山,刘篙公长子:刘颍公因兵乱避居就婚于潮州,“构庐创业于水东之桃坑”。刘颍公为潮州潮安东津始祖。至宋朝,先后有刘允及子刘昉、刘景等在朝廷为官,文章及品行为世人所称颂。其子孙蕃衍蔚为望族称为东津派。
刘氏中山宗系之潮汕刘氏桂花蓝派:刘篙公次子刘仪公与兄刘颍公避祸乱走散分开,移居福建莆田,其孙刘淑暇公于宋真宗景德二年任潮州刺史,葬于海阳盘庚山麓。刘淑暇公之子:刘琰山公,宋仁宗庆历三年举贤良方正,官至成忠大夫,后悬冠告老与友游至潮州桂花蓝(今普宁青阳山)钟情此地,遂留居。终葬今普宁大径山南隅,刘淑暇公被奉为桂花蓝派肇基祖。在明朝洪武年间,其子孙为避权臣陷害,相继率宗众散居于潮、普、揭、海等各地。
刘氏中山宗系之南雄刘氏银青公派:刘氏128世祖刘充公次子刘景公,宋徽宗靖康元年为贤良方正,受朝奉郎,后封银青光禄大夫,赐爵河东开国男。享98岁,育有子九人,蕃衍自成支系,称银青公派
广东十大姓是什么?
广东十大姓 一 陈姓陈姓在潮汕人口超过10%,在澄海甚至超过20%,在湛江市区也超过10%,在广东的比例应该超过了8.5%,接近9%(考虑到在广州、粤北、客家等许多地区比例只有7%左右甚至更低). 二 李姓李姓在茂名是第一大姓,比例达到10%(如电白、化州,原茂南区则不如陈姓),另外还是鹤山、怀集、梅县、五华等地的头号大姓,在潮汕地区总体比例只有6%,在全省来看应该有7.5%左右.三 黄姓黄姓在很多地方都是第三大姓,不过在台山这些地方有着极高的比例,全省应在6%-7%之间。 四 张姓张姓在粤语地区普遍比例不高,只有2%-5%之间(如中山只有2%-3%,在高州超过5%算较高的了,据说在开平更是前两大姓),而在潮汕地区张姓有4%-5%的比例,张姓在粤北、粤东北的客家地区是五大姓之一(陈李张刘黄),在大埔、蕉岭等地普遍有5%以上的比例,个别地区达到7%以上,就全省来看张姓大概有4.5%左右,稳坐第四位. 五 梁姓梁姓是纯粤语地区的前四大姓(陈李梁黄),特别是肇庆、云浮地区的超级大姓(我们要留意这正是粤语的发源地),在至少两个县是第一大姓,还有几个县是第二或第三,比例超过6%个别县甚至达到10%!另外在顺德、中山、新会、高要梁姓都是第一大姓超过10%,同属粤语区的茂名梁姓也普遍在4%-6%之间,即便在雷州话地区的湛江梁姓也是大姓,但因为梁姓在潮汕、客家地区的比例偏低(普遍只有1%),所以在全省的比例只能在张姓之后,大约在4%-4.5%之间. 六 林姓林姓和梁姓正好相反,是东多中少,林姓在潮汕地区排第二,达到8%左右,在其他地方相对较少,普遍不到3%(在新会及个别县超过5%),就全省来看总人口和梁姓相仿但还要略少. 七 刘姓刘姓是客家地区五大姓之一,在兴宁、南雄等地人数极多,超过6%,在广州的粤语区前五名不入,但一到客家人多的增城马上就成了第二大姓(陈姓当地最多),另外在个别粤语区也有很好的表现如高州,不过由于在珠三角、粤语区及潮汕片的比例偏低,全省人口比例应该接近4%但不如梁林多. 八 吴姓吴姓是南方大姓,在粤语、客家、潮汕等地普遍都有超过3%的比例,在中山甚至排到了前三,但由于超过4%的\
温姓广东哪里人口最多?
清远温姓拥有3.55万族众,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37位,分布遍及市境各县域,而以清新最为集中,占全市温姓人口1/3以上。温氏向南播迁,始于南北朝,盛于唐末。据传,唐僖宗乾符年间(875~879),因黄巢起义的**引发的中原居民南迁**中,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后裔亦从中原南迁至江西南昌,后移居赣南石城。传至温铜宝时,生育9子,分居江西石城、宁都,福建上杭、永安和广东程乡(今梅县)等地,各自**门户,开枝散叶,从而形成广布粤赣闽的一支温氏大家族。据梅县、兴宁等地县志记载,粤东地区温氏多系温铜宝的后裔,其中又以温铜宝第9子的后裔为多。粤东兴梅一带是广东温姓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广东温氏出历史名人最多的地方。《广东历史人物辞典》录载了35位广东温姓名人,其中今梅州市域就有15人,占名人总数的42%。清远温氏多为温铜宝第9子的后裔,其中一部分族支是由粤东兴梅地区转迁而来的。
广东姓罗的地区?
梅州各县(市、区)的罗氏祠堂,总能看到八个大字:“豫章世德;理学家声”。这是梅州罗氏的堂联。其中“豫章”是古氏郡名,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罗氏在此地发展成望族。“理学”指的是宋代理学名家罗从彦。罗姓是人口数量排在第20位的大姓,占全国人口1%,约1338万人。在梅州,罗姓人口逾28万,主要分布在梅县、兴宁、大埔、五华、丰顺等,其中兴宁占据半数以上。据载,最早进入梅州的罗氏先辈为唐昭宗时的循州刺史罗昌儒,其约在公元900年时因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定居兴宁,也使得罗姓成为较早入梅的姓氏之一。1100多年来,罗氏在梅州开枝散叶,并不断向外扩散,陆续迁往国内外,除了广东外,国内较多的是四川、江西、福建、**等。在“刻苦耐劳自得成功”等家训的熏陶下,培养出了兰芳共和国首任首脑罗芳伯、“罗氏通书”创始人罗庆辉、“维他奶大王”罗桂祥、客家学鼻祖罗香林、**名将罗卓英等人。
在梅城老街、梅州学宫旁,隐藏着梅州罗氏宗祠,它在岁月的打磨和时代的变迁中,慢慢失去了原有的面貌。2年前,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多方努力收回使用权,并展开整修工程。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已不是当年的围龙屋,而是几层楼高的现代楼房。走进梅州罗氏宗祠,罗氏家训、罗氏名人等展牌陈列四周,祠堂正中间是罗氏开国始祖罗匡正、复国始祖罗凌甫、豫章始祖罗珠的画像。罗氏宗祠始建于1815年,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兴宁、长乐(现五华县)、镇平(现蕉岭县)、嘉应州(现梅县区)、大埔、丰顺、宁化七县的罗氏合族所建。罗氏宗祠曾被当做梅县纺织品公司的厂房。溯本追源,思祖敬宗。罗(繁体字羅),原意为捕鸟的网,是挂在高处的锥形网。罗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只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网扣住了,有翅难飞,是一个会意字,因此罗姓后人时常自称为“捕鸟者”。罗姓出自妘姓,“妘”为中国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古帝颛顼的曾孙重黎,在帝喾时任火官(掌管民事),后人尊为火神。因做事得当,受百姓爱戴,帝喾便赐名为祝融。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到了周朝时期,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罗昌儒是最早迁往梅州的罗氏族人。他原居于江西南昌,唐昭宗时(889-904年间)为循州刺史,后来因为黄巢起义,道路梗阻而**留置在兴宁,并选择此地定居,成为最早进入梅州的姓氏族人之一。宋朝末年,豫章名门望族罗珠第五十一世孙罗洪德的后裔罗小九,时任广东循州学正。期满回原籍福建宁化石壁村之时,路过兴宁,见此地旷人稀,沃野平畴,就与他的哥哥罗伯七在东郊和南郊筑屋定居,并以此分散到兴宁各地。事实上,梅州罗氏均为罗珠的后裔。梅县松口一带的罗氏开基祖,为罗小九的哥哥小六。大埔县安乐渡罗姓,是罗小九的哥哥罗大九开基。五华县黄龙约的罗姓,亦是洪德公后裔。而蕉岭县招福罗姓,是罗珠四十八世天龙的后裔……罗珠是汉惠帝时期的治粟内史(即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吏),为豫章的名门望族,遂其后裔的堂号均称为豫章堂。“现代人开玩笑说,同姓氏的人500年前是一家。梅州罗姓就是700年前就是一家人,都是同个支派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是洪德公和昭远公的后裔。”梅州罗氏宗亲联谊会会长罗暹兴介绍,罗洪德有九个妻子十八个儿子,原居住在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儿子中有大部分迁居到梅州,成为梅州各县罗氏开基祖。“位于兴宁宁新街道的知名古民居‘九厅十八井’便是洪德公的第十八个儿子小九公所建,来纪念他的父亲九妻十八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