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巢湖流域地区是什么文化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巢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巢湖 历史)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巢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王杰就是被流放在巢湖,那里有“放王岗”

裕溪河的流域水系

裕溪河流域,跨巢县、合肥、肥东、肥西、六安、岳西、舒城、庐江、无为、含山、和县等11个市、县。流域范围:西、北以江淮分水岭与淮河流域分界,南与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水系为邻,东北与滁河、得胜河、牛屯河水系接壤,东南滨长江。裕溪口以上总流域面积1293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3386平方公里,丘陵6070平方公里,平原圩区247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1003平方公里(其中巢湖783平方公里)。 清溪河,裕溪河左岸的支流,源于巢湖市北与含山县交界的青龙尖(海拔403米),东流,至巨兴折东南,至清溪折西南流,经半湖、亚父,穿过淮南铁路桥,于庙后村注入裕溪河。流域面积仅235平方公里,大部为山丘区,计188平方公里,圩区47平方公里,河道长度25公里,平均比降约1/1500。 西河,裕溪河右岸支流。它是一条在圈圩、联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平原河流,基本平行于长江左岸东下。历史上西河为缺口至卞家拐河段,卞家拐以下统称天河或州河。其中马口闸至黄雒河口段下游河道,是古濡须水的一部分。西河入江通道是从上游逐步向下游推移的,这是其水系演变的特点。最早的入江口是新安桥和刘家渡。明代以后,沿江圩口联并,江堤兴建,使一些通江支流被圈入圩内;上游通江口因江水位顶托,又向下游寻找新的出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堵塞了刘家渡通江口;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堵塞新安桥通江口后于万历辛卯年(1591年)建新安桥陡门。因此,西河的入江口遂向中下游移动,主要有经泥汊河从泥汊河口入江;经马沟河和神塘河从神塘河口入江;经黄雒河口汇入裕溪河自裕溪口入江等三处。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又堵塞了泥汊、神塘两处入江口,至此,西河的排水出路仅留下经黄雒河入裕溪河一处,正式成为裕溪河的一大支流。西河上承庐江县境黄陂湖水系来水,干流从缺口开始,向东流,至横山折北流,至黄姑南又折东流;经梁家坝右纳郭公河,至湖陇北右纳湖陇河,至襄安镇南左纳永安河;至凤凰颈,右岸有引河向南经凤凰颈闸通江,凤凰颈闸建于1952年,主要为引江水灌溉和汛后向长江排水,汛期一般不起排洪作用。西河续东又折东北流,至无为县长坝,左纳花渡河;经田桥至黄雒河口注入裕溪河。流域面积222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黄陂湖来水面积60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509平方公里,丘陵区791平方公里,平原圩区869平方公里,湖泊水面55平方公里。西河缺口以上黄陂湖和白湖总集水面积为1138平方公里,大都是山丘区,来水经两湖调蓄后下西河。1953~1960年间白湖被围垦,减少了西河上游的调蓄库容,但疏浚整治后的兆河,已自缺口和东北至马尾河口,沟通了巢湖。至此,缺口以上的洪水基本经兆河入巢湖,则缺口以下西河入裕溪河的来水面积为1622平方公里。河道长度自缺口至黄雒河口为108公里,河槽上口宽110米,底宽45米,比降1/70000。两岸圩田集中,有耕地约100万亩,河堤由圩堤联结组成,防洪标准尚低。 牛屯河,位于和县、含山两县境内,因河水经牛渚山而得名。上游在水达庙与裕溪河相接,流经桐城闸、杭驳、后港桥、白桥,至圣家圩注入长江,全长31.12公里,流域面积372平方公里。为了控制巢湖洪水及江洪倒灌,早在吴赤乌中(公元245年)就在牛屯河上游建造了铜城闸。**32年(1943年)在下游新桥处建造了新桥闸,以遏阻江潮倒灌。牛屯河为圩区河道,河底平缓,河宽30~150米,中水位时,河内水深2.0米,安全泄量为455~495秒立方米。建国后牛屯河最高水位为12.56米(1954年8月1日)水色一片泽国,使沿岸33.8万亩农田受淹,损失惨重。1965年牛屯河开辟为巢湖分洪道,在老铜城闸上的牛屯河河口重建铜城闸,设计流量118秒立方米,将原弯曲河道裁直并拓宽至150米,1978年又在老新桥闸之南重建新桥闸(曾名红旗闸),设计排涝流量700秒立方米。与无为大堤成圈的练纲圩堤顶高程加高12.5~13米,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1983年新桥闸上水位为10.7米)。为解决巢湖洪水出路,1986年巢湖地区决定兴建“二河一站”工程,即开挖牛屯河分洪道、兴建凤凰颈排灌站和西河小断面整治。将牛屯河开挖河底宽60~80米,河底高程保持3.4~2.0米,设计分洪流量455秒立方米,1991年已竣工。正常年份注入长江水量1.40亿立方米,最丰水年份2.79亿立方米,最枯水年份仅0.67亿立方米。 黄陈河,起于石涧镇的纯疃大庙,流经太平、黄雒、黄龙,由黄雒河口入裕溪河,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7立方米/秒。 后河,南宋时开挖的裕溪河通江河道,起于蟹子口经铜城闸至三汊河。

安徽的三大文化圈是什么?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文化圈:淮河文化。跨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和齐鲁文化、楚荆文化、吴越文化并立而互相渗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遍布淮河流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器物距今8000多年,比黄河流域韶文化早1000多年。在蚌埠怀远,则有禹文化的产生。

巢湖名称的由来

巢湖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1、漅湖——本名。巢湖本名“漅湖”,起名于汉末。就现存文献考勘,始见于《后汉·明帝纪》:“是岁,漅湖出黄金,庐江太守以献。”是岁,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曾任合肥知县的左辅是个作风严谨的学者,在纂修《合肥县志》引辑此载时曾特作提示:“宋范蔚宗追书也。”这个“宋范蔚宗”,即指撰写《后汉书》的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左辅强调“追书”的意思是说“漅湖”得名并非“是岁”,应当晚些时候。

  晚于何时?史籍无考。笔者觅得一个参考数据。中国首部字典《说文解字》为东汉杰出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他博览经籍,精通文字训诂,苦历21年,总结先秦、两汉文字研究成果,辑解9353个字,其“氵”部尽收笔画繁多的生冷字,然不见“漅”。许慎大约生于公元58年,卒于公元147年,轰动朝野的“漅湖出黄金”那年他已10岁,即使年幼未闻,但此后70多年中应该知道,况这个大湖离他老家河南郾城、京都洛阳都不为远。由此可断,“漅”字是许慎之后才新创出来的。也就是说,“漅湖”之名当晚于公元147年。

  据史籍,汉末文学家阮瑀曾代曹操给孙权拟信:“往年在谯,新造舟舡,取足自载,以至九江,贵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文中“湖漅”即漅湖。此信约写于建安十五年(210年)之前。湖名即用于书信,可见其名起命当早出若干年才是。

  “漅”字是人们缘“巢”加“氵”而创制的,目的是为区别于政名“巢”、城名“漅”而专用于湖,古代习惯于文书中取用地名的简称。晋文学家郭璞《江赋》、木华《海赋》赋漅湖均如此,唐学者李善注“漅”时确指:“漅湖在居巢。”《康熙字典》解:“漅:湖名。在今庐州合肥县。”《汉语大辞典》解:“漅,湖名。即今巢湖。”

  “漅”字读音也有别于政名“巢”、城名“漅”,据《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和《康熙字典》等集解,其初读为zāo(音遭),一读为zǎo(音早)。

  2、巢湖——正名。“巢湖”作为巢湖的正名始用自三国时期。古今学者向以诸葛亮《后出师表》“四越巢湖不成”为首见,时为蜀建兴六年(228年)。笔者见读汉末名士刘晔《致鲁肃书》,说庐江人郑宝“巢湖拥众万余”而成一方豪杰。此信写于建安四年(199年)冬之前,早出19年来,还是应当计较的。

  到了晋代,“巢湖”就开始广泛应用于时文、牍籍,南北朝之后正式进入史书。

  需要提示的是早期“巢湖”之“巢”的读音,跟巢城、居巢之“巢”读音不同,并不读为cháo(音潮),南朝宋学者裴松之注《三国志》特作音标:“巢,音祖了反”。读为zǎo(音早)。

  这是为何?因巢湖本名漅湖,巢音读如漅。唐代建巢州、置巢县,人们弃繁从简,湖名漅、政名巢、邑名漅,三者合一,以巢通用,遂以政名“巢”音而读为cháo(潮),并以“巢湖”取代“漅湖”而通用于世。这一点在历史文献中看得很清楚,魏、晋及南北朝时期普用“漅湖”,然唐宋之后则少见,《资治通鉴》见用“漅湖”是因其取材史料以尊重原貌。明清之后,“漅湖”一般只出现于字书辞典,是为解释巢湖历史和“漅”字音义。这也是我们认定“巢湖”为巢湖正名的历史依据。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