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铜俎做什么用途的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俎是什么意思(折冲樽俎是什么意思)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俎"是什么意思

揆[kuí]
基本解释:

度(duó),揣测:~度。~策。~古察今。

道理,准则:千载一~。

事务:百~。

管理,掌管:~百事。

旧称总揽政务的人,如宰相等:阁~。~席(宰相之位)。

常用词组:

揆情度理 kuí qíng duó lǐ
揆:估量揣测;度:猜想。按照情和理估量,推测。

揆席 kuí xí
[prime minister] 宰相的职位

历史上的周代礼器青铜匜,是怎样兴起发展又衰落的?

一、西周青铜匜的起源及特点

任何一种器物皆有源起的初期阶段,青铜匜也不例外。在商代晚期已经发现有青铜匜,但形制与觥相似,一直被学者称为觥,《博古图》、《宁寿古鉴》中多存在觥、匜相混的情况。直至西周早期青铜器觥、匜仍存在定名定性的争议,如衡阳出土的牛形铜匜也被称为觥,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匜也称为觥,司母辛匜是一种盛酒器,外形模拟动物,形似猪(或鹿)的怪兽。

俎是什么意思

匜作为盛酒器具在晚商未得到普遍应用。西周初期的青铜匜显然直接承袭晚商青铜匜而来,也与觥形制相似。至于商晚期出现的匜,一般认为是觥或瓢发展演化而来,从功能起源上来看更趋近于觥,同属于盛酒器,而瓢则是盛水器。

西周早期的青铜匜与商代的青铜匜功能相同——盛酒,这也是青铜匜最初的功能。

此时青铜匜模仿各种动物,而且多带盖或滑盖,可以保证器内所盛美酒不会洒出;匜底部带有四足,一般做成兽足形态,下部有较大空间可以进行加热,以便进行温酒。类比同时期其它青铜器来看,匜与盉最相似,有流、鋬,酒从背进,然后从兽口流出,典型代表如朕匜(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此匜整体像一只羊,盖前端为兽头(可能为虎)且宽流直口,口缘饰兽体卷曲纹,平盖面呈琵琶形,四兽蹄足。内底和盖连续铭文157字。这也侧面反映出西周初年对商代各种类型及礼仪制度的继承与延续。

二、西周中期青铜匜功能的转化

西周中期青铜匜的功能转化并非一朝一夕就完成,其变化原因应追溯到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禁止酗酒的**影响使酒器减少,烹饪器与水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并开始占据礼器的核心位置,所以很多酒器逐渐向水器转化。

这直接导致各种类型的盛水器突然增多,并出现了水器配套组合盘盉、盘壶,在西周早期鱼国墓地曾出土整套青铜壶盘、盂盘与盉盘,根据出土位置可见壶原置于盘内,其功能应该是壶、盂、盉内盛水后用来洗手,下面用青铜盘接水。

这就是西周的“沃盥”礼,但《周礼·春官·郁人》:“凡祼事沃盥。《孙诒让·正义》: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盘承其弃水也。”明载该礼所使用的器物为盘匜而非其它器物。所以这套盘壶组合只能看作是西周“沃盥”(或称盥洗)礼所用器物的雏形。

西周贵族在执行“沃盥”礼的时候不断对器物进行选择,最终发现匜最为方便,其形制简单且便于注水、出水,便以此为基础对其形制进行了再简化。相较于西周早期有两个主要的形制变化:一是匜上所带的滑盖消失不见,二是匜底部的四足逐渐缩短演变成圈足,这便不再具有温酒的功能。

经此变革,原先的盛酒器匜最终成为盛水器匜。

三、西周晚期至东周早期(春秋时期)青铜匜的使用与发展

西周中期匜转化为盛水器之后,便完全符合周人的**需要,迎来了空前的发展。

一方面,“水”在周人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促使各种水器类青铜器逐渐走向鼎盛,进入到礼器的核心地位,匜自然也就成为重要的礼器之一。在祭祀中周人必先斋戒沐浴、用水洗手,以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尊敬,必须用到盘匜两种器物;另一方面,周人在平时生活中十分注意个人卫生,早晚都要进行盥洗,参加婚礼及接受宴请时都要使用盘匜洗手以示尊敬,这也是匜逐渐流行的另一个原因。

并由此发展出重要的“盥器”礼仪文化,在春秋时期列国逐渐摆脱周天子的控制,诸侯间盛行以婚姻维系**关系,陪嫁品种以盥器为大宗,主要目的是期望负**联姻之责的女主角能多利用盥洗用具,整治容颜,以美丽的容貌维系夫家的感情。如河南永城出土西周宋国铜匜,器腹内底部有铭文十七字:“郑伯作宋孟姬媵匜,其子子孙永宝用之”明载该匜就是陪嫁的“媵”器。

就青铜匜的形制来看,西周中晚青铜器面貌较为一致,匜的形制也较为统一,但是随着西周的灭亡、周文化逐步衰落,春秋列国的匜便开始形成独具本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盛水器。

大体可划分为北方系和南方系两大类:第一类是横长腹型的青铜匜,其流较短,深腹窄长,圜底,扁足或蹄足较高,足间距较小,尾着躬身兽首鋬,或卷尾、垂珥,腹部多饰重环纹或窃曲纹、瓦棱纹;它继承西周中晚期周人铜匜的传统形制,春秋时期流行于方城以北的北方地区,典型代表如**匜,此匜为咆哮的**状,体似圆瓢,深腹,圆底,下承一对有蹼趾的足,尾部下有倒立的小虎支撑,颈部饰蟠龙纹,**、提梁、脚蹼都用圆点羽纹、涡纹和鳞纹作填纹。

第二类是纵长腹型的青铜匜,斜直上翘角度较大,流口变窄,腹部呈椭圆形或圆角长方形,圆环形鋬。这种匜在春秋时期刚刚出现,是南方楚文化国家所特有,但立即显示出强大的同化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南方水网纵横,用水方便,因此匜作为常用的水器在日常应用中更加普遍,此外楚人受周文化影响较小,更加看重器物的功用便对西周传统青铜匜形制作一改变,尺寸也越来越小,这样就使其更加实用,因此伴随着楚国的对外扩张南方系青铜匜迅速向北方、乃至全国传播,到战国时期成为主流。

四、东周中晚期(战国时期)青铜匜的衰落

随着南方系楚文化青铜匜的流行,青铜器的实用性逐渐超越礼制的象征意义,青铜匜作为礼器的生命也逐渐走到尽头。战国初期常见的青铜匜主要形制为宽流、底平、无柄也无鋬,这种匜的宽流易于出水,平底易于放置,在平放时不会倾倒,无柄也无鋬说明此时仍使用传统的双手托举倒水的方式,必须和盘配套使用,典型代表是曾侯乙匜,出土时与盘相配成套。

后来发展成为宽流、左侧附加一个曲柄,曲柄的作用是为了方便舀水和倒水,这表明此时匜开始脱离礼制的约束,一个人单手持柄便可完成舀水与倒水,而不再需要双手持握。

战国晚期发展成为圜底,长流,但流口部封死,这是青铜匜的最终形态,封死的流使水不可能再从这里流出,这时流的功能已经与握把相同,所以侧端握把消失,外形已经趋近于后世舀水所用的瓢。这种匜也称“瓢形匜”,俯视平面近似桃形,平口、圜底、三环形足,素面,在中小型墓葬中多有发现。匜将流转化为柄是其衰亡的重要标志,至此以后盛水器匜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后世仅在复古器物中才能看见匜的仿制品。

五、结语

周代青铜匜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其起源于晚商酒器司母辛匜,应是源于酒觥,西周早期的青铜匜与商代形制基本一致,通体模仿动物造型,带盖可以防止酒洒出,底下有四足支撑起一个较大空间,可以在下部加热温酒;随着周人禁酒的政策逐渐加强,一大批酒器开始向水器转型,其中就包括匜,西周中期的匜已经转化成为水器,因此不再需要盖,必须与盘配合使用,这符合周人“沃盥”之礼,并在周人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进入到礼器的核心位置中。

春秋战国时期,周文化开始衰落,各国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匜,这也是匜的鼎盛时期,大体上可分为北方系和南方系两类,北方系承袭周文化青铜匜而来,呈横长腹,外形“宽胖”;而南方系青铜匜则呈纵长腹,外形“窄瘦”。因为南方水系众多,更偏重于使用匜等水器,而且受周礼的约束较少,变形青铜匜的使用功能更强,所以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主流。但是这也是青铜匜衰落的起点,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匜逐渐发展出握柄,最终流转化为柄,标志着匜演变为瓢。

简述西周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用途的主要区别。

●商代前期:
◆容器
锡青铜:含锡量较夏代增长但仍属中等
三元青铜:锡铅含量较低或中等。高铅存在。铜器中铅含量高多高于锡
工具:(仅盘龙城一件)含锡量中等,铅较低
●商代后期:
◆容器:
锡铜器:为主要成分,以含锡量高与中高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地位次于锡青铜,其中以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为绝大多数,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铅铜器:少量, 含铅量多较高
◆**:
锡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较少,含锡量多较低
铅青铜:为另一主要成分。高铅与含铅量中等者为多
◆工具:
锡青铜:较少,含锡量高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高而含铅量低者为多
■西周
◆容器:
锡青铜:地位次于三元青铜,以含锡量高与中等偏高者为多。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高锡与含锡量中等偏高者为多,铜器锡含量多高于铅。
◆**:
锡青铜:教师和,含锡量皆中等
三元青铜:为主要成分,含锡量较低或中等,含铅量较低、中等或高
铅青铜:较少。含铅量皆高。
■从器类、文饰、铭文等来看,商代青铜器分早中晚三期。
●商早期:
◆器类:爵、斝、盉、觚、鼎、盘、罍、鬲。
◆文饰:饕餮纹为主纹,饕餮尾部上卷 细线条,线条简单,平雕效果,粗线条(类似浅浮雕),有*丁。
●文饰风格: 简单质朴、单层花纹。
●浮雕
高浮雕牺首装饰
铭文:出土文物尚无铭文。
●商代中期:(武丁之前)
◆器形:鼎、斝、爵、觚、罍、瓿、卣、盘、(新器类是卣和瓿)。
◆文饰:纹饰向细密、繁复方向发展,出现了高浮雕,继承商早期的线条,新出现了鱼纹、龟纹。
●商代晚期:(武丁以后)
◆器形:新出现器形 甗、尊、斗。
◆文饰: 饕餮纹为主,渐渐流行尾部下卷的饕餮纹出现蝉纹、勾连云雷纹、夔纹、小鸟纹。
文饰风格:前段饕餮纹与蝉纹等图案开始用云雷纹衬地作底,中段文饰细密化,出现“三层花纹”(即地纹、浮雕和浮雕上的花纹),器身饰扉棱,办扳部、提梁两端饰兽首。
◆铭文:包括祭祀的日名、庙号、族名和作器者名。

■西周青铜器
◆器形:
●西周早期:
鼎、簋、爵、觯、觚、尊、卣、斝觚由必出到少见,罍亦不多见,爵觯是西周早期墓葬中独特的组合形式。
●西周中期:爵、觯、尊、卣已经不见,壶成为唯一酒器, 单纯的食器组合中,鼎簋组合成为主流。
●西周晚期: 簠、盨出现,反映了食器的分工更加细,匜出现并取代了盉

◆文饰:
●西周早期早段:继承商代特点。
●早期晚段:向素朴发展。
●中期早段:出现S形顾龙纹、大型凤鸟纹、网纹等新文饰。
●中期晚段:素朴风格,商代繁复的扉棱减少,集群纹饰演变为文饰带。

◆铭文:
字数量增多,内容多为克商建邦、平乱、分封、征伐等**内容,字数最多的青铜器毛公鼎就属西周晚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有哪些(简介)

1.工具:如小刀、钻、锥、凿等,基本上是仿石、骨工具制作的,造型十分简单。

工具

2.农具:斧、铲、鱼钩等。

3.兵器:较多如戈用于钩杀。弓形器、盔、兽头刀、雕脊刀等)

4.饮食器:仿陶器而制,如大方鼎、园鼎、还有大量成套使用的饮食器。

5.酒器:爵——铜制带足带把的酒杯,三条腿、觚、盛酒器具,尊、酒杯。

6.梳妆用具:有盥、洗手洗脸的用具。铜镜现存最有价值的铜镜是976年河南安阳出土的周代的妇好墓里的四面铜镜,共有四件,其中大型一件、中型两件,小型一件。镜面为弓形,背面有花纹。水器,有盂、罐、盆、瓢,出土数量较少。

7.车马器:即车上的装饰品,如铜铃、符。符就是符节,当时派遣使者或调兵时用作凭证的东西。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

8.玺印:就是印章,铸或刻在铜材料上,是权利的象征。

9.乐器:埙,古代吹奏乐器,

酒杯

象红薯一样,中间有眼。又如编钟,编钟是西周中后期以后出现的,这时的编钟以三枚为一组。目前最早的编钟是陕西宝鸡茹家庄所出,共三件,大小相次。以后在陕西长安也发现了三件西周的编钟。在陕西扶风县还发现了八枚一套的周末的编钟,春秋时期的编钟,由周末的八枚发展为九枚。战国时期的编种,其音域,表达能力都超过春秋。最杰出的代表是楚国一个县候叫曾乙候拥有的楚国编钟。在曾乙候墓中发现了65枚编钟,其音域达五个八度,十二个半音。这套编钟的音阶俱全,可与现代乐器媲美!

10食具有:鼎九鼎八簋(煮或盛放鱼肉用,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鬲(煮饭),匜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簋(gui,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簠(fu,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盛食物用,盨(xu, 音须) 盛黍,稷,稻,粱用。敦(dui,音对)  豆 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爵(jiu, 音决) 饮酒器。蒸锅:甗(yan,音演) 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11酒具:角饮酒器、斝(jia,音甲) 温酒器、觚(gu,音姑) 饮酒器、觯(zhi,音志) 饮酒器、兕觥(sigong,音四公) 盛酒或饮酒器、尊盛酒器、卣(you,音有) 盛酒器、盉(he,音和) 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方彝盛酒器、勺取酒器、壶盛酒或盛水器。盘盛水或承接水

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拼音是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也名“尊彝”。如钟、鼎、樽、罍之类。彝字在甲骨文及青铜器铭文中以双手被反缚的人牲祭祀祖先神灵之形。后来彝器一名用作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泛称。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作彝器。” 杜预 注:“彝,常也。谓钟鼎为宗庙之常器。”《国语·楚语下》:“采服之仪,彝器之量。” 韦昭 注:“彝,六彝;器,俎豆。”

出现碗之前,古人吃饭的时候用什么盛饭?

古代的人们吃饭并没有相应的餐具,而是用吃完水果的果壳,还有的时候是用动物的躯壳作为吃饭工具的。

一直到现在中国人们都是吃米饭用碗,吃面用碗,喝汤、喝粥用碗,喝酒、喝茶也都是用碗,现在的人们不单单只有食物可以放在碗里,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古代人们用后期用的碗和我们现在用的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一个圆形的上半部分比较宽大,下半部分是碗底是比较小的。古代人们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化它的外观。碗大多人们都是用来装食物。因为碗的外形和锅比较接近。上宽下窄的外形,放在地上是不稳定的,在古代时候人们用碗都是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古代人慢慢地对一些事物也有了比较美观的要求,对生活也有了更大的热爱之情。从烤到蒸煮再到油烹,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不断进步,后期人们研究的瓷器也是互相促进发展进步,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瓷器与中华饮食文化。

当时的人们只是用手撕开小猪和黍粒一起烧烤,在地上挖个小坑放一些水,然后用手捧起来喝。陶器的发明也是为了盛水,但是很快就用于炊具和食具了。陶器的出现,让野炊时代结束。把粮食放入陶器之中,加水煮熟,就出现了最早的米饭,这时还是粥的样子,后来出现了可以隔水加热的甑,就有了蒸煮法,也就出现了蒸米饭。之后随着时代的进步,瓷器工艺的不断改善,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也提高了,碗的型状,样式,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多,就有了现在人们用的饭碗、汤碗、菜碗、茶碗。不同时期的瓷碗,不管的形状上、外观上都是有着非常明显差别的。

古代人的日常用品?

  一、古代家具
  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
  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
  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
  二、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被作为传国之宝,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
  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
  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
  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眷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三、古代食器
  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簠(fu)、豆、皿、盂、盆盂、案、匕、俎、箸
  簋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
  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
  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
  盆盂,均为盛物之器。
  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
  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
  四、古代酒器
  古代酒器主要有:尊、壶、爵、角、觥、杯、卮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
  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五、饮食称谓
  五味 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 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六畜 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羹 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