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汉朝爵位排行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汉朝官位列表与爵位?(汉朝官位列表与爵位表)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汉朝官位列表与爵位?
三公:1、丞相(掌管全国的行政)——(又称:国相、太师大司徒司徒) 2、太尉(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又称:大司马、太傅、大将军) 3、御史大夫(监察官)——(又称:大司空、太保) 九卿:1、奉常(掌国之礼仪)(又称:太常) 2、光禄勋(掌帝之待从)(又称:郎中令) 3、卫尉(掌帝之警卫) 4、太仆(掌国之车马) 5、廷尉(掌国之刑狱)(又称:大理) 6、大鸿胪(掌国之外事、外交)(又称:典客、大行令) 7、宗正(监督帝之亲属) 8、大司农(掌国之财政、农业)(又称:治粟内史) 9、少府(理帝之私人财务) 列于九卿 执金吾(又称:中尉)(掌管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又称将作少府)(掌管宫廷土木建筑) 以上三公九卿的名号在秦汉间沿用。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
汉初军功爵的等级划分有侯级爵、卿级爵、大夫级爵、小爵等四大等级。一、侯级爵即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这是二十级军功爵制中最高两个爵位。其实在关内侯、彻侯之间也有差别。彻侯有封国,而且是其封国内的最高统治者,关内侯有封邑无封国,其封邑在所属县的管辖下,关内侯只能收其封邑的租税,在县内没有其他权力。彻侯与刘姓宗室的王、侯二等爵一样属于贵族爵,而关内侯则介于贵族爵与官爵之间,但基本属于官爵范畴,又彻侯在汉武帝时,为避武帝刘彻名讳,而改称列侯,其地位、属性均未变。二、卿级爵即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的总称。
汉朝20级爵位是哪20级?
汉朝20级爵位: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西汉爵位等级?
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以赏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得以自置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大庶长以下***,皆有岁俸。临战,斩敌首一级(颗),即赐爵一级。秦朝、汉朝沿用此制。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汉代爵位等级?
西汉爵位承袭秦制,分二十等: 1公士 2上造 3簪褭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长 11右庶长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15少上 16大上造 17驷车庶长 18大庶长 19关内侯 20列侯 当然列侯之上还有诸王,不过那个只能封给刘姓皇族。
汉朝宗室爵位等级?
爵禄制度汉沿秦制,设爵以赏功。禄,既指官员的等级,也是官员官俸的数额。
爵高祖未称帝时,杂用六国旧制对有功将士封爵,名目不一。汉朝建立之后,沿用秦二十等爵。按《汉书·百官公卿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自一级至四级都是士卒。自五级至九级位比大夫,都是军吏,平民之爵不得过公乘,超过的要回授给同族的人。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
赐爵西汉凡国有喜庆、大捷等,都可以赐百姓爵。一般皇帝即位均颁诏赐民爵一级。西汉一朝共计赐爵二十次。
鬻爵逢财政困难的年度或者内外用兵筹措军费,则募民以钱、粮食、*隶入官府,换取爵位。按《汉书·食货志》“民入粟六百石者,加上造之爵,输粟四千石者可以为五大夫,万二千石者为大庶长。爵级高低以纳粟多寡为差。”成帝鸿嘉三年(前18年),令吏民入粟买爵以助国家赈赡,并允许买高爵者可以出任三百石以下的官职。
武帝时,为筹措征伐匈*、西域的军费,另设武功爵,高价出卖。《汉书·食货志》刘瓒注引《茂陵中书》说:“ 武功爵:一级曰造士,二级曰闲舆卫,**曰良造,四级曰元戎士,五级曰官首,六级曰秉锋,七级曰千夫,八级曰乐卿,九级曰执戎,十级曰政戾庶长,十一级曰军卫。”“级十七万,凡直三十余万金。”就是说,买到最高的军卫爵位需要三十多亿钱(一金大约值一万钱)!,不过按规定只能买到乐卿为止。
获得爵位的人,可以获得封邑(高等级爵)、免除部分或全部赋税徭役、减刑、优先担任官职等。但是由于人民多买爵位以逃避赋税徭役,所以朝廷往往以各种理由征发有爵位的人并加以种种其他负担以代替赋税徭役,所以渐渐的民爵也就无人再买,也不再为人所重。这也是后世不再设置民爵的原因。
秩禄汉以石数为官员品秩的名称。石就表示年俸若干石谷粟,每石为一百二十斤(约相等于现代的四十一公斤)。汉朝秩禄可分为四大等级:(一)比二千石以上(二)比六百石以上(三)比二百石以上(四)比二百石以下。三公万石不在秩级之内。
官员的品秩虽然以石数为差,不过不全给以粮食,而是钱、谷分给。按钱发给官俸的时候,谷、钱之间的换算比率是固定的,所以当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官俸实际上就贬值了。
西汉官秩月俸简录(斛=石):万石 :350斛 ,金印紫绶 。中二千石 :180斛。真二千石:150斛。二千石:120斛。比二千石:100斛,以上银印青绶。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八百石与比八百石禄同千石。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60斛,以上铜印黑绶。四百石:50斛。比四百石:45斛。三百石:40斛。比三百石:37斛。二百石:30斛。比二百石:27斛,以上铜印黄绶。一百石:16斛。斗食:11斛。佐史:8斛。
西汉时期,一般年景一斗米约十数钱,按此折算,三公月俸约七十万钱,县令月俸7万二千钱到十四万钱不等。可知西汉的官俸十分丰厚!较之明清,一品大员年俸不过一百二十四两银,折钱十八万六千而已!
战国爵位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早期诸侯国的地位并不是按照实力来排行的,而是按照国君的爵位来定的。诸侯王有权将自己的土地封给士大夫,但是爵位肯定不能超过自己,比如说齐国国君自己是个侯爵,总不能封自己的臣子为公爵或者侯爵吧,只能是封比自己低的。
汉代官阶分几品?
汉朝是继秦朝以后又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秦朝时期虽然就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但是其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实行。到了汉朝,封建君主为了加强**集权,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度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变更和完善,使得汉朝的官制更加符合当时的统治和**环境,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汉朝各品级主要官员吧。
一品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大鸿胪,宗正,卫尉,太仆,廷尉,大司农,少府
二品
三辅: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
三品
中大夫令,中书令,大尚书,尚书郎,大长秋,侍郎,执金吾,将作大匠,郡守,国相,光禄大夫,大理少卿,都尉,西域都护,西域都护副校尉,中常侍,散骑常侍,羽林中郎将,侍中,左、右中郎将,五官中郎将,虎贲中郎将
四品
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太中大夫,卫尉丞,丞相长史,太常丞,光禄丞,少府丞,尚书令,宫殿掖门司马,太仆丞,宗正丞,大司农丞,车郎将,户郎将,骑郎将
五品
黄门侍郎,符节令,庶子,中庶子,给事黄门侍郎,军师,丞相征事,礼官大夫,侍御史,御史员,赞飨,太史令,太乐令,太祝令,太宰令,太卜令,太医令,左都侯,郡史,长史,食监,祭酒,博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常侍谒者,公车司令,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右都侯,考工令,尚书仆射(即左、右仆射)中郎
六品
从事中郎,县令
七品
左长史,右长史,参军,侍御史,丞相史,东、西曹掾,文学掾,中书郎,太常掾,太史丞,太卜丞,太医丞,太乐丞,太祝丞,太宰丞,校长,给事谒者,尚书丞
八品
史令,监丞,丞相少史,县尉,县丞
九品
侍诏,明堂丞,灵台丞,县史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性格诙谐,思路敏捷。其上书自荐,后又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但其并得汉武帝赏识,东方朔终其一身最高职务为太中大夫(四品官职)。虽然一生官职都较低,但是其后半生以近侍的身份与汉武帝君臣相伴多年,对汉武帝的行为处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早年游历各地,了解风俗,之后回到京城之后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在朝廷任太史令(五品官职),开始历史类创作。后来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虽然肉体上承受了重大的损伤,但是他对历史创作的决心并没有中断。之后司马迁又被任中书令(三品官职),继续历史的著作,终于多年之后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面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