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青海高寒地区养殖鱼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青海湖里有哪些水产(青海湖里有哪些水产品名称)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青海湖里有哪些水产
青海湖里的水产主要是青海湖*鲤(俗称“湟鱼”),还有硬刺条鳅、隆头条鳅等,而其中的青海湖*鲤则是全国五大名鱼之一,被列为国家重要名贵水生经济动物。
青海湖*鲤属鲤科裂腹鱼亚科*鲤属,一般大多数分布于中国青海湖及其湖周支流(在克鲁克湖、扎陵湖、鄂陵湖也有少量出产),为高原低温盐碱性水域经济鱼类。喜栖息于滩边、大石堆间流水缓慢处、深潭或岩缝中。适应性强,在半咸水(青海湖水含盐量12~13‰)或淡水中均可生活。杂食性,主要摄食藻类、轮虫、甲壳类、水生昆虫和小鱼。幼鱼主要摄食动物性饵料。成鱼在产卵洄游时仍摄食,但摄食量下降。
青海湖*鲤是青海省极为重要的经济鱼类。*鲤体粗壮肥满,肉味鲜嫩丰腴,营养丰富,含脂量高达12%,蛋白质16.14%,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当地老百姓吃食*鲤的烹饪方法却颇为特别,他们把鱼剖洗净入锅加水、调料、食醋,用文火炖5、6小时,出锅取名为“酸鱼”。
青海湖*鲤的资源量在上世纪60年代初曾经达到19.9万吨的最高值,渔获物平均体长28.8厘米,平均年龄为10龄。但在10年以后,*鲤资源量就下降到2.12万吨。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鲤的资源量下降为1.1万吨。到1999年,*鲤资源量只有3000吨,严重地影响到整个青海湖的生态安全。近年来,青海湖*鲤产卵群体的数量比1970年代前明显下降,且体长多小于25厘米,成熟个体体长明显缩短。国家已将其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为濒危(EN)。目前,经过多年封湖育鱼和其他治理措施,青海湖*鲤的资源量有所回升。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蒙语称为“库库诺尔”,意皆为蓝色或青色的海或湖)古称“西海”,又称“仙海”、“鲜水海”、“卑禾羌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
青海湖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河水,其次是湖底的泉水和降水。青海湖每年获得径流补给入湖的河流有40余条,主要是布哈河、沙柳河、乌哈阿兰河和哈尔盖河,这4条大河的年径流量达16.12亿立方米,占入湖径流量的86%。
青海湖景区为AAAAA级旅游景区,地理位置在青海省刚察县南部,主要景点包括青海湖、金沙湾、仙女湾、鸟岛、沙岛、二郎剑等。同时,青海省委、省**设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为省**派出的正厅级机构。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挂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牌子。
高原养殖啥冷水鱼品种
鳟鱼,豚鱼,三文鱼。
冬季比较适合养什么鱼
1.金鱼
如果说最适合冬天饲养的宠物鱼,那就非金鱼莫属了。金鱼属于冷水鱼,能在低温下存活,14℃都能活蹦乱跳,再低温都能生存,不过活力会差很多。虽说金鱼属于冷水鱼,但是在常温水(25℃)也能活力十足,是不折不扣的耐养鱼。同时金鱼对环境要求不高,*缸都能养。关键一个是,养金鱼成本低,一条蝶尾龙晴也就30左右。
2.锦鲤
本来不想写锦鲤的,毕竟很少有玩家能在家中鱼缸里养锦鲤,大多数都是放在鱼池中喂养,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玩家会选择这款。锦鲤的抗寒性和金鱼不相伯仲,甚至更甚一筹。但是锦鲤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食量非常大,成熟的锦鲤食量比2只成年金鱼的还要多。吃得多,来得也多。这也是锦鲤很少能在玩家中普及的主要原因。
3.中国斗鱼
我在8.28号写过一篇关于斗鱼的文章,其中提到斗鱼关键的一点,就是耐抗性很强。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品种,斗鱼一直在水族界不温不火,经常作为边沿种类被淘汰掉,就和国内的中华田园犬一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斗鱼不但好养,而且也很具观赏性。特别是在冬天这种低温变温环境下,斗鱼都能顽强而活力的活着。
4.唐鱼
说唐鱼估计大家都不是很熟悉,金丝鱼或者白云红尾鱼,懂的人就多了。唐鱼是广州白云区特有的品种,别的地方可没有。从唐鱼第一次被发现,到因濒危而设立保护区,到如今的繁荣,唐鱼的名声在暴涨中趋于平淡。现在唐鱼都能进行人工培育,而且精选的品种非常多样,价格也亲民,是冬天里最适合饲养的小型宠物鱼。
国外的品种再怎么优良,再怎么娇贵,都比不上国内的品种鱼。我建议各位玩家能青睐本地品种,精选本地品种,让本地品种发扬光大。
青海湖里有些什么鱼
1、只有一种鱼是:湟鱼。
2、湟鱼是*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鲤”。
一、介绍
湟鱼是*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鲤”。*鲤全身*露,几乎无一鳞片,体形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或深绿色的。
二、外形特征
体长,稍侧扁,头锥形,吻钝圆,口裂大,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微突出,下颌前缘无锐利角质。下唇细 狭不发达,分为左右两叶;唇后沟中断,相隔甚远;无须。体*露,胸鳍基部上方、侧线之下有3-4行不规则的鳞片;*门和臀鳍两侧各有1列发达的大鳞,向前达到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胸鳍中线偶具退化鳞的痕迹。侧线平直,侧线鳞前端退化成皮褶状,后段更不明显。背鳍具发达而后缘带有锯齿的硬刺。体背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腹部浅**或灰白色,体侧有大型不规则的块状暗斑;各鳍均带浅红色。[1]
三、繁殖特性
1、繁殖时间
在青海湖,每年的春夏之交,湖内湟鱼的洄游是一件令当地人期待的大事,它意味着接连数月的满目苍黄和零下数十度的严寒已经过去,大地又将是一片葱茏。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冰雪渐渐消融,雨水增多,各条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也开始增加。启程的时间到了,湖内的产卵亲鱼开始在环湖各大河流的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地逆流而上,向着它们世代相传的产卵圣地进发。
2、生殖特征
生殖期间雄性个体的吻部和臀鳍、尾鳍以及体后部均有白色颗粒状的珠星。
3、繁殖景象
起初,只见少量鱼群走走停停,溯河而来,接着大批的鱼群涌了上来,数不清的黑色纺锤形身体以及淡**鱼鳍瞬间塞满了河道,河水顿时暗了下来,河道里流得仿佛已不是水,而是湟鱼。它们排成纵队,穿过怪石嶙峋的河底,**在河水相对平缓的地方,休息,积蓄力量,准备迎接前方漫漫征程中的艰险阻隔。
四、分布状况
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叫“库库诺尔”,意思都是青色的水。它位于青海省东北部,
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间,面积4582平方公里,最深达32.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据地方志记载,青海湖早在200多年以前就有湟鱼。
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水中绕有鱼类,色黄无鳞……”这是关于湟鱼的最早记载,见于清朝乾隆年间的《西宁府新志》中。无鳞的特征使它获得了“青海湖*鲤”的学名。“其实,在它们的*门、臀鳍两侧和肩带部位还有稀疏的退化鳞片。”48岁的史建全是青海湖*鲤救护中心的主任,他告诉我们,湟鱼的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为适应日渐盐涩的湖水,黄河鲤鱼的鳞片逐步退化。
从前,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的藏族牧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鱼的密度很大。每到鱼泛季节,“骑马涉水踩死鱼”。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繁殖季节,湟鱼密集成群,游近河口附近,争先恐后,顺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
五、危机与保护
1、危机
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2、保护
从1994年开始青海省**已进行了3次封湖育鱼措施,2001年又第四次下令对青海 湖实施封湖育鱼,为期10年。 湟鱼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9%9F%E9%B1%BC/2346562?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