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养殖艺技术网的小编给各位分享荒漠地区有哪些的养殖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国的沙漠分布在哪些省?(中国的沙漠有哪些分布地区及排序)进行专业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国的沙漠分布在哪些省?

河北省境内藏着一片沙漠,距离北京仅90公里,当地人靠它致富

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什么地区

我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风蚀
我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水蚀
我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冻融
我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土壤盐渍
我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形成荒漠化的因素(特例:以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世界上有哪些地方有沙漠

世界各地沙漠一览亚洲 塔克拉玛干沙漠(Taklamakan) ——中国新疆南部 戈壁沙漠(Gobi Desert/ Mongolia) ——中国和蒙古国边境 鄂尔多斯沙漠(Ordos) ——中国***西部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以东及乌伦古河以南,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 ——位于***西部阿拉善盟,是中国第三大沙漠,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鸣沙区。 腾格里沙漠 ——位于***西部和甘肃省中部,东至贺兰山,南越长城,西至雅布赖山,是中国第四大的沙漠。 毛乌素沙漠 ——位于陕西榆林和***伊克昭盟之间的鄂尔多斯高原中心,是中国第五大沙漠。 柴达木盆地沙漠 ——位于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之中,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是中国第七大沙漠。 乌兰布和沙漠 ——分布在***河套平原西南 卡拉库姆沙漠(Kara Kum) ——中亚南部土库曼斯坦 克齐尔库姆沙漠(Kyzyl Kum) ——中亚中部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 塔尔沙漠(Thar-Cholistan) ——印度和巴基斯坦边境 中东 阿拉伯沙漠 (Arabian Desert) ——由鲁卜哈利沙漠等位于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的总称 内盖夫沙漠 (Negev) ——以色列南部 卡维尔沙漠 (Dasht-e Kavir) ——伊朗中部 卢特沙漠 (Dasht-e Lut) ——伊朗东南部 西奈沙漠 (Desert of Sin / Zin Desert) ——埃及西奈半岛 非洲 撒哈拉沙漠 (Sahara) ——北非 喀拉哈里沙漠 (Kalahari Desert) ——非洲南部的一大平原沙漠 纳米比沙漠 (“Namib”是Nama语)——纳米比亚西部的一个沙漠 南极洲 南极洲(英语:Antarctica)——以降水量来说,整个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 美洲 莫哈韦沙漠 (Mojave Desert) ——美国西南部 大盆地沙漠 (Great Basin Desert)——美国西部,北美最大沙漠 索诺兰沙漠 (Sonoran Desert)——美国和墨西哥边境 奇瓦瓦沙漠 (Chihuahuan Desert)——美国和墨西哥边境 阿塔卡马沙漠 (Atacama Desert)——智利北部 巴塔哥尼亚 (Patagonian Desert) ——阿根廷和智利南部,美洲最大荒漠 大洋洲 大维多利亚沙漠(Great Victoria) ——澳大利亚中南部 西澳大利亚沙漠(Western) ——吉布森沙漠、大沙沙漠、小沙沙漠等澳大利亚西部沙漠的统称 (Gibson Desert),北有大沙地沙漠(Great Sandy Desert),这些荒漠名为沙漠,实际上绝少流沙及尘士,主为光秃、大片的石床,是真正的石漠。 塔纳米沙漠(Tanami) ——澳大利亚北部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3.htm#8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沙漠

中国的沙漠分布在哪些省?

世界十大沙漠分别是指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利比亚沙漠、澳大利亚沙漠、戈壁沙漠、巴塔哥尼亚沙漠、鲁卜哈利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大沙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其中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世界第二大荒漠(仅次于南极洲),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该地区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其总面积约容得下整个美国本土。

中国的沙漠分布在哪些省?

河北省境内藏着一片沙漠,距离北京仅90公里,当地人靠它致富

根据我国21实际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我国面临哪三大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 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 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 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的一大问题。**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关于地理的历史小故事~

德军潜艇与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将其炸毁。**多日,毫无声响,德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