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跟随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的进行改变之中,近几年,人们不仅只是对于生活的质量给予提高,对于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保健也十分关注。单单的古老的畜禽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特种养殖的兴起改变了现状,蜈蚣养殖就是不错的例子。以下总结了蜈蚣养殖技术,以供大家参考。
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的生活特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暗潮湿。野生[野生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动作的总和。]。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昆虫的头部有两根像“天线”一样的须,叫做触角,形状各异,十分奇特。]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温度(temperature)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适合的湿度。
蜈蚣养殖的前期准备
蜈蚣养殖的气候要求:要养殖蜈蚣。首先要对蜈蚣所需要的气候要求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蜈蚣所能接受的极限温度为。热不超过四十二度。冷不低于零下十五度。各位有意进入蜈蚣养殖养殖业的朋友,首先对应一下自己当地气候情况,适合才可以养殖。
蜈蚣的食物来源: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在野外时以吃各种昆虫为主。人工养殖。昆虫饲料供应困难,一般以猪肺,猪心。青蛙,蛇,小鱼,小虾,鸡头,鸡肠,蚯蚓。蝇蛆等各种容易得到,且价格低廉的饲料为主。总的来说,要求新鲜干净,便宜多样。关于很多公司宣传的蜈蚣只吃点白菜。萝卜。剩饭剩菜,基本无饲养成本的说法。大家就要擦亮双眼。不要误入陷阱。一般我地饲养到小条规格蜈蚣,成本需要一至两毛钱。饲养到中条规格蜈蚣,成本需要四到六毛钱。各地因使用饲料不同。各地相同饲料价格也有差异。不可一概而论。
1、蜈蚣养殖池:蜈蚣攀缘能力很强,但不会游泳,根据它的这个特点,我们制定了蜈蚣养殖管理新技术,可以设计为环水式蜈蚣养殖池,玻璃内檐式蜈蚣养殖池等。
2、食性和饮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动物,喜欢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黄粉虫、蜻蜓、蟑螂和蝇类、蜂类以及这些昆虫的蛹和卵,也吃蜘蛛、蚯蚓、蜗牛及壁虎、蛇、蛙、小鸟、小鼠等,饥饿时也吃少量的植物嫩叶、嫩芽。
3、蜈蚣的引种:蜈蚣的引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本地有野生蜈蚣,可以直接抓取本地野生蜈蚣作为种虫使用,只要有一定技术。野生蜈蚣驯化之后。即可成为优良的驯化蜈蚣。现在所有家养蜈蚣也均为野生驯化而来。对于一些本地没有野生蜈蚣的朋友,可考虑到养殖公司或者产地养殖户处购买种虫。
蜈蚣的饲养管理
1、控制饲养
控制饲养蜈蚣,可用饲养池、饲养缸、饲养罐等各种形式,但都应防逃。饲养池壁可用玻璃或塑料布,也可在周围修建水沟等防止蜈蚣逃跑。
在蜈蚣人工养殖时,保证蜈蚣繁殖幼体[ ...]成活率,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蜈蚣产卵、孵化[孵化(incubation)是发生于卵膜中动物胚胎,破膜到外界开始其自由生活的过程。]、育幼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所以适时加强管理,予以保护,对保证繁殖量和蜈蚣孵化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2、怀卵雌体的隔离
蜈蚣产卵、孵化要求有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常发生雌体吃掉卵粒,甚至吃掉幼体的现象。据观察,在同一个饲养池内,雌体产卵时间很不一致,未产卵的雌体及雄体娱蚣的活动常干扰、破坏产卵和孵化的正常进行,有的还有抢食卵粒的现象。因此,雌体产卵前,应分缸进行饲养,或在大饲养池内用玻璃片、无底玻璃杯或罐头盒、瓦片等进行隔离。
3、产前加强喂食,增加营养
蜈蚣孵化时间不进食,不喝水,靠消耗本身的营养维持活动。产卵前,雌体有大量进食积蓄营养的习性,此时应增加喂食量,并注意调节食物种类,以促使雌体多进食,增加孵化前的营养。
4、孵化时期的监护
蜈蚣抱卵育幼期间,对惊扰、震动、强光、强声等均有一定的反映。所以饲育室一定要选择安静、*暗的场所,室内安装红光灯,并用布或竹帘遮挡窗户,以防强兴照射。房内孵化缸应事先安置好,一俟产卵,轻易不要移动。试验人员观察应小心轻动,不要随便移动遮护的玻片(瓦片),也不要用手电筒照射。
孵化期间不需要喂食,但因此时正值盛夏,若孵化巢内湿度过小,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所以孵化缸内应适时加水。加水时,应顺着缸壁慢慢倒入,使孵化巢周围内壁略有潮湿即可。不要将水直接洒在巢内,也不应使巢内湿度过大。
孵化结束后,幼体蜈蚣虽然暂成团群集,但是亦可单独活动和寻食。此时雌体也逐渐离开孵化巢单独活动。因娱蚣有争食物和大吃小的现象,应及时将雌体移出或将幼体分离饲养。
5、个体生长规律
蜈蚣在人工喂养的条件下,其体长在两年内即可达到药用小条标准(8厘米),两年后即接近大条标准。因此可推断,人工养殖蜈蚣,从捕捉的成体蜈蚣产卵、孵化直至提供药用,需要2-3年的时间。
蜈蚣的产卵、孵化
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里的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一般产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个别的10粒以下。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立秋期间,而以7月上旬、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巾地面, 自行挖好浅浅的洞*。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需2~3小时。
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嗡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嗡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
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径约3~3.5米,米**,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着变化,只是由米**逐步转白; 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 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后形态,体长约1.2厘米, 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时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 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延寿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蜕皮,词语,读作“tuì pí”,意思是脱去外皮的现象;表皮脱落。],每蜕1 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 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
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选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 蜕出触角。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
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 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
为市场中发展前途为广阔的蜈蚣养殖,让蜈蚣养殖展现出它的魅力从中来实现你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的利益所在。以上是对蜈蚣养殖技术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