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鹌鹑(学名:Coturnix coturnix),古称鹑鸟、宛鹑、奔鹑,又名鹑、红面鹌鹑、赤喉、红腹鹑,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anchun]蛋很多人都吃过,但是对鹌鹑很多人不是很了解,那么鹌鹑是什么呢?为了大家有效的了解鹌鹑,针对鹌鹑做了详细的介绍,并附带鹌鹑图片,以供大家鉴赏。

鹌鹑图片

鹌鹑是什么

鹌鹑是什么,鹌鹑图片

鹌鹑(学名:Coturnixcoturnix)体长18厘米,体小而滚圆,褐色带明显的草**矛状条纹及不规则斑纹,雄雌两性上体均具红褐色及黑色横纹。雄鸟颏深褐,喉中线向两侧上弯至耳羽,紧贴皮**项圈。皮**眉纹与褐色头顶及贯眼纹成明显对照。雌鸟亦有相似图纹但对照不甚明显。常成对而非成群活动。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矮树丛》是荷兰画家梵高1889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的平原、荒地、溪边及山坡丘陵一带,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

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等,在繁殖于新疆西部的莎车、裕民等地至东部的罗布泊,越冬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有时也到云南西北部的中甸。

鹌鹑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夏羽):额部几全为栗**头顶、枕部和后颈黑褐色,羽端深栗**;**具一条狭窄的白色冠纹。眉纹白色,从前额后达颈部;眼圈,眼先和颊部均赤褐色[中国新生代**摇滚乐队——赤褐色乐队。];耳羽栗褐色。上背为浅的黄栗色,具黄白色羽干纹;下背至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两端尖的浅**羽干纹;内外翈具黄褐色[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波状细横斑;肩羽亦然。

两翅大部为带淡黄的橄榄色,杂以黄白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狭,缘以淡**,其它初级飞羽的外翈均具浅赤褐色波状横斑;次级飞羽的内外翈亦具同色横斑,向内转浅。尾羽黑褐色,白嘴基越眼而达颈侧;额头侧及颏具白而略带浅**的羽干纹和羽缘,并具赤褐色横斑。

颏、喉和颈的前部赤褐色,颊部和眼先的赤褐色连在一起;从颈部开始,伸出一个黑褐宽条,沿中线至喉部**,扩大成黑褐色锚状纹,两侧向上延伸,几与耳羽连接。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颈侧和胸侧黑褐,杂以栗褐色,并具明显的白色羽干纹;两胁栗褐,杂以黑色,具更宽的白色羽干纹;下胸以至尾下覆羽灰白。

雄性成鸟(冬羽):从头顶至后颈前部,栗**羽缘较夏羽为宽,黑褐色大都被遮盖着。背部前为浅黄褐色,向后大都黑褐色,黄白色羽干纹较夏羽发达;翅和尾的羽色几与夏羽相同。颏及喉部上方的羽片变长,末端变尖;此两部的羽片白色,杂以栗色;颏及喉部**具一个不明显的褐色锚状纹,两侧翘起部分转为黑褐色,直达耳羽;喉部下方白色;前颈与上胸交界处有一浅栗**圈(**约6mm宽);上胸浅**;具白色羽干纹。两胁白,杂以栗**的宽阔纵纹,并具黑褐和浅**相间的横斑;腹白色。

雌性成鸟(夏羽):与雄鸟冬羽相近似,但颏和喉的羽不变长,羽端圆形,浅灰**;颈侧亦浅灰**,羽端黑色;上胸黄褐色,具左右并排的黑斑,或连成黑色纵斑块。

雌性成鸟(冬羽):与雌鸟夏羽相近似,但颏和喉上方的羽片变长,羽端变尖,亦浅**。背部黄褐色增多并加深。上胸斑点黑褐,而沾栗褐色。胸侧和胁部黄褐色增多,具宽阔的白色羽干纹,黑褐色几乎消退。

虹膜红褐色;嘴角蓝色;跗跖部淡**。

大小量度:体重♂76-106g,♀78-96g;体长♂175-215mm,♀157-210mm;嘴峰♂12.5mm,♀14-16mm;翅♂99-114mm,♀101-116mm;尾♂35mm,♀36-44mm;跗跖♂27mm,♀26-30mm。(注:雄性—♂;雌性—♀)

鹌鹑图片

鹌鹑栖息环境

鹌鹑经常活动在生长着茂密的野草或矮树丛的平原、荒地、山坡、丘陵、沼泽、湖泊、溪流的草丛中生活,有时亦在灌木林活动。有时也到耕地附近活动。属于地栖性鸟类,性善隐匿,平时喜欢潜伏于草丛或灌木丛间,或在其中潜行。

鹌鹑生活习性

鹌鹑是一种候鸟,常栖居于气候温暖的地方,是稚科中迁徙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种,翼羽短,不能高飞、久飞,往往昼伏夜出,喜夜间迁徙群飞,迁徙时多集群。日本农林部曾有人给一些野鹑带上特殊标记,然后放回自然界去。以调查其活动情况,结果证实了鹌鹑的趋温性。

国内两种野生鹌鹑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东部繁殖,然后向南迁徙越冬。根据初步的调查与考证,两种野生鹌鹑的南迁路线可能有三条:从***和新疆直接南迁,分别到达辽宁、河北黄河沿岸和西藏吕都地区越冬;从昌都地区绕青藏经四川、陕西、河南一带继续南迁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昌都地区经云南、贵州迁至东南沿海地区。每年3-4月份迁飞回新疆、***等地繁殖。迁飞距离在400-1000千米左右。当然也有留在当地繁殖或局部迁移的鹌鹑喜欢在当地温暖、湿润的水草上筑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动。除迁徙时外,一般很少起飞,飞行时呈直线,常贴地面作直线低空飞行。叫声为响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节哨音,常被形容为wetmylips,常在清晨、黄昏或夜晚时鸣叫。被驱赶时发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迁到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底离开繁殖地。迁徙时成群,多在夜间进行,白天则躲在草丛,灌丛中休息。《本草纲目》中就有:“其田圩,夜则群飞,昼则草伏”的记载。它们主要吃杂草种子、豆类、谷物及浆果、嫩叶、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虫及幼虫,以及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鹌鹑图片

鹌鹑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安哥拉、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国、白俄罗斯、比利时、贝宁、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佛得角、乍得、、科摩罗、刚果**共和国、科特迪瓦、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埃塞俄比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直布罗陀、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印度、伊朗***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马约特岛、摩尔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纳米比亚、***、荷兰、尼日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拉利昂、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南非、南苏丹、西班牙、苏丹、斯威士兰、瑞典、瑞士、叙利亚、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西撒哈拉、也门、赞比亚、津巴布韦。

偶见:毛里求斯、留尼旺

旅鸟:博茨瓦纳、喀麦隆、塞舌尔、索马里、斯里兰卡。

分布

境内有两种的野生鹌鹑分布,以野生日本鹌鹑居多。野生普通鹌鹑繁殖于新疆,越冬于西藏南部和吕都西南:野生日本鹌鹑主要生活于内蒙和东北地区。在有些地域,两者的分布也有重叠现象。它们在大部分地区属于候鸟,但在有些地区是留鸟,如长江中下游地区。野生鹌鹑的栖息场所一般是空旷的平原,溪流的岸边,矮小起伏的山脚或矮树丛。

指名亚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繁殖,迁徙至西藏自治区南部越冬。野生鹌鹑在分布于东北、新疆,迁徙遍全国。野生鹌鹑分布广泛。四川省产地有:成都、乐山、南充、雅安、凉山、阿坝、甘孜等地、市、州。省外重庆、涪陵、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山东省的嘉祥贾桥村、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等省区也有分布。1952年以来,引进鹌鹑家养品种,已在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河北、河南省、山东、山西、安徽、云南、福建、广东、海南岛及**等省区均有养殖。

鹌鹑繁殖方式

繁殖于5-7月。雄鸟和雌鸟不形成固定的配偶关系,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通常到达繁殖地不久雄鸟就进行占区和开始求偶鸣叫,雄鸟在繁殖季节十分好斗。营巢于平原草地、农田地边或荒坡草丛、灌丛中。巢多利用地面凹处的浅坑,内垫干枯的细草茎、草根、草叶和羽毛等。每窝产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榄褐色,散布有褐色或锈色斑点,大小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鹌鹑图片

鹌鹑是什么,鹌鹑图片就介绍到这里,因为鹌鹑生长快,成熟期短,繁殖迅速,饲养鹌鹑比较简便。所以养殖鹌鹑的越来越多,但是鹌鹑在饲养过程中,容易发生疾病,常见的疾病有雏白痢、球虫病、溃疡性肠炎、白喉病等。因此,必须注意这些疾病的防治。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