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确定了鸵鸟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在确定种源来源后,那么接下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选择鸵鸟养殖场[大型畜牧养殖场下设三大分场和三大科研室。],配套好饲养的各类设施,给鸵鸟营造一个舒适的“家园”,今天小编将鸵鸟场地建设技术,养雏鸵鸟要注意什么介绍给大家。
鸵鸟场地建设技术
1、场址选择
由于鸵鸟具有体积较大,运动能力强的特点,所以鸵鸟养殖场地的选择十分重要。养殖场地首先要有一定的面积,根据养殖鸵鸟数量的不同,平均一只鸵鸟要有50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的养殖面积,以便于鸵鸟的活动和取食。另外,要考虑满足鸵鸟的生态条件,所以好选择气候温暖、干燥、少“梅雨”、非雷区和无大风暴侵袭的地方。场址周边环境要比较安静,要远离交通干道、居民区、工业生产区和养禽场,避免噪音干扰使鸵鸟受惊以及防止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此外,还要考虑交通方便和水、电、草料的供应条件。
2、规划布局
鸵鸟场设计要根据饲养规模确定占地面积,预留发展余地,按卫生防疫[卫生防疫主要是食品卫生及预防疾病的机构而设立的一个名称。]要求合理布局。一个体系完整的鸵鸟养殖场,应分别划分饲养区、孵化区、饲料及产品加工区、工作生活区。饲养区应与管理、生活区分开,以减少外界对鸵鸟的干扰。饲养区内也要划分种鸵鸟区、育雏[晚成雏完全靠母鸟衔食饲养的现象叫育雏。]区、后备种鸵鸟区、商品鸵鸟区等,每区之间要有适当的距离。
3、栏舍建造
根据鸵鸟的生物学特征,要提供足够的饲养面积。如果饲养面积不足,运动场[操场很大,这是确定无疑的。]狭窄,鸵鸟相互冲撞,造成损伤,导致生产性能下降,甚至会出现消化性疾病。在集约饲养条件下,则根据经济、合理、密度适当的原则安排。每只鸵鸟的栏舍面积为:1-60日龄,室内0.3-0.8平方米,室外2平方米;61-180日龄,室内2平方米,室外15平方米;181-540日龄,室内4平方米,室外25平方米;种鸵鸟,室内10平方米,室外300平方米。
鸵鸟场以围栏相隔,栏高1.5米左右,材料应光滑不带刺,好有一定的弹性,以免鸵鸟碰撞时受伤。一般选用简易的竹木栅栏即可。
3.1 种鸵鸟栏舍
种鸵鸟一般1雄3雌为一个繁殖单位,分栏饲养,需使用的面积为1200-1500平方米,其中鸟舍面积为40平方米,其余为运动场。鸟舍用作避风、挡雨、遮荫。因鸵鸟高大,舍门应宽大,门高不得低于3米,便于鸵鸟进出。鸟舍正对运动场的一面敞开,鸟舍可以根据饲养规模、地形等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方式。
3.2 雏鸵鸟栏舍
雏鸟舍要求类似雏鸡舍,应具有保温、干燥、通风、防暑的功能,具有增温设施。栏舍应坐北朝南,以保证阳光照射,为防鼠害,用砖或者水泥做地面。
4、主要设备、用具
鸵鸟场应具备孵化设施和育雏保温设备。育雏设施大致与养鸡场相同,包括储蛋室、孵化室和孵化机。常用的保温设备有红外线灯[红外线灯(infrared lamp),辐射的主要成分在红外光谱范围内的灯。]。另外还需要准备切草、饲喂、消毒等用具。
养雏鸵鸟要注意什么
雏鸵鸟主要是指处在0-3月龄的小鸵鸟,而雏鸵鸟的培育是整个鸵鸟养殖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应给予重视,而在雏鸵鸟的培育中,如密度、温度、湿度、卫生防疫等都要科常,从而保证雏鸵鸟健康生长。
1、密度
育雏密度对雏鸵鸟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雏鸵鸟的培育一般采用地面育雏,在出雏后周内,每只雏鸟需要面积至少0.16—0.2平方米,以便雏鸟既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休息场所,又可有效地减少雏鸟相互间的应激,防止腿部畸形。以后每长大一周,活动面积至少应增大10%,同时区域的角落应做成弧形,以免雏鸟因温度过低时在角落堆积而导致踩伤、挤伤,甚至造成死亡。
2、温度
温度是育雏的首要条件,必须严格而正确地掌握。初生雏鸟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全身着生绒毛状的穗状羽毛,防寒能力较差,既怕冷又怕热,因此,对温度反应特别敏感。到第4周后,可以耐受轻微的温度变化,但夜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恒温,防止气温降低。一般育雏室内供暖装置为红外线灯或电热管,功率为100—500w,根据空间的大小,在不同位置安装不同数量的红外线灯,高度可随时调节,保证室内有适于鸵鸟休息、活动、采食的保温区域,并有一定的温差,使雏鸟接受生理范围内温差的锻炼。用红外线灯育雏时,温变稳定,便于消毒,育雏效果好,温度一般控制在:0—7日龄,34—36.5摄氏度[摄氏度是摄氏温标(C)的温度计量单位,用符号℃表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温标。];8—14日龄,31—33摄氏度;15-24日龄,27—29摄氏度。好不用白炽灯供热,因为白色光线易诱导雏鸟相互啄毛,不利幼鸟的休息和睡眠。
3、湿度
育雏期的湿度要根据出壳鸟的状况来调整。如果孵化期的湿度掌握得比较好,孵出来的鸟不水肿,不干皱,雏鸟健壮,相对湿度在50%一60%,其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较高;如果孵化期湿度高,孵出的鸟其腿部、腹部、头颈部严重水肿,此种情况下,若雏鸟转入育雏室时湿度太低,雏鸟会在短期内失水,衰弱而死。根据具体情况缓慢降低湿度,雏鸟成活率会提高。一般育雏室湿度控制在60%以下为宜,否则会使水肿加剧,卵黄吸收**。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降低雏鸟成活率。
4、卫生防疫
卫生防疫对3周内的雏鸟十分重要。雏鸟抗病力差,加之舍内密集饲养,易患肠道和呼吸道病,因此。应采取综合性防病措施,主要包括饮水卫生、环境卫生、预防接种和饲料卫生。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人的饮水标准,好用凉开水或过滤水;饲料要保证新鲜不变质,青饲料要求多汁、易消化、适口性好,先清洗消毒,再切碎,与精料混合饲喂;垫料要求每天清洗消毒;食盆、水盆亦应每天清洗消毒;运动场、育雏舍应定期用1:3000的百毒杀或1:400的抗毒威等喷雾式冲洗消毒。预防接种的主要**有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结核病卡介苗等,应逐只注射或滴眼,并严格按免疫程序及日寸接种。
5、通风换气和光照通风
换气的目的是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换入新鲜空气,同时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一般要求鸟舍内闻不到气味。冬天进入鸟舍的风要求预热,不要直接吹到雏鸟身上,防止感冒。如果天气晴朗,雏鸟出壳后1周便可放出户外运动,一方面促进卵黄吸收,另一方面保证合理的光照。从而调节雏鸟的钙、磷代谢,增强骨质,防止腿畸形,同时还可以增强雏鸟机体的免疫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夏季应防止长时间暴晒,运动场内要设置凉棚或种植绿化树。
6、饲喂和管理
6.1、出壳后的鸟要求先饮水后开食。饮水要求水温24摄氏度左右,并加入B族维生素等,用电解质、葡萄糖配制成营养液效果更好。开食在初饮后l一2小时,喂给混合精料,开食料要求拌湿,水料比为1:1,在幼鸟群中放1—2只年龄稍大的鸟引导开食,因为驼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性。每天每只精料喂量:1—30日龄70g;31—60日龄300g;60一90日龄525g。青饲料按精料量的1—2倍投喂。从出壳后第2周起每只每天补充砂砾4—5粒,粒度大小由米粒大逐渐增大到1cm直径大小。
6.2、管理上应按不同年龄分别饲养,并严禁工作人员串岗;雏鸟运动场内的异物(如铁钉、玻璃片、烟头等)应每天清理出去,防止胃肠梗塞等病发生;育雏区应尽量保持相对安静,减少对雏鸟惊扰,防止应激;育雏舍应保持空气新鲜,地面干燥、清洁;鸟粪要及时清除,至少每周消毒一次;食盆、水盆应置高5cm左右,以免雏鸟来回走动而造成词料、水质污染;饲养员应每天作好观察记录。随时掌握雏鸟的动态,发现情况,及时处理。保证雏鸟健康生长。每育完一批雏鸟。应认真写好阶段性小结报告,总结经验,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
以上就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鸵鸟场地建设技术,养雏鸵鸟要注意什么的全部内容。鸵鸟养殖是一个不错的项目,一旦确定一定要做好各种防护措施,避免手忙脚乱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