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大麦属禾本科植物,是一种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是中国古老粮种之一,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虫又称超级面包虫,是一种步甲科种类的幼虫[幼虫,是动物个体发育中颇具形态和生理特点并有胚胎性质的发育阶段;一般具有暂时性专有**或构造以适应其独自生活方式的需要,但在直接发育形式下的幼体则无此情形。]。大麦虫的老熟幼虫大体长达到6cm左右,其营养价值更是远远超出同类科目的其他昆虫。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大麦虫养殖技术吧!
大麦虫养殖技术
1.虫种
大麦虫目前在我国种源比较稀少,养殖技术多数被少量个人或企业所掌握垄断。所以引种要对种源进行实地考察后方可确定。
2.饲料[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
大麦虫食性杂,在一定温、湿度条件下,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幼虫生长的关键。若以合理的复合饲料喂养,不仅成本低,而且能加快生长速度,提高繁殖率。在传统的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实践和笔者所掌握的材料中,均介绍以麦麸为主,辅以青菜叶的饲料模式,饲喂成本较高,对工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工农业的机腐屑)的全面开发利用重视不够。
3.饲养设备
传统大麦虫饲养设备较简单,规格杂乱,难以统一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常用盒、缸、木箱、纸盒、砖池等器具[器具,汉语词语,原指工作时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为为达到、完成或促进某一事物的手段。]进行饲养,但要求内壁光滑,器具缘深达15厘米左右,以防幼虫、成虫[成虫(adult,imago)生物学概念,为幼虫、若虫的对应词。]逃逸。
4.环境条件控制
大麦虫传统饲养均以自然环境条件下的正常生长发育为主,没有进行佳环境条件的确定和采取控制措施。
5.饲养管理
(1)幼虫饲养饲养前,先在饲养箱、盒等器具内放入经纱网筛过的麸皮[为小麦最外层的表皮,小麦被磨面机加工后,变成面粉和麸皮两部分,麸皮就是小麦的外皮,多数当作饲料使用,如:喂猪。]和其他饲料,再将大麦虫幼虫放入,幼虫密度以布满器具为准,多不超过3~5厘米厚。后在上面铺放菜叶,让虫子生活于麸皮与菜叶之间,在任其自由采食。每隔一星期左右,筛除一次虫粪,换上新饲料。当幼虫长到40毫米以上时,便可采收用于饲喂其它经济动物。一般幼虫体长达到40毫米时颜色由黑褐色变浅,且食量减少,这是老熟幼虫的后期,很快即进入化蛹阶段。
(2)蛹期管理初蛹呈银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褐色[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深黄褐色。初蛹应及时从幼虫中分拣出来集中管理。要调节好温、湿度以防虫蛹霉变,经15~20天,便羽化为成虫。
(3)成虫的饲养将羽化了的成虫放置于饲养容器内,喂给麸皮及青菜,初时虫体呈灰白色,以后渐变为浅褐色,经过1星期后体色逐渐变成黑褐色,这时便开始产卵。再经过1~2个月即进入产卵盛期。
(4)卵的收集大麦虫的卵的收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产卵筛,即在大麦虫成虫产卵时,在产卵筛的铁纱网下垫的白纸上撒一层薄薄的麸皮,让虫卵从网孔中落到下面的麸皮上,一般接卵纸7天左右换一次,将换下的麸皮、虫卵放入饲养器具中,约经7~10天便可自然孵出幼虫;另一种方式即是沿用一般饲养器具,底垫白纸,但会有部分卵散落于饲料中。
(5)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在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模式中,对于温度、湿度没有严格控制措施,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均无标准的设备,只是将快进入化蛹期的大麦虫单独放入准备好的孵化箱内即可。
6.防疫
(1)饲养室内必须严防蚂蚁、苍蝇、蟑螂、老鼠、壁虎等天敌进入。
(2)室内严禁放置农药。
(3)及时清除死亡虫体,以免霉料变质导致流行病发生。
(4)严禁饲料中积水或于饲养盘中见水珠。
(5)病害的预防。
本篇文章为大家介绍的大麦虫养殖技术就到这里了,接下来小编还将会为大家介绍更多有关大麦虫的文章,大家可一定要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