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蛙[石蛙(Quasipaa spinosa)标准名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山鸡、石冻、飞鱼、石鳞、石蛤蟆、石虾蟆、石坑蛙、石乱、木槐(川南)等,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是我国大的食用蛙之一,其营养价值可与野生[野生是一个词组,意思是动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而非经人工驯养或培植。]甲鱼媲美,但随着野生石蛙越来越难在深山老林捕捉到,石蛙养殖成为较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野生石蛙养殖技术。
生长习性
石蛙喜在潮湿安静、少光、近水源、*凉的山**壁下*居,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夜间是活动的盛期,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拖对等行为,喜食蚯蚓、蛆虫、蚱蜢、蚁类、泥鳅、河蟹、蝼蛄等活饵,为冷血变温动物,当水温降至10℃进入冬眠,冬眠期约为4个月,冬眠后体重将会有适度的减轻。
蛙池建造
石蛙属*居动物喜*,要求水源洁净无污染,人工池的建造要靠近山溪泉水、背*平坦之地。蛙池一般用砖石结构,面积8~10平方米。池高1.2米,墙面和池底用混泥土摸平以便保水和防逃。根据成蛙、幼蛙、蝌蚪[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不同生长期对水深[水深的意思是水体的自由断面到其河床面的垂直距离,是水文特征值之一。]的要求,分别在4、6、12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等于一米的百分之一。]处和池底设4个排水孔。池**用砖石间隔4厘米纵横放置,上面用多块水泥板履盖形成洞*,上面做食台,食台四周种植一些水草,食台面积不得超过整池的1/3,*的高度要高于高水面1~3厘米。
种蛙来源
石蛙种蛙的来源为野生石蛙,根据石蛙夜间捕食的特点,一般于3月、9月晴天夜间捕捉合适。石蛙喜食莹火虫,对忽明忽暗的光敏感,捕捉时用香烟、香等在石蛙繁居的山塘、沟溪处甩动。当听到石蛙上岸声后,立即用手电照住即可捕到。
亲蛙饲养
雌蛙选择100克以上、腹大腿圆、跳跃力强、皮肤无损作亲蛙,雄蛙150克以上、胸刺明显、抱对力强、完好无损作亲蛙,雌雄比为1:1,密度为5~10对/平方米。亲蛙的饵料以鲜活的昆虫、小动物为主,晚8~10时投喂,投喂量为群体重的2~5%,晴天多喂,*雨低温天少喂,注意常换水,保持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洁和饲料多样化。
产卵孵化
第2年春天水温上升15℃时,石蛙冬眠结束开始捕食,此时要保证亲蛙的摄食量。当水温上升到18℃时,雌雄蛙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受精卵吸水澎胀粘在*壁上。将受精卵取出放人孵化池或将产后雌雄蛙移走,增加水深浮化皆可。孵化期要用微流水,用防蚊网罩住池顶,防止蛇蚊幼虫危害蛙卵,水温18~25℃时约6~7天蝌蚪可出膜。
蝌蚪饲养
刚出膜的蝌蚪只能作垂直游泳,不吃食,靠卵黄供给营养,3~4天后开始作平行运动,开始吃食,主要用鸡蛋黄等研磨投喂,20天后补充一些植物性饲料如菜叶等,60天后蝌蚪长出后肢,70天后前肢长出,75天后蝌蚪藏在洞*中不食不动脱尾变成幼蛙。
幼蛙饲养
幼蛙的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以后要视幼蛙大小分级饲养,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100~300只,蛙池上口加纱盖,防止逃逸和鼠害。
安全越冬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病害防治
1、车轮虫
【症状】虫体寄生蝌蚪鳃上时使呼吸困难,浮于水面,进而大批死亡。
【防治】可用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
2、气泡病
【症状】患病蝌蚪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
【防治】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天,高温期间要保持有充足的常流水。
3、水霉病
【症状】患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如旧的棉絮状的白毛,常在池边缓慢游动。
【防治】聚维铜碘彻底清池消毒,红霉素0.05~0.01ppm或1.4~3ppm五倍子全池泼洒。
4、出血病
【症状】患病蝌蚪腹部尾部有出血或斑块,*门周围发红,在水面打圈,数分钟后下沉死亡。
【防治】用1ppm聚维铜碘全池消毒。
以上就是野生石蛙养殖技术的全部内容了,如果想要进行野生石蛙养殖需要做的有很多,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多多学习技术,以便解决养殖中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