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魏氏梭菌病[由梭菌属(Clostridium) 中致病性菌种引起的疾病的总称。]是由A型魏氏梭菌及其所产生的外毒素引起的一种死亡率极高的兔急性胃肠道疾病,以泻出大量水样粪便,导致病兔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是危害养兔业的重要疾病之一。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兔魏氏梭菌病症状,兔魏氏梭菌病治疗。
兔魏氏梭菌病症状
流行特点
除哺*仔兔外,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家兔对本病均易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发病率高。各种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发生,如长途运输、青粗饲科短缺、饲科配方突然更换(尤其是从低蛋白质、低能量饲粮向高蛋白质、高能量饲粮转变)、长期饲喂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或磺胺类药物、气侯骤变等。消化道是主要传播途径。
临床症状
本病特征性症状是急剧腹泻,粪便有特殊腥臭味,呈黑褐色或黄绿色,污染臀部和后腿,病兔临死前水泻。流行期间有的未出现水泻也迅速死亡,但用手挤压旺门部,可排出少量稀便。绝大多数病兔在出现腹泻至水泻后,于当天或翌日即死亡,少数病例拖延至1周或更久。
解剖症状
尸体外观不明显消瘦,打开腹腔可闻到特殊腥臭味。胃浆膜下可见大小不一的溃疡点和溃疡斑。胃内多充满饲料和气体,黏膜脱落,有出血斑点和溃疡。小肠壁充血、出血,肠腔充满含气泡的稀薄内容物。盲肠浆膜下有鲜红色条纹状出血,其内充满气体和黑色内容物。大肠大面积出血。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充血。肝脏质地变脆,脾脏呈深褐色。膀胱内多数积有茶色或蓝色尿液。
兔魏氏梭菌病治疗
确诊方法
①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但以1-3月龄幼兔多发,饲料配方突然变化、饲喂量突然增加、气候突变、长期饲喂抗生素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本病。
②急性腹泻后迅速死亡。
③胃与盲肠有出血、溃疡等特征**变。
④抗生素治疗无效。
⑤根据病原菌及其毒素检测可做出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应注意与泰泽氏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1885年沙门氏等在霍乱流行时分离到猪霍乱沙门氏菌,故定名为沙门氏菌属。]病等疾病相鉴别。
综合防治
1.预防:①加强饲养管理,饲料中必须有足够的硬质粗纤维变换饲料要逐步进行。采取定时、定量的饲喂原则。气候多变季节注意保持兔舍温度相对恒定。②规范用药,预防兔群疾病切忌长期使用大剂量抗生素。③定期对兔群进行兔A型魏氏梭菌氢**铝[氢**铝(Aluminium hydroxide),化学式Al(OH)3,是铝的氢**物。]灭活苗的预防接种,每年2次,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治疗:兔群发生本病时,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进行治疗:
①增加饲料中粗饲料的比例,降低蛋白质和能量饲料的比例。控制饲喂量。②隔离病兔,对兔笼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③药物治疗。感染早期可试用红霉素和卡那霉素[卡那霉素是一种蛋白质生物合成***,通过与30S核糖体结合从而致使mRNA密码误读。]等进行治疗。红霉素,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0毫克,肌内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国外用异丙硝哒唑(Ipronidazole)治疗,每只兔口服200毫克,随后按0.12%加入饮水中喂兔,成年兔可在24小时内停止死亡。也可用二甲基三哒唑混饲,500毫克/千克饲料,效果较好。④高免血清治疗。在用药治疗的同时,注射A型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方法是首先皮下注射0.5-l毫升,目的是防止发生异性蛋白过敏反应0.5-10分钟后,再用5毫升血清加5%糖盐水10-15毫升混匀,耳静脉缓慢注射。视病情轻重可以每日使用1-2次,通常2天即可停止腹泻。也可采用高免血清分点皮下注射,剂量与静脉注射量相同。无高免血清时,对无临床症状兔紧急注射家兔A型魏氏梭菌氢**铝灭活苗,可有效控制本病的蔓延。
诊断本病时应抓住腹泻症状和出血坏死性胃肠炎的病变。由于有腹泻症状,故应注意与泰泽氏病、大畅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相鉴别。初期治疗效果较好,晚期治疗无效。对无临床症状的兔紧急注射**,剂量应加倍。兔魏氏梭菌病症状,兔魏氏梭菌病治疗就是以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