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黑石斑隶属鮨科、石斑鱼[石斑鱼(英语:Grouper),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亚科、石斑鱼属,主要分布于美国华盛顿洲等水深100m内的海水中,鱼体侧扁而粗壮,椭圆形,口大,体被细小栉鳞,色深蓝近黑,带淡白或白斑。喜栖礁石底,白日进食,喜食蟹、鱼、贝类。美洲黑石斑作为名贵的海水养殖鱼类,具有病害少、生长快等优点,是海水养殖业进行海洋生物高值化技术开发理想的选择。现就其育苗及养成技术作一介绍。一.苗种培育[培育,指培养幼小生物,使其发育成长。]
美洲黑石斑鱼卵细胞呈分离浮性,无色透明,圆球形,有油球1个,属少黄卵。最适孵化水温;20-23℃,最适盐度:25-34,孵化时间48-60小时,仔鱼[仔鱼,别称凤尾鱼,俗称“子鲚”,学名“凤鲚”,属名贵的经济鱼类,因其尾部分叉形状像凤凰的尾巴,短呈红色,尖细窄长,犹如凤尾,故称。]出膜后2-3日开口。
1.仔鱼培育
(1)培育水:海水经沉淀、砂滤后作培育用水。要求溶解氧5mg/L以上,PH值7.8-8.6,盐度25-34。用室内水泥池培育,10-20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池水中添加小球藻[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密度[物质每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保持在3万-5万个细胞/ml。
(2)培育密度:1万-2万尾/立方米。
(3)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仔鱼孵出后第3日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轮虫[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3-35日)。轮虫须用小球藻饲喂24小时以上,*化鱼油营养强化6-12小时后投喂,水体中轮虫密度保持在5-6个/ml,后用卤虫幼体(20-35日),密度为0.5-5个/ml。再往后用卤虫成体(35-50日),鱼虾、贝类碎肉(45日以上)。根据池内饵料密度,可适当增加或减少。
(4)管理:初孵仔鱼一般采用静水培育,微充气,随苗体长大,逐渐增大充气量和换水[《换水》是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进祥。]量。日换水1次,日换水率10%-60%。换水时用200-260目筛绢做成的网箱[网箱,具有存放物品容量固定、堆放整洁、存放一目了然、便于库存清点等优点,同时也提高了仓储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过滤,每次换水后向池中添加小球藻。根据池底残饵情况进行吸污。培育时应注意饵料的质量、适口、适量、及时[及时,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í shí。]清除水面油膜。
2.稚鱼[稚鱼是指从各运动**发育已臻完善开始,直到鳞片开始形成至全身披鳞,体形、体色基本上已与成鱼相似时期的鱼。]培育
仔鱼各鳍分化完成后,全身披鳞,长出花纹进入稚鱼期。饵料以鱼、虾、贝类碎肉为主,辅以少量配合饵料。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1000-2000尾/立方米,稚鱼期,鱼苗间互相残食严重,应及时按大小分档饲养,并在池中放些沉管形遮蔽物,便于稚鱼躲藏,避免残食。
二.成鱼养殖
1.水泥池养殖
水泥池容积20-50立方米,有充气设备情况下,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使用循环水。饵料以鲜杂鱼为主,配合饵料为辅,后期以配合饵料为主。放养时,应及时分选分档饲养。
2.网箱养殖
网箱大小3m×3m×3m,由9个或12个组成一个鱼排,鱼排间应有一定间距。网箱排列方向应与潮流方向平行排列,这样既可保证流水畅通,又可保证网箱外天然饵料生物进入网箱内,也有利于网箱内残饵废物排出网箱外。网箱内可放入隐蔽物,防止互残。
放养密度:4-6kg/m3。
饵料:配合饵料为主,鲜杂鱼为辅,每日投喂1-2次。
管理:(1)及时分选,防止自残;(2)在暴雨或赤潮时注意环境变化;(3)经常检查网箱安全情况,尤其在台风、暴雨前后应采取加固措施;经常清除网衣附着物;随鱼体生长,及时更换网衣。
三.疾病防治
在生产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勤观察,勤检查,严格日常管理操作,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良好水环境,定时换水,定期清除池内残饵、粪便及其它污物,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2.保证投喂饵料的数量和质量,并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
3.定期全池泼洒消毒剂、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类药物,以预防疾病发生,也可配制药饵投喂。
4.发现疾病及时隔离,尽快诊断,对症下药。
5.操作小心,防止鱼体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