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海参大面积吐肠的原因及预防


近几年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池塘都会出现大面积的吐肠(排脏)现象,尤其是2014、2015年更为普遍,有的圈损失几百斤甚至更多,轻者导致海参回礁,影响生长,重者影响海参夏眠。

海参在受到损伤、遭遇敌害、过度拥挤、水质污染、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剧变、缺氧等强烈应激时,身体强烈收缩,泄殖腔破裂,把部分或全部内脏包括消化道[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延续为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呼吸树,甚至生殖腺,从*门排出体外,这种情况习惯上称为排脏(吐肠)。

一、海参排脏的主要症状

海参受到强烈应激后消化道、呼吸树、性腺排出体外,黄肠,肠道基本无食物,多数在参圈池边的海参排脏较多,少量在圈中,东西走向的圈较多,南北走向少,大小海参都有,甚至7-8两的海参也发生,发生吐肠基本发生在凌晨后到上午,严重者不论什么时间都发病。排脏后海参僵硬,回礁,不出礁,少部分出现化皮。

大量海参吐肠

排出的性腺、呼吸树、肠道

二、海参出现排脏的主要原因

1、气候不稳定是排脏的主要原因

近3年海参排脏都是主要发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这段时间气温不稳定、忽冷忽热导致水质不稳定是海参出现大面积排脏的主要原因。下图是近2年这一时期的日温差变化,图中12天中2014年温差值大于等于9℃的占了8天,2015年大于等于9℃的占了9天。

池塘水温在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温差大,我们测量一个海参池塘早晨6点水温12℃,9点水温17℃,只这5℃的温差,观察海参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明显下降,本来8-18℃是海参摄食生长旺盛的水温,但温差大即使是适宜摄食的水温海参摄食状态也会明显下降。

除了气温剧变是海参排脏的主要原因,以下原因也可以直接引起海参排脏或加重病情。

2、水母

水母这两年的严重泛滥,表明海水富营养化严重,水母耐低氧能力强,恶劣的水环境也能生存,水母**的地方海参吐肠严重,尤其是北坡海参密度大,一方面可能水母释放毒素,另一方面也加重局部缺氧,海参会出现“刺秃”,收缩排脏。水母只要大量出现,吐肠概率大大增加。

水母大量泛滥

3、缺氧

缺氧可以导致海参吐肠,缺氧后海参上礁、趴边、体瘦,触手摇摆。水体pH偏低,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低于5毫克/升,海参各方面能力下降,在溶解氧4毫克/升以下存在仰翻、落滩现象。缺氧严重者再加上水母等不利因素,吐肠更严重。

4、气泡病[气泡病就是养殖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过饱和而进入鱼体栓塞在组织内的疾病。]

温度回升,藻类迅速繁殖,气体过饱和,加之温差变化大,气体饱和度变化大,导致气泡病的发生,部分海参呼吸树、肠道明显可见气泡,导致海参摄食减少,影响了海参生长,免疫力[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和**感染细胞的能力,是人体识别和排除“异己”的生理反应。]下降。

呼吸树内气泡

5、后口虫

后口虫是后口虫属的一种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由于昼夜温差大,纤毛虫大量繁殖,该虫寄生于海参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海参排脏,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容易继发**染其它病原。

另外其它应激因素如大换水或大排大进水、杀鱼、杀草、杀虫、水浅处水温变化大,光照强烈,蜾蠃蜚、挠足类、枝角类繁殖旺盛,很多粘在海参体表,海参肠炎等也可以引起海参应激排脏或加重病情。

后口虫

三、海参排脏的预防和处理

1、在原有水位基础上提高水深10-20公分,减少水温变化,稳定水质;
2、勤改底,减少耗氧物质,尤其是黄管菜、绿管菜多且腐烂、喂料、老圈等底质恶化的圈;
3、使用“激活”或“营养快线”增强海参体质,增强免疫力,提高海参应对各种外源**的能力;
4、经常投喂“利饵多”,补充有益菌群,提高海参消化吸收率;
5、根据每个池塘的具体情况,针对性解决排脏的主要原因或影响因素。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