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苗设施
日本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的种苗生产主要采用原有的日本对虾育苗池,即在50~200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的水泥池中进行,或采用育鱼苗用的50~100立方米纤维玻璃钢池来进行育苗。同时配备充气、供水、控温、自动发电自动投饵机等一系列电气化设备。
2..幼体[ ...]培育
日本梭子蟹的幼体**[**,主要指的是昆虫在不同的发育时期,产生的形态、习性的变化,其具体分为四个时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一个世代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完全**昆虫,没有完全拥有四个时期的昆虫称为不完全**昆-biantai]经过Z期的若干次脱皮、M期的1次脱皮后变成C期(稚蟹期),C期经过1~2天饲养即可出池放流或中间育成。各期**发育所需要的时间为,在22~26℃的水温也,Z1→Z2出池。各期的主要区别在于,Zl的第2颚足外肢刚毛数为4条,Z2为6条,Z3为8条,并在腹部有*状突起,Z4为9~11条,腹部已有附肢出现。M已初具蟹的体型,但头胸甲[头胸甲,是汉语词汇,拼音是tóu xiōng jiǎ,一般指被覆动物体表的坚硬结构。]前有剑额突出,尾部还没卷缩到腹底,C已具有成蟹的体型,日本梭子蟹幼体的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主要有小球藻[小球藻(Chlorella)为绿藻门小球藻属普生性单细胞绿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之一,出现在20多亿年前,是一种高效的光合植物,以光合自养生长繁殖,分布极广。]、硅藻、微粒子[微粒子是原生动物门微孢子纲微孢子科微粒子属的通称。]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英文名rotifer,亦作wheel animalcule。]、丰年虫[丰年虫又称丰年虾,卤虫,盐水虾等多种名称。]无节[无节,汉语词汇,多义词,意为无先验之明。]幼体、冻虾蟹、蛤肉。为防止Z1变Z2及Z4变M时幼体因营养不足而出现脱皮**困难导致死亡的事故,轮虫一般都经过用*酸菌进行的二次培养及丰年虫无节幼体经过乌贼鱼肝油24小时的强化营养培育后才投喂。
Z期:幼体的个体小,背额棘间长约1.34毫米,活动能力较弱。宜投喂硅藻、小球藻、轮虫及FP1#(微粒子人工饵料),充气量小。为保证幼体的成活率,水中轮虫量必需维持在10个/毫升以上,每天要吸底排污,保持微流水,保证水质的良好。每天的换水量为30%。
Z2~Z3期:幼体的背额棘间长,Z2为1.74毫米,Z3为2.29毫米,活动能力稍强。除投喂Zl期的饵料外还增投卤虫无节幼体,充气量稍强。每天换水量占水体的30%~50%,吸底。
Z4期:幼体背额棘间长3.15毫米,个体较大,活动能力强。投喂的饵料除保证Z3的品种之外,同时还可以适当的增加投喂打碎的蛤、虾、蟹肉等。为保证水质良好,将换水量增加到50%~100%。在Z4脱皮**到M时,幼体需要充足的氧气,所以充气要呈强烈状态,同时在**完成后幼体M需要约1小时左右才能自主活动,所以为防止互相残食,水中的饵料一定要充足才能保证幼体的生存率[生存率又称存活率,是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5年)后,尚存活的病例数所占比例。]。
M期及C期:此两期幼体已经具有发达的鳌足,一般能摄取大于自身1~2倍的碎肉。所以饵料除投喂少量的卤虫无节幼体外,要大量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冻虾、蟹、蛤肉。幼体的个体较大,M期的全甲长1.38毫米,C期的头胸甲宽,C1为4.2毫米,C2为6.9毫米,活动能力很强,常因饵料不足而互相残杀[互相残杀,读音为hù xiāng cán shā,成语,指彼此之间相互残害,各不相容。],而降低生存率。因此此时期的饵料要充足,同时为了保持水质的良好,将换水量增加到100%~200%。
幼体培育到Cl、C2期时,为避免稚蟹的互相残杀,提高育成苗的数量,必须及时出池。出苗计数按重量法进行计数。出池的苗一般放入0.5~1吨的可封口塑胶桶中,充氧运输。运输的苗密度按每立方米水体20~30万尾的数量进行装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