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粤海饲料

[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

集团工程中心刘贤敏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斗门区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一个市辖区。]

广东珠海市斗门区白蕉海鲈实用养殖技术

白蕉镇地处珠江口,特有的咸淡结合水质

[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

,是我国最大的海鲈

[海鲈(sea bass)亦称鮨。]

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

基地。2009年斗门区白蕉海鲈的养殖面积已达1.2万亩,年产量5万多t,配合饲料需求达6万t以上,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同年,白蕉海鲈更是获得广东省珠海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将进一步提升白蕉海鲈的品牌价值,养殖前景广阔。

  海鲈的生物学特性

  海鲈又称花鲈,七星鲈,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摄食

[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

性强,贪食,以鱼虾类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鱼苗

[也叫“鱼花”。]

培育期间以鲜杂鱼浆拌鳗鱼粉驯食,到鱼苗5-6cm后,可逐渐增加配合饲料,减少鲜杂鱼比例,直至全部转为人工配合膨化饲料。

  海鲈属广盐性鱼类,随着人们的淡¬化养殖,在0-34‰条件下均可生长,最适生长盐度范围2-20‰,低于2‰和高于20‰条件下生长发育变慢。耐温范围0-38℃,最适生长温度25-30℃,在12℃以下或28℃以上摄食强度减弱,7℃以下几乎停止摄食。海鲈耐低氧,但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为达到高产目的,要求溶氧在4mg/L以上。

  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

条件与放苗准备

  1.池塘的准备:池塘应设有进水口

[进水口,是输水建筑物和深式泄水建筑物的首部建筑。]

和排水口,进水口不能低于水面,排水口通常设置在进水口的对面,鱼池的最低处,并兼有排污功能,进水渠与排水渠分开,避免交叉污染。海鲈养殖池塘一般

[一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yì bān,是指一样,普通,总体上,相关文献有唐王建《宫词》。]

不小于5亩,以8-12亩为宜,若太小水质容易恶化,水体稳定性、缓冲性差。根据目前生产水平,池塘水较深,单位面积水量大的可增加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但水过深,则下层浮游植物量少,光合作用弱,池底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增多,池塘水深以1.6-2m为宜。

  2.消毒

[消毒 是指**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细菌芽孢的方法。]

:放苗前半个月左右需休整养鱼池塘,排干水,消除过多淤泥,平整池塘,池底四周统一设有坡度,以避免死角。一般采用生石灰150kg/亩或漂**20ppm,带少量池水消毒,消毒后暴晒2-3d即可。

  3.围网:根据鱼苗生长的大小提供适宜的水域空间,使饵料得到充分利用。按照自己池塘的形状及鱼苗多少划分不同的区域,一般可将池塘划分为3个区域,按照围网面积由小到大以1:2:4比例来建造。建立围网时一般采用直径6cm木桩竖直插入池塘里,深度约25cm,木桩按池塘划分进行建造。

  先将渔网绕着木桩围好,然后将渔网的上端结实的绑在木桩上,避免渔网松动下落,鱼苗逃脱,最小区域网高度约1.5m左右,其它区域2m左右,网底用泥土覆盖上面,保证网缩紧绷直。

  4.培水:放苗前7天开始培水、增肥,第一次注水0.8-1m左右,一般采用含N较多的有机肥全塘泼洒,分3-5d完成,第一次1kg/亩,以后逐渐减少,最终施肥总量为3kg/亩即可。

  鱼苗选择与培育

  

  1.鱼苗选择:每年12月初至次年3月为放苗时间,鱼苗基本是在福建孵化并淡¬化后直接运到斗门用网箱暂养出售,选苗时注意鱼苗规格,品质纯正,健康无病,规格整齐,游动活泼,一般2-3cm,谨防“黑身”鱼苗,该鱼苗运输成活率低。

  2.鱼苗放养:放养时间上午10点至13点为宜,此时氧气比较充足,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用水桶盛装鱼苗放入水中,使鱼苗缓慢游进围网。放养后下午5点开始喂食,开始用水蛛或鲜杂鱼浆拌鳗鱼粉投喂,鱼浆尽量打匀。一天后开始驯食,采用少量多餐原¬则,上午7点至下午6点,每小时投喂一次,投喂量为鱼体重20-50%,随着鱼体增长,每天3-5次,合理适量,防止过量造成水质污染。

  到鱼苗5-6cm时可以逐步转投喂膨化料,鱼苗阶段喂料要适当添加防肠炎类药。鱼苗逐步长大后撤掉最小渔网,注入新水提高水位,达到1.5m左右。养殖2-3个月后称为中鱼,撤掉所有围网,进入大塘,一般养殖密度为8000-10000尾/亩。

  养殖管理

  海鲈养殖遵循“四定”原¬则,其摄食凶猛,不宜过量投喂,一般以八成饱为宜,减少肠炎等病害发生,避免水质恶化。养殖期间每天投喂两次,高温炎热季节,一般投喂时间为早上6-7点和下午6-7点,保证最适摄食温度,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如遇台风、连续*雨天应适当减少投饵量。

为达到高产目的,保证充足溶氧是必要条件,根据海鲈密度酌情配备增氧机,一般每2亩配备一台1.5KW增氧机,晚间做好巡塘工作,及时开动增氧机,防止浮头造成损失。若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使用耕水机,改善水质,具有环保功能。定期施放微生态制剂,有效降解氨氮和**酸盐,保持良好水质。养殖期间做好消毒与杀虫工作,一般每15-20天消毒一次,频率视天气和鱼吃食情况而定。投饵时仔细观察海鲈摄食情况,注意有无不规则游动鱼,大量发病前鱼游动活力减弱,此时也是预防鱼病的最佳时期。

海鲈捕捞期一般为春秋两季,每年10-11月为捕捞高峰期,近几年,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成的1龄鱼全程饵料系数在1.4-1.5,次年春季出鱼饵料系数为1.5-1.6,目前海鲈加工产品远销我国北方及日韩市场,利润颇丰。

  海鲈常见病害防治

 

  1.鲈鱼出血病:体表两侧、鳍条、鳍基充血、出血,解剖肠壁充血,预防一般需做好养殖前鱼塘清理、消毒工作,发病初期采用维生素K3粉拌饲料投喂,用量为100kg饲料+500gK3粉。

  2.弧菌病:眼球突出,从头到鳃盖出血,或体表发红、糜烂,胸鳍、腹鳍基部出血,或体表出血、掉鳞,背鳍溃疡;预防方法,降低养殖密度,提高饵料质量。治疗,聚维酮碘稀释10-20倍全池泼洒,每亩250g。

  3.肠炎:病鱼食欲低,腹部膨胀,*门红肿,轻压有**粘液流出,全年均可发生。预防措施是不要投喂变质的小杂鱼。治疗方法:按每100kg饵料加入300g呋磺合剂,连续投喂3-5d。

  4.车轮虫、斜管虫、聚缩虫病:多发生在中间培育阶段鱼的体表和鳃丝。症状为鱼体消瘦,体色变黑,口端糜烂,一年四季均有发病。预防上多采用大量换水,改良水质。治疗可用0.7-1ppm的硫酸铜及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均匀泼洒,或用20-25ppm的福尔马林全塘泼洒。寄生虫容易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以杀虫后一般要消毒。

  5.氨氮中毒:高温天气时,水中的氨氮/**酸盐高,致使鲈鱼缺氧中毒死亡。主要症状:鱼群全塘狂游不安,上下乱窜,鳍条充血,鳃丝暗红。防治方法:立即换水,注水时注意用木板把水挡散,以免直接冲起塘底污物加速鱼的死亡;每亩施放沸石粉10-15kg,中和水中氨氮;发病前注意用生物制剂预防。

  6.肝胆综合症:表现为摄食减少,逐步有鱼游水并出现不明死亡,解剖可见花肝、绿肝,胆囊肿大。主要原¬因药物施放过量,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慢性积累,长期过量投喂和使用劣质饲料导致。预防为调控好水环境,科学投喂,定期使用保肝护胆类中草药和VC拌料投喂。

  本文由《当代水产》杂志社授权中国水产养殖网转载。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授权,擅自转载此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责任自负。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