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是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

养殖过程中极重要的环节。水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对虾养殖的成败。

1、水质因子对养殖的影响

南美白对虾养殖过程中如何正确判断水质情况

对虾养殖对水质的要求在对虾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

、pH值、氨氮、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

、盐度、水色的味道和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

等来表示。

溶解氧不仅是保证对虾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生长的必需物质,又是改良水质和底质的必需物质,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溶解氧最好能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一般不应低于3.5毫克/升。氨氮和硫化氢是对虾养殖的有害物质,其在水体中的浓度和含量分别应该控制在0.5毫克/升和0.1毫克/升以下。pH值是反应水质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和水体中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

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有密切的关系,又影响着氨氮和硫化氢的含量,在对虾养殖中pH值应控制在7.6~8.8为宜。透明度是反映水体中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

和有机腐屑数量的一个间接的物理指标,对虾养殖中一般应前期透明度低一些,后期高一些,大约控制在30~60厘米之内。味道是说明池塘底层水,特别是底泥是否有**有机物质的指标,如果水体发黑,有腥臭味,说明水下**的有机物质太多,容易引发病害。

2、水质变化的判断与辨别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水色及其变化是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数量、种类的综合反映。好的水色具有“肥、活、嫩、爽”四大特色,表明对虾喜食、易消化的单胞藻类繁殖旺盛、溶氧充足,酸碱度适宜,有害化学成分含量少。在一般情况下藻相与水色的关系为:

(1)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硅藻、新月菱形藻、小球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等,水色呈红棕色。红棕色是养虾的最佳水色,这些藻类都是对虾的优质饵料。

(2)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绿藻,水体呈淡绿、翠绿色。绿藻能大量吸收氮,净化水质,也是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

(3)如果水体中主要含有金黄藻,水体呈淡黄、金**,也是养虾比较好的水色。不过,暴雨后泥土注入虾塘也会使水出现**,要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判断。

(4)如果水体呈暗绿色则含蓝藻较多,如果水体呈黑褐色则含鞭毛藻

[鞭毛藻(dinoflagellate),藻类,水下磷火微生物,介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是金藻门、*藻门、隐藻门、甲藻门和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

、绿藻、褐藻等较多,这些都是有机质过多的征兆,是不好的水色。

(5)如果水中轮虫、桡足类占优势,水体就呈现白浊色,它会使对虾的成活率下降。

(6)如果水中浮游生物过少,水过瘦,水体呈澄清色。清水表明浮游植物大量死亡。如果纤毛虫、夜光虫

[夜光虫是一类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学上隶属于原生动物门、鞭毛纲、腰鞭毛目。]

较多,水呈红色,易造成缺氧、发病,这些水色都不宜养虾。

通过观察对虾的活动情况,可判断水体中溶解氧情况。水体缺氧的预兆是:水体透明度小于30厘米或大于80厘米;对虾白天在水面上无力地漫游;水色呈浊白色;塘底黑区大、有臭味;日落后虾塘周围有很多蚊虫。另外,在夏季高温期,天气闷热无风,或连续*雨天也容易缺氧。在下列情况下表明缺氧严重:全塘浮头;白天或傍晚、上半夜浮头;在对虾受到惊动时,不下沉躲避;全塘虾的眼睛和触角露出水面。发现以上浮头现象要及时开动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

、加水、换水或使用增氧剂。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