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大闸蟹一般指的是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或河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朝鲜半岛至中国福建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是河蟹的一种,在我国北起辽河南至珠江,漫长的海岸线上广泛分布,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大,口感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大闸蟹投资少、效益高,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那么,大闸蟹怎么养好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闸蟹养殖技术吧。

大闸蟹怎么养好?大闸蟹养殖技术

  一、投苗准备

  用拉网拦住防逃,杀菌消毒清塘时,清除过多的淤泥[淤泥,汉字词汇,yū ní,是指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只留淤泥10厘米左右,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每亩用量200—250公斤,以达到彻底的清塘消毒,除杂除野,杀灭病菌,改善底质的目的。药后7天,即过水1次,以排除污物,然后晒塘3—5天后加水。

大闸蟹怎么养好?大闸蟹养殖技术

  二、种好水草[一般是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是许多水生动物的栖身地和庇护所,可以提高水中溶解氧含量以便水生动物呼吸。]

  养殖大闸蟹,首先要种好水草,水草是大闸蟹的天然饵料之一,并能起到良好的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是大闸蟹栖息、躲避敌害的场所。主要以藻类为主。也可放入适量田螺。

  三、合理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

  投放[投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 tóu fàng,是指用甩、撒的办法放置。]前要对蟹苗消毒,按大小均匀分开,投放时用围网投放在水域内,让蟹适应环境1个月后才能撤掉围网。一般蟹种放养要做到“三适”,“一暂养”原则。即适当密度,适时放养,适中规格与先暂养后放养。放养时水不能太深,以1.5—2米为宜;温度在20—25度合适。

  四、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

  在水草丰茂、水质清新的环境下,一般每亩投放规格为300只左右,这样使大闸蟹有一个充足的生活、生长空间。蟹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份为宜,若放种过早,则越冬伤亡较重,过迟水温上升,部份河蟹蜕壳,将影响下塘成活率。

  五、日常巡塘[巡塘是对养鱼工作的综合检查,通过巡塘可全面了解和掌握池、鱼状况和生产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早上巡塘主要是检查有无残饵,以便安排好当天的饵料;中午巡塘主要是测水温,观察水色状况和池水变化;傍晚和夜间巡塘主要是观察河蟹的活动情况和吃食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六、注意事项

  10月份开始可根据成熟蟹陆续上岸的特点,于夜间捕捉剩余的河蟹。对起捕的河蟹应及时用水冲净淤泥后放入暂养箱中静养2小时以上,让其自行清除鳃部淤泥,防止窒息死亡。

  以上就是大闸蟹怎么养好,大闸蟹养殖技术的具体内容,对于养殖户而言,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养殖的日常管理工作,避免因为管理不当,导致疾病的发生,进而影响养殖效益。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