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一青虾、河蟹混养池塘,面积6亩,水深1.5米,无增氧机,平底塘,塘里种植伊乐藻(见图1)。2015年年前放养一批青虾,2月份一次性放养自育蟹苗1万只,未清塘,塘中有自然繁殖的龙虾,数量不详。放养蟹苗后3月份开始投喂配合饲料和玉米,4月份开始投喂冰鲜鱼。5月份已经将池塘中的青虾卖掉。6月初龙虾开始发病死亡,在龙虾出现死亡后一周,河蟹开始死亡,发病高峰期每天死亡龙虾10多斤、河蟹40只。发病后,停止饲喂冰鲜鱼,每隔一周用“永乐碘”“消毒”一次,同时在饲料中添加“LY-生命素”和“营养快线”进行投喂。
2015年6月25日上午到池塘检查,测定水温26℃,pH值8.6,氨氮、**酸盐测不出。从池塘放置的地笼中取2只活力差的河蟹和1只活力差的龙虾(见图2),河蟹和龙虾无力,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头胸甲易剥离,无其它明显症状。分别从2只河蟹的肝胰腺
[胰腺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部分。]中接种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并取鳃和肝胰腺用95%酒精和波恩氏固定液固定,进行白斑症
[白斑症又称为白蚀症,是一种原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症。]**
[**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WSSV)、螺原体(Spiroplasma)、类立克次氏体(RLO)检测以及组织病理切片
[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的制备观察;小龙虾取鳃和肝胰腺用95%酒精固定,进行白斑症**(WSSV)、螺原体(Spiroplasma)、类立克次氏体(RLO)检测。
结果:经28℃培养24h,2只河蟹中有1只虾分离出大量细菌(见图3),分离菌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鳃皮肠利康”、“出败康”、“鳃肤康”、“氟多力”、“肠苷康”敏感(见图4)。采取的病料经PCR检测,2只河蟹和1只小龙虾白斑症**(WSSV)全呈阳性,小龙虾螺原体(Spiroplasma)呈阳性,河蟹螺原体呈*性,类立克次氏体(RLO)全呈*性(见图5)。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河蟹鳃可见大量核肿大细胞,且鳃轴核肿大细胞比鳃小片多(见图6);肝胰腺腺管上皮中大量核肿大细胞,腺管间增生细胞有坏死、多嗜酸性粒细胞(见图7)。
分析:1、近年来,华中地区经常出现小龙虾大量死亡后河蟹也随之出现大量死亡的情况。本病例中所采发病的2只河蟹和1只小龙虾白斑症**均呈阳性,且从PCR产物电泳图上看,**粒子含量很高。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河蟹的鳃和肝胰腺中出现了大量核肿大的细胞,与白斑症**引起的病理变化相符。结合以前相关资料报道(王忠发2007,薛晖2010)确诊本病例是小龙虾暴发白斑症**后,河蟹也感染白斑症**引起死亡。
2、小龙虾、河蟹暴发白斑症**后,也会继发细菌感染,加重死亡。(利洋研究所雷燕戚瑞荣利洋吴中店赵瑜提供201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