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小龙虾
[小龙虾(学名:Procambarus clarkii):也称克氏原螯虾、红螯虾和淡水小龙虾。]进入5月份(黑色5月)会出现的大量死亡
[死亡是相对于生命体存在(存活)的生命现象,意指维持一个生物存活的所有生物学功能的永久终止。],被称为“五月瘟”。这两天,已经接到不少电话,小龙虾死亡严重程度堪比往年。
一般表现为:虾活动减少、摄食减少、虾无力、上草、体内出现积液、头盖壳易剥离、肝胰腺颜色变白、死亡量迅速上升等症状或现象。
主要危害大规格的成熟小龙虾。
1、发病原因:
马上要进入五月,气温明显上升,水浅温度高,水温一天中大多高于22.4,高的在25℃。
(1)水温升高,藻类繁殖快,密度大,水体富营养化,促进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大量繁殖,水中藻类夜晚停止光合作用,增氧停止,而浮游动物呼吸作用增强,夜晚耗氧增大,打破溶解氧平衡,引起夜晚明显缺氧现象。
(2)较高的水温造成养殖塘口的底部有害物质大量释放,有害细菌、其他微生物和水生动物等的活动量加大,这个时候养殖户塘口最明显的变化,大多由原来清澈的水质变化为低透明度
[ 透明度是结晶矿物在磨制成标准厚度(0.03mm) 时允许光线透过的程度。]和“池塘水变浑浊,水色发生明显变化”。浑水无藻,溶氧减少。
(3)透明度前期很高的塘口,水中自然生长的沉水植物覆盖率高,栽种的伊乐草等植物出现“爆塘”、烂根,持续耗氧;或者水草死亡在水底,**,引起底坏、耗氧,使塘口溶氧减少。
(4)水温升高,水中氮循环速率加快。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和**酸盐
[硝酸HNO3与金属反应形成的盐类。]的转化,在有氧环境,氨氮转化为**酸盐,**酸盐(有毒)再转化为硝酸盐(无毒氮肥)。
氨氮-**酸盐-硝酸盐的转化过程就是养殖水体中的氮循环,这个转化过程持续消耗氧气。当氧气长期供应不足,则氮循环受阻,极易产生剧毒物质——**酸盐。
(5)加上塘口水浅,遇上天气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本身就会死虾!
(6)密度应激是小龙虾短时间
[此词条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贡献知识的乐趣。]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小龙虾投放不规则,密度过大,前期规格小,捕捞量过小,存塘量超标。包括捕捞时地笼里的小龙虾极易在很短时间内发生死亡都是密度应激造成的。
(7)因小龙虾领地属性,相互残害,出现死亡。
(8)“谷雨、芒种,忙忙种”,农村开田育秧,各种农药频繁使用(有些人喜欢沿自己的塘边喷洒除草剂),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放水源地,小龙虾养殖加水后出现虾无力和死亡。
(9)不了解小龙虾习性,盲目滥用药物,使小龙虾“五月瘟”变成“四月瘟”“月月瘟”。
很多人往往会利用养殖户急迫的心态,夸大其危害性。
一会儿是弧菌暴发,一会儿是红水、黑水,一会又是底质较差,还有的甚至不遗余力地给养殖户解剖小龙虾,刻意寻找小龙虾的肠炎(病)等等,真是用心,其实都是围绕自己的利益来做文章,人为地把“五月瘟”真的变成了小龙虾的劫难。
2、应对方案:
小龙虾绝大部分种苗的体内携带**,通过实验室PCR分子检测**,确认几乎是白斑综合征**感染
[能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引起的传染病。]所致。
早期**量极低,虾正常;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温度的上升、水环境的恶化、饲料摄入量的增加以及营养不全面、虾抵抗力下降,虾体内**大量增殖、水体中**病原和致病菌数量迅速增加、病死虾被摄食致传播**感染加剧,形成暴发病,导致虾大量死亡。
其实,这些都是人为完全可以控制的,不要用“整”鱼病的套路来“整治”小龙虾。
首先,将塘口水深保持在70~110cm,全塘进行一次解毒,再用一些防应激产品;其次是,有价没价都要捕捞小龙虾。
3、注意事项:
(1)严禁使用杀虫剂或消毒剂等有**性的产品(包括杀青苔产品)。
(2)严禁加入不明来历的外源水。
(3)不同的实际情况,处理的方法不同,可咨询行业专家。
(向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