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月份,常出现雷暴雨和黄梅*雨天
[《*雨天》是依然痿糟猫创作的网络小说,发表于17K小说网。]气,严重影响着处于养殖黄金期的南美白对虾
[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为此,需做好“三防”:
一、防应激反应
[各种紧张性**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暴雨或大雨会引起虾池盐度、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PH值下降,氨氮、**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严重超标现象,使对虾正常生理活动处于紧迫状态,消耗体能,从而易诱发白对虾的应激反应。因此,需做好防应激措施,采取的主要方法有:①保持水体环境中溶氧充足。充足的氧是水体稳定及对虾快速生长的必要条件,对虾在良好的水质环境中不容易引起应激,因此,在雨前后要采取开启增氧机
[增氧机是一种常被应用于渔业养殖业的机器。]、使用增氧片相结合的措施,保证对虾有安全生活的充足溶解氧。②增强对虾自身免疫能力。对虾应激反应消耗了大量体能,体能下降,免疫力就会降低。因此,在暴雨、连续*雨天来临之前在饵料中拌Vc、免疫多糖、保肝护胆中药、免疫多肽等提高对虾抗应激反应能力。③尽量减少对虾的应激**。进水前对水源的有关指标进行化验,确保水质没有问题时再进入,养殖中后期避免大排大进水,向池中添加水时,分少量多次加深池水,尽量采取使水流垂直于池水水面向空中喷射入池,以防强进水使对虾产生**反应。
二、防“倒藻”转水。持续*雨、闷热的天气,气压较低,池塘溶氧不足,极易造成池中藻类发生突然死亡,水质变浑浊,呈红水色,俗称“倒藻”现象。“倒藻”会消耗大量水体中的溶解氧,使虾类缺氧而厌食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着对虾的正常生长。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控料减耗氧。暴雨前及*雨天,应减少投饲量或停喂饲料,以免增加池塘有机物耗氧量。②及时增氧。暴雨前中后都要开启全部增氧机,尽可能增加池塘溶解氧,减缓池塘藻类和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死亡。③净化水质。首先对水体进行解毒处理,同时连续使用底改,对于有机质多引起的水体过浓可使用有益菌进行分解。④调节水质。通过向池中使用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培育池水的藻相和菌相,当有益微生物处于优势时,虾池环境稳定,对虾不易应激,有利于其健康生长。⑤出现“倒藻”时,要及时处理。首先施用沸石粉和颗粒状增氧剂
[增氧剂,通过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复合多种有效成分,通过综合作用,均匀释放溶氧,迅速降解水体毒素,稳定性强,速效而长效,养殖中任一时期均可安全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改善养殖环境。]或增氧型底质改良剂改底,然后使用芽孢杆菌复合制剂和单细胞藻类无机营养素或氨基酸营养素进行肥水。
三、防病害暴发。连续*雨天,水体藻类光合作用弱,氧气来源不足,水中有机质多,塘底变脏、变臭,容易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致病菌
[致病菌(Pathogenic bacteria ) 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也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其包括细菌、**、螺旋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及放线菌等。]繁殖快,对虾容易受到致病菌侵袭得病。主要防病措施是:①做好疾病预防。平时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免疫多糖、保肝护肝等药物,增强南美白对虾的抗病能力;②加强池塘增氧。在*雨天等**天气应保持池塘溶氧充足,多开动增氧机或泼洒增氧剂,增加溶氧。③泼洒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暴雨过后往往造成pH的大范围下降,暴雨前后应注意检测pH值,发现大范围的降低,就应及时泼洒生石灰,以保持pH的相对稳定,防止因PH的过度变化引起虾的应激,造成虾病的发生。一般每亩水面用生石灰5.0kg~10kg即可。④配养少数捕食性鱼类,以清除活力差不健康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