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辽宁两地海蜇人工养殖技术


应该说海蜇的育苗[育苗(yùmiáo )就是培育幼苗的意思。]技术及增殖方法均已较为成熟。在此之前人工[人工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rén gōng,泛指人造的;人为的 。]进行海蜇的养殖较少,根据其生物学特点和对水质及环境的要求进行适当的人工养殖是可行的,例如北方的港塭养殖。

我国南(浙江)北(辽宁)是两大海蜇重要产区,海蜇性成熟期[这是所有的数码兽从 " 成长期 " 进化成 "成熟期 " 的阶段 , 力量比在 " 成长期 " 时高出很多。]均始于8月下旬,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期可持续至10月上、中旬。性产物(卵或精)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同一批性产物的排放历时数日。在一个生殖季节,性产物有2—3次排放高峰期。

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一步是培育出螅状幼体[ ...]人工繁殖[人工繁殖指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促使亲体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并使受精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苗种的过程。]螅状幼体的时间是秋季(8月未至10月中旬),放流[指古代流放,放逐。]稚蜇或幼蜇的时间是第二年的夏季(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其间相隔7—8个月时间,并有一个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期。因此,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二步是越冬管理,有室内越冬、自然海区越冬和土池越冬三种方式。海蜇人工育苗的第三步是螅状幼体经横裂生殖产生实质为幼水母的碟状幼体体。螅状幼体经越冬后,随着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的上升,代谢加速,需相应增加投饵[ ...]频次和投饵量,并多换水,促进螅状幼体个体最大限度地生长。碟状幼体营浮游生活。初生碟状幼体经1—2天摄食后,浮游能力增强,能在海洋中自由摄食与生长。一般是放流3—7日龄的碟状幼体(伞径5毫米左右)。放流时间应视海区水温而定,以水温上升至15—18℃时为好。选择放流的地点,最重要的条件是该水域有丰富的浮游生物饵料;;最好是首先选择曾经是海蜇丰产,而今资源已显著减少的沿岸河口或内湾。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