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蟾蜍,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俗称癞蛤蟆,它不仅是捕食害虫的田园卫士,而且还能向人类提供治病良药,又是一道营养丰富的食用动物,其肉质比青蛙还细嫩鲜美,在我国上海及浙江地区每年上市食用量超过青蛙,因为它是一种经济价值相当高的药用兼食用动物。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蟾蜍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前景,蟾蜍如何养殖。
蟾蜍养殖前景
近年国内外对蟾酥的需求量[需求量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指有效的需求。]不断增加,价格一再上扬,已由前年每公斤3000元,上涨到每公斤5000元,在国内蟾蜍收购量仅能达到市场需求量的23%,满足出口量的50%,可见其价格仍有上涨的趋势。
蟾蜍身上的表皮称蟾皮、蟾蜕,据《中草药大辞典》记载,是一种能治恶瘤等疑难杂症的药物,主要用于疮疡肿素及小儿疳积,现在常用它治肿瘤。在野外的蟾蜍每年要脱数十次蟾衣[蟾衣,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品种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在强烈饥饿情况下定期自然蜕下的皮肤,经考证古今本草文献均有记载。],可惜往往被蟾蜍自己吃掉。
人们很少有机会采集得到,除非蟾蜍生病时脱下后留在草丛中或乱石堆中,否则极难见到。虽然蟾蜍遍布全国各地,但目前掌握蟾衣采集技术的人还比较少,加上蟾衣独特的医疗效果,因此在各大药材市场十分抢手。
蟾蜍繁殖率高,一对蟾蜍一年可产卵3000粒左右。如果能实现规模化养殖,再掌握蟾酥提取、蟾衣采集及加工等技术,其经济效益可谓不小。蟾蜍养殖和其他特种动物养殖一样,也是益高风险的行业。蟾蜍是一种比较好养的动物,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发病。但是技术还以关键因素!
在农村都可以发现野生蟾蜍,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科到5000科,经过人工饲养[新生狗 宝宝 接纳新成员,主人要知道如何照顾新来的宝宝,才能使它安全地度过过渡期。]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克重。人工养殖蟾蜍采集蟾蜍制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稻田、水库、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菜园,荒地等场地养殖蟾蜍,以蟾治虫,以虫养蟾,可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蟾蜍如何养殖
1、放养。使用水沟、池塘或玉米田[玉米田,位于屈原宅基右侧,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说,相传屈原少年时代曾躬耕于此,这几丘田里的稻子红梗红穗,乡民们说那是屈原泣血而染,故名“金粳稻”。]、稻田等饲养的要围栏。在田中放养不另投饲的,通常亩放500-800只;饲养池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40-50只。
2、管理。蟾蜍喜食蜗牛、蚂蚁、蜘蛛、蚯蚓、蝗虫、蝼蛄、蚊虫、叶蝉、金龟子、晴蜒、隐翅虫、**类幼虫 等昆虫及螺和小鱼虾等水生动物与藻类。幼蟾成长快、食量大,要保证有足够的饵料供应。
(1)在饲养场上空装黑光灯,每天晚上开灯诱虫。
(2)将各种畜禽粪堆积在饲养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繁殖虫子,供蟾捕食。
(3)到潮湿的地方寻挖蚯蚓或想套饲养蚯蚓。
(4)到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抓取蝇蛆冲冼洁净投喂,或配套培育蝇蛆。如饵料仍不足时,可用30%饼类、30%屠宰下脚料、5%鱼粉、30%麸皮、5%大豆粉做成合作饲料。与动物性饲料结合训食投喂。
3、夏秋季节水质易变坏,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注新水,坚持水质清爽。霜降后,气温降到10OC以下时,蟾蜍就荫蔽在土中或钻入孔洞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处集群蛰伏停食。到次年惊蛰后水温回升到10OC以上时,蟾蜍开端醒眠、活动、寻食、这时应抓紧投喂。在全部越冬期间,池塘要坚持必定水位,一旦渗漏要及时灌水。陆上孔洞要覆盖些柴草保温。当春天气温回升到蟾蜍醒眠时,就要挑除柴草,并洪流喷灌池内陆地。
以上就是蟾蜍养殖前景,蟾蜍如何养殖的全部内容了,严冬来临,蟾蜍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田野、池塘旁比较潮湿避风、阳光照射比较充足的地方越冬,如环境不适,越冬死亡率很高,人工饲养要做好越冬的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