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蓝谷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养殖合作社孙德福
一年一度的福建[福建,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面、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面隔**海峡与**省相望。]海参秋苗投苗季已经结束,大多数从山东、大连、河北长途运输回来的海参苗已经落户到福建霞浦。近期,笔者走访很多福建海参养殖户,发现很多渔排上的海参存在肿嘴及吐肠现象,给养殖户造成一定损失。故笔者结合多年的技术服务经验,主要梳理了福建海肿嘴、吐肠的主要原因以及处理[处理是汉语词汇,读作chǔ lǐ,出自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有处置、安排、加工等意思,快速的解决问题,也泛指低价出售。]方案,希望能给海参养殖户一些治疗建议。
图1海参吐肠
一、吐肠原因分析:
排脏逃生,这是海参的一个特有现象,也就是我们说的吐肠。当遇到天敌偷袭过来时,警觉的海参会迅速地把自己体内的五脏六腑一股脑喷射出来,让对方吃掉,而自身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的无影无踪。这同时也被称为海参的排脏功能。当然,没有内脏的海参不会死掉,在适宜的环境下,大约30至50天左右,它又会长出一副新内脏。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海参的吐肠是遇到危险后的一种自我保护,也就是在感觉到危险或者不适应时才发生的。这包括(盐度、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溶氧、pH,敲板、倒池、环境突变,水中理化因子变化,饵料变化)等众多外来因素的影响,才导致[导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ǎo zhì,指使产生,促成;引起;造成(常用于不好的结果),语出宋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海参吐肠的发生,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冷静下来,加以分析之后,找出致病因,做出合理改善,才能避免吐肠的发生。近期福建渔排海参养殖发生吐肠主要是因为北方苗种刚刚到福建霞浦海域,由于南北水域环境的差异(包括水温、盐度、pH、水中理化指标)导致体质较差的海参不能适应,从而导致海参发生排脏,也就是吐肠。
二、吐肠处理方案:
(1)首先,当然是在北方选择苗种时一定严把质量关,选择体质健壮的海参苗种,选择育苗池塘无腐烂青苔、用药少、喂料少、海参无肿嘴、吐肠、化皮等状况的海参,还有遇**后能够迅速排水,将身体变硬的海参,这些海参抗应激能力强、耐运输、适应新环境能力强。
(2)其次,若海参已经发生吐肠,建议及时将吐肠海参取出,药浴后集中在一个网箱内暂养,2周内不要喂料,2周后结合海参的肠道恢复情况少量添加海带、马尾藻[马尾藻,属马尾藻科;我国常见的有海蒿子、海黍子、鼠尾藻、匍枝马尾藻等。]等低蛋白的植物性饵料,可少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免疫多糖等,可促进海参恢复体质,尽快长出新肠道。
三、肿嘴原因分析
海参肿嘴分为两种情况:
图2海参肿嘴,嘴部发黑[发黑是钢铁表面处理的一种方法。]
(1)嘴部发黑:如图2所示,北方海参养殖区,无论池塘养殖还是室内工厂化育保苗室,海参肿嘴主要是海参摄食区域饵料**变质导致的,如池塘青苔腐烂、室内保苗长时间不倒池等原因,导致海参这种肿嘴的表现主要为嘴部发黑,**嘴部后可收缩,但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少量摄食,这种情况下导致的海参肿嘴,只要海参没有吐肠,是可以治疗的。
福建鱼排出现嘴部发黑的肿嘴现象原因也是如此,主要与海参苗刚到福建后尚未适应南方的水域环境就过早投料或者投喂量偏大,剩料在笼子内**变质,海参中毒后引起肿嘴现象。
图3海参肿嘴,嘴部发白
(2)嘴部发白(海参石灰环外突):如图3所示,这种现象近期较多,具体原因尚无定论,分析可能与水温过高或者温差大导致的**过大有关,近期水温有所降低后观察这种肿嘴的海参状态有所好转,这种海参不仅嘴肿,而是全身都水肿,基本不摄食,较难处理。
图4海参肿嘴
四、肿嘴处理方案
(1)将肿嘴的海参取出,集中药浴20至30分钟,将肿嘴的海参全部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网箱里,集中采取处理措施;
(2)停用鳗鱼粉或高蛋白的粘性料,停用冰鲜鱼,选择低蛋白的粘性马尾藻配合解毒抗应激,配合提高海参免疫力的产品使用,对促进海参恢复体质有很好的作用;
(3)可选择大片剂杀菌药物或者大片抗应激产品,针对肿嘴的海参笼,每个格子内1至2片,对处理海参肿嘴,防治海参化皮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