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虾蛄[虾蛄,全世界约有400种,大部份分布于热带和**带的海岸,底栖性。](OratosquillaoratoriadeHaan)(图3~9),俗称虾蛄弹,隶属于甲壳纲、口足目,虾蛄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是目前极有开发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水产品。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科技进步,虾蛄愈来愈受消费者的青睐,不少地区已列为酒宴上品,现已成为水产品冰藏加工,活鲜长途运销和出口的新品种。
浙江沿海常见虾蛄有18种,以口虾蛄,黑斑口虾蛄,蝎拟绿虾蛄,窝纹网虾蛄,脊条褶虾蛄五种为主,其中口虾蛄产量位60%以上,多分布30米等深线内侧海区,目前已开展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的品种为口虾蛄或黑斑口虾蛄。
一、虾咕的形态特征
口虾蛄共有20体节,头**5节,**8节,腹部7节。头部与**前4节愈合,头胸甲覆益其上,**后四节露出头胸甲之后,能自由曲折。腹部略扁,发达。除尾节外,每一体节均生有一对附肢,因着部位和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头部触角2对,大颚1对,小颚2对,有柄的复眼1对,着生于头部前端,第二触角有叶状鳞片。**前5对胸肢为第1颚足[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动物**的前3对分节附肢,特称为颚足。]、第2颚足(掠肢)和第3~5颚足,后3对为叉状步足,第3步足雌雄异形,雄性着生一对交接器。腹部前5对为双肢形游泳足,外肢生有丝状鳃,第6腹肢与尾节合成尾扇,具防御、平衡作用。
二、生态习性[习性(xí xìng),基本解释为长期在某种自然条件或者社会环境下所养成的特性。]
(一)栖息习性口虾蛄常*居于海底泥砾的洞中,每个个体都拥有自己**洞*。实验室条件下泥*生活[生活,是相对于生产而言的人类活动总称。]最多,石砾生活次之,很少钻沙生活,洞*常呈"U"形。口虾蛄在筑*时先用1、3~5对颚足掘起泥块,然后强大掠足(第二颚足)将泥块抱举起推出洞外,反复进行多次,直至洞*形成,泥浆则凭借游泳足的扇动排出洞外。一体长10.5厘米虾蛄洞经与两端进出口处孔径为4.5厘米,洞长约13厘米,*道最深处至泥面的距离约7厘米,洞壁光滑。
口虾蛄生活时,要求洞*内水质清新。*居时常将洞口缩小到仅能将小触角和眼伸出洞外,以观察外界的动静。若遇外来侵扰,先用小触角警告入侵者,然后迅速掉转头尾,用尾扇进行自卫。虾蛄进洞,先头部入*,当触角接触到洞底时,则身体侧翻腹面朝上,然后腹肌收缩,体弓起前翻再伸直,完成头尾换向动作。
口虾蛄游泳能力强,在海区中游动,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与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口虾咕出洞生活或掠食时,才显示其游泳习性。虾蛄常摆动腹部的鳃肢,以广泛接触水面用鳃呼吸。其身体附上异物时,常用第三颚足来清洗。
口虾蛄属广温性种类,其生长[生长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发育及生命活动直接受环境水温的影响,其生活区域水温6~30°C,最适水温20~27°C,耐温范围为5~33°C。如果水温在渐变情况下,耐温范围会增大。
口虾蛄属广盐种类,适盐范围12‰一35‰,最适范围为23‰一27‰,盐度直接下降到10‰时,背部迅速弓起,几分种后死亡。盐度的变化速度影响其适应范围,突变适应范围少,渐变的适应范围宽,因此,从高盐移向低盐养殖,必须先进行慢慢的淡化。
(二)食性与捕食行为
口虾蛄是凶猛的甲壳动物,具有较广的食谱。其食物组成包括小型甲壳类、双壳类、多毛类、小型鱼类、桡足类及藻类等,自然海区以小型虾类作为饵料[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为主,其次为双壳类与小型鱼类。其食性因不同季节,不同海区、饵料生物的密度变化,个体大小有区别。由于其掠足的长度限制,口虾蛄对饵料生物的攻击有一定的范围。在人工饲养下,口虾蛄对死饵也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且无明显的昼夜变化。口虾蛄的互相残杀现象偶尔发现。
口虾蛄常出洞捕食。它出洞后,接近某个食物,抬起身体前半部,展开掠肢使指节与底部平行,接着虾蛄跳起用指节刺并挑起食物,并迅速抱住食物,食物从掠足径第三、四颚足传到第五颚足,再返回洞中吃掉。
口虾蛄具有耐干性,在相对湿度为94%,气温20°C下,其平露时间近14小时。
(三)繁殖与生长
l.繁殖
口虾蛄雌雄异体,形态上有差异。雄虾蛄在第八胸肢的基部内侧着生一对细长的交接器,雌性在第6胸节腹面有一对产卵[产卵指卵生动物将卵从母体中排出的过程,这里是指广义的卵,包括受精卵、未受精卵以及包在卵膜内的初期胚胎。]孔,在第6节至第8节腹面有一呈"王"字形的胶质腺,其颜色随个体不断成熟趋*白色。
雌虾蛄每年繁殖周期分5个阶段(1)未发育期[发育期是指6岁以下的患儿治疗效果差,因为6岁前视觉在不断形成,可通过反复适宜视觉**和强化使双眼视逐渐完善的这一阶段。](8~9月);(2)发育期(10~11月);(3)成熟前期(12~2月);(4)成熟期(3~5月);(5)产卵期(6~7)。同样雄虾分为(1)未发育期(7月);(2)发育期(8~9月);(3)成熟前期(10~12月);(4)成熟期(1~4月);(5)**排放期(5~6月)。
在产卵季节,雌雄虾蛄交配后不久,雌虾蛄就开始产卵。卵产出后抱于**第六至八节,通常以腹部背面和腹肢外靠着洞壁仰卧产卵,每次产卵持续时间3小时左右。产卵以后,大量个体死亡。虾蛄卵呈椭园形,受精卵的孵化在21~28°C条件下需1~2月,在适温范围内,温度愈高孵化时间愈短。孵化后的浮游幼虫共分十一期。前二期靠自身的孵黄营养发育,不摄食;第三期浮游幼虫起摄食大小适宜的卤虫;后期幼虫臼趋底栖性。经十一期**后的幼虾蛄与成虾蛄行为相似,需生活在洞*中。
2.生长
虾蛄的生长是不连续的,其生长必须通过蜕壳才能完成,成体的长度生长随着蜕皮呈阶梯形生长。
虾蛄的生长具明显的季节变化,夏末到秋末生长速度最快,分析性腺及身体的生长与食物摄食的关系,虾蛄的生活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蜕皮生长阶段(8~11月)(2)越冬阶段(12月~2月);(3)性腺生长与成熟阶段(3~5月);(4)产卵与排精阶段。一般认为虾蛄的寿命大多数为2年。
三、虾蛄的暂养[ ...]育肥技术
(一)养殖塘的条件除按常规围栏养殖塘建造外,虾蛄暂养塘要求潮位以中潮区上段至**区下段为好,面积5亩左右,最大不要超过10亩,池水深度不限,可干塘养殖,也可蓄水养殖,蓄水水深最好为0.5米以上,底质以泥沙质为主且松软,便于虾蛄打洞和潜伏。已养殖过的围栏塘应予清淤、整理和消毒。为便于捕捞。应在围栏养殖塘最低处挖一收集坑,并敷设笼状网袋。
(二)苗种的来源和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
1.苗种的来源。目前虾蛄的人工繁殖和培育正在进行研究和探索。暂养用的苗种系来自天然滩涂人工手工捕捉的小规格虾蛄,一般规格为100~200尾/公斤,长度为3~5厘米。要求虾体体壮壳硬,生命力强,游泳肢及步足齐全,健康无病,无损伤且规格整齐,用于暂养的虾蛄最好为体上有1~2个黑斑,即黑斑口虾蛄。若体无黑斑和网捕白海区的虾蛄,暂养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因此不宜作暂养对象。
2.放养时间。根据虾蛄一年中有两个繁殖期的习性,即春季繁殖和秋季繁殖,因此虾蛄的暂养也有两次,即春夏季暂养和秋季暂养,一般春季放养时间为4~6月份,秋季放养时间为8~9月份。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口虾蛄的放养密度要根据苗种大小,放养季节,饲料状况,水质状况以及虾蛄的生活习性而定。过密,容易发生穿洞和互相残杀现象,过稀则影响养殖池的经济效益。一般规格4~5厘米的虾蛄,每亩放养量为3000~5000尾,即20~35公斤。由于虾蛄善于钻洞,一般不可与贝类混养,以免影响贝类的正常生长。
(三)饲养管理
1.饲料的投喂。虾蛄为杂食性动物,在天然水域中喜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小鱼、小虾以及各种低值贝类。常见的饵料有寻氏肌蛤(海瓜子[海瓜子是一种白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是一种在滨海滩涂生长的小水产品,因状如南瓜子而得名。]),鸭咀蛤(驼背蛏)和低值鱼虾蟹类。投饵量应根据虾蛄的摄食情况,饵料质量,残饵数量以及水温、潮汐、水质、天气情况和虾蛄的活动生长情况而定。若投喂小杂鱼虾一般为体重的5%~10%,并经常检查其摄食情况,若投喂海瓜子,由于其能在海区中自然生活和生长,因此可适当多投,若饵料许可,也可几天投喂一次。根据虾蛄昼伏夜出及退潮后钻洞潜伏的习性。一般一天投喂两次,早晚各一次,晚上投喂量比早上多,以及涨潮时多投,退潮时不投或少投。饵料应均匀地投喂在整个滩面上,以免虾蛄摄食时**一起互相打斗和残杀,以及退潮时虾蛄钻洞潜伏相互争抢地盘而影响生长和成活率。
2.水质管理。由于虾蛄的生活习性以及围栏养殖塘的水位随潮水进出,相对而言其水质管理不象对虾养殖那样要求严密和重要,一般大潮可随潮水的涨落蓄水和干塘,或每隔几天干塘一次,以改善底质的条件,小潮水一般以蓄水为主,以防长期干塘影响虾蛄的摄食和活动。
3.防止残杀。虾蛄性凶好斗,有同类相残现象,尤其是蜕壳和钻洞潜伏时。因此,可采取一是养殖塘应用网具和沟渠进行分隔;二是要投足投好饵料,并应均匀投喂,以保证每只虾蛄都能吃到、吃好;三是合理安排放养密度。
四、收获人工暂养的虾蛄,待长至20~40尾/公斤时,个体肌肉肥满,雌性个体长膏时,即可进行收获,捕捞方法一般在闸门或收集坑中固定网笼袋,利用退潮放水,虾蛄随水流进入网笼袋内捕捞,这样通过几潮的涨捕,基本上起捕80%~90%的虾蛄,最后可以直接从养殖滩涂手工捕捉。特别要注意的是虾蛄到11月份开始进入越冬名眠阶段,即钻入涂泥中20~40厘米,而不上涂面活动,此时收获则增加劳动强度,否则要待明年开春后可起捕,因此在暂养时应考虑何时收捕及收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