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是典型的底栖类生物,若长期生长在缺氧或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污染的环境下,其活动能力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生长。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底质中的有机质[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在水温升高后大量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溶氧,还会产生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有害物质是指人类在生产条件下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能引起疾病或使健康状况下降的物质。],造成河蟹夜间频繁上岸爬草,并吐白沫,轻则影响生长,造成河蟹生长缓慢,规格偏小,售价低,重则导致河蟹缺氧泛塘,甚至死亡。
其二,养殖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底质是改变河蟹体色的重要因素之一,河蟹体色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随着生活环境改变而改变。蟹池底质以黄壤土为好,淤泥较少,养出的河蟹与湖泊养出的相似,“背青、肚白、毛黄、螯强,色艳、膏肥、肉香、微甜”。
黑色底质养出的河蟹,甲壳灰黑,腹脐灰白并有黑斑,肉松味淡,不新鲜,肉质苦,售价低,所以定期使用底改和增加底氧,不仅能避免河蟹上岸爬草,黑鳃,纤毛长等现象,而且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清爽,底质清洁,溶氧足,促进河蟹生长发育,降低饵料系数。
蟹底黑臭的原因
1、清塘不彻底、淤泥有机质较多、没有暴晒池底等。
2、水位较浅,上下水位形成隔层池底缺氧。
3、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高,投饵量大,残饵粪便多。
4、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有机物[有机物即为有机化合物。]被吸附到底。
5、水草,青苔水生动物尸体腐烂趁底等。
改良底质主要措施
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水质的好坏是底质的表现,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病源通过池底的有机污染物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护底,养殖先培水,培水先培底。
1、彻底清塘消毒、吊底暴晒。每三年将池塘过多的淤泥和残饵清除复埂,作为田地有机肥料。另外,不吊底的池塘将水抽干让光照暴晒,使土壤松动放出有害物质,同时再用药物彻底消毒**病原体、寄生虫、野杂草等。
2、提倡微生物改良底质。如解毒底改,净水底改、增氧底改、补钙底改等。但这样要根据池塘底质情况,因塘而宜、因药而宜、灵活而定。 3、科学种草、保护水草。水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水草可以吸收有机物,使重金属含量不超标,同时能净化水体,保持池塘水质清新。
4、加强日常管理。清楚池塘四周杂草和水体漂浮物[是漂浮物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浮于水上并随水流一起运动的物体。]及残饵,经常注入新水源,使水体溶氧充足,有害物质分解快,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河蟹摄食消化吸收快,同时提高饵料利用率,降低饵料成本。
以上就是“河蟹养殖池塘底部发黑发臭怎么办?”的全部内容的介绍了,希望对大家的养殖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