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进步,娃娃鱼的养殖也成为我国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赤皮病[赤皮病又称出血性**病,赤皮瘟、擦皮瘟等。]是娃娃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以下就对其病原及病因,临床症状以及预防与治疗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娃娃鱼赤皮病的分析

娃娃鱼赤皮病的病原及病因:

浅谈娃娃鱼赤皮病的防治措施

该病病原体为荧光假单胞菌。在大鲵的捕获、运输、放养时,身体受到机械损伤, 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 病原菌乘虚而人侵体表, 引起大鲵发病。

娃娃鱼赤皮病的临床症状:

病蜕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 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脓包,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包穿破后, 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发现,腹水增多,肝脏肿大有出血点[出血点是指自发性出血不止,危及生命(包括颅内出血),出血的特点是皮肤、粘膜广泛出血,多为散在性针头大小的皮内形成瘀点或瘀斑,叫皮下出血点。], 肠组织糜烂、溃疡,各**出血性坏死。

娃娃鱼赤皮病的预防与治疗:

1、用鱼虾安或菌态康消毒1次, 同时在饵料中添加10g.kg-1 的鱼病康-Ⅰ可有效预防。

2、使用硫酸庆大霉素[庆大霉素是为数不多的热稳定性的抗生素,因而广泛应用于培养基配置。]或链霉素、氟哌酸[氟哌酸,即诺氟沙星,化学名称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呱嗪基)-3-喹啉羧酸。]可有效治疗。

3、发病较轻者, 一般添加的鱼病康-Ⅰ在饵料中,率达90%以上。

总结:以上就是对娃娃鱼赤皮病的病原及病因,临床症状以及预防与治疗的介绍,希望本文的介绍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