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五月,本是海参[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生长旺季,曾几何时,五月成了海参养殖的一道鬼门关,自从2015年以来连续三年,环渤海海参养殖区,每到五一前后都会出现海参大面积吐肠,有“泥皮”者还会伴随漂参,给海参养殖业带来重创。

俗话说,“夏病春养”,海参“吐肠”以后,无法继续摄食[简介摄食是指机体为个体生存、保障身体各**的功能和从事各种活动的能量需要所进行的取食行为。]为“渡夏”积蓄能量,轻者提前进入夏眠状态,重者直接死亡“化皮”,吐肠后的海参,体质极度虚弱,“渡夏”变成“渡劫”。

笔者就近三年来渤海湾区域春夏之交海参吐肠进行了分析,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原因,抛砖引玉,欢迎同行补充!
1.受气候影响,高温期来临提前,春夏之交,水温急剧上升,导致海参肠道急剧收缩不适,引发吐肠,多为[此词条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贡献知识的乐趣。]“细肠”。

2.春季是浒苔、管菜快速生长期,水温18℃会造成管菜大量[基本信息    【词目】大量   【 拼音】dà liàng    【英译】[A flock of;A quantity of;Many;Mass;Great deal] -daliang

]

死亡,管菜含胶质成分较多(海参极爱喜食),死亡后会急剧腐烂成鼻涕状物质,产生大量烷类物质和硫化物,海参摄食后会造成肠炎,引发吐肠,多为“黄肠

[黄肠即胃。]

又到了海参吐肠的高发季节,警惕八大诱因,预防为上,莫让海参“渡夏”变为“渡劫”!

”。

3.陈年烂草(多为死亡的藻类、棉花苔、钢丝草),和底泥交织在一起形成“泥皮”,春夏之交早晚温差大,夜间底部温度高于表层,厌氧发酵

[厌氧发酵是指废弃物在厌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稳定化,同时伴有甲烷和CO2产生的变化,液化阶段主要是发酵细菌起作用,包括纤维素分解菌和蛋白质水解菌。]

,产生大量有害气泡,海参吞食后会造成吐肠,多为“水泡肠”或“料肠”。

4.春季许多海参圈大量投料,不注意蛋白的配比,使用高蛋白料和高糖分发酵料,气温急剧上升后,海参摄食下降,改底不及时或者改底效果没达到,会导致大量残饵、粪便堆积,池底局部地区长“白毛”,导致海参吐肠,多为“黄肠”。

5.进水不当,水体出现大量甲藻或者红水母,释放毒素,导致海参大量吐肠,多为“黄肠”。

6.多年老圈容易诱发“吐肠”,原因有二:一方面,老圈腐烂物多,“沟虾”大量繁殖,海参体表**大量“沟虾”;另一方面,池底泥多,海参大量摄食后,导致体内肠道、呼吸树滋生大量“后口虫”,吐肠多为“料肠”或“黄肠”。

7.水位过浅,底温升温较快,大风天气搅水应激引发吐肠,多为“料肠”和“吐参花”。

8.池底腐烂物、残饵、粪便较多(尤其投饵较多)池塘,病原弧菌滋生,导致的细菌病理性吐肠,多为“黄肠”并伴随“化皮”。

笔者小结,池底老化、烂草、盲目投喂、天气是导致海参大量吐肠的根源,春季海参吐肠对体能消耗极大,直接危害池塘能否安全渡夏,“夏病春养”,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我们无法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肠道(强效芽孢)+健康的体质(低聚糖

[低聚糖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糖源,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药、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863)+清爽的底质(臭氧水安)=安全渡夏。

出现吐肠以后,大家要积极诊断,分析原因后,再对症下药,用好药!关键时刻切莫乱用药,以免耽误治疗。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