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养殖过程中,为了预防疾病,也为了给发病对虾治病,投喂药物是必须的技术手段。关键是如何确诊病症,如何选择药物,做到对症下药。通常容易使用禁药的虾病有以下三种:
1、桃拉**
[**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病,俗称软壳红体病。若养殖池塘
[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发现有软壳红体虾浮游时。事实证明,此病很难根治,发病池塘总是个体大的先死亡,水温
[“**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在24~28℃,使用药物很难控制,直至大部分对虾死亡。当水温升至28℃以上时,病虾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死亡。但这并非药物控制的效果,而是在此温度时,桃拉**的活力降低,对机体的破坏力减弱,患病对虾因此恢复摄食。但当下一次冷空气袭来,水温下降至28℃以下时,该**活力又会增强,已感染桃拉**的对虾又重复发病,出现死虾。只有水温稳定在28℃以上时,对虾才不会暴发桃拉**病。这也是中造虾好养的原因。
因此,桃拉**病暴发时,用药效果是不明显的,用药只会产生药残,而预防才有效!方法是:水温在24~28℃期间,在对虾正常状态下,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保持水质肥、活、嫩、爽,投喂板蓝根等中草药和多糖、生物酶、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等饲料添加剂,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若虾苗已发病,且水温在短时间内无法升至28℃以上,治疗也是徒劳的。
2、肌肉白浊病,也叫池底“偷死”症。通常发生在高温季节,水温32℃以上,密度大、水质差的池塘。发病池塘早晚看到少量肌肉白浊病虾靠边,在增氧机底部附近或池塘中心区域捞到“偷死”的虾。据调查,内服禁药和残留限量药如磺胺类、硝基呋喃类可促进对虾机体血液循环,使死虾明显减少。一旦停止用药,死虾又增加。长期用药,养殖成本又增大,得不偿失。收获时对虾产品自然是药残超标。
事实上,该病病因是高温期间水体溶氧低,过度繁殖的藻类又耗氧过大,pH值高,**酸盐
[**酸盐,一类无机化合物的总称。]毒性增大,对虾长期处于慢性中毒和低氧状态下,自然淘汰部分体质差或要脱壳的个体。唯有改良养殖环境才能解决问题,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控制该虾病,纯属乱用药。正确的控制方法是:①降低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或紧急分池。②增加增氧强度。③加大换水量,尽快改良水质、底质、降低**酸盐浓度,调控pH值为正常值。④用EM原露、维生素C拌料投喂,减少日投饵量。
3、硬壳红体病、甲壳溃疡病、黄鳃等细菌性疾病。通常使用抗生素内服治疗。但不必使用氯霉素、呋喃西林、阿莫西林、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违禁或残留限量抗生素。事实上,内服兽药氟苯尼考即可。关键技术是使用消毒剂
[消毒剂用于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要求,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消毒水体。如二**氯、溴氯海因,次氯酸钠或聚维酮碘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使用碘消毒剂(复合氨基酸碘)两次消毒水体,甲壳溃疡就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