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梭子蟹池塘养殖成活率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一、影响梭子蟹[梭子蟹,有些地方俗称“白蟹”。]池塘[池塘是指比湖泊小的水体。]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成活率的因素

1、池塘清理不彻底:长期未彻底清淤,底质[底质是矿物、**、土壤的自然侵蚀产物,生物活动及降解有机质等过程的产物,污水排出物和河(湖)床底母质等随水迁移而沉积在水体底部的堆积物质的统称。]恶化。

2、相互残杀:梭子蟹生性好斗,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强凌弱是一个成语,指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同类相残[同类相残是指同一类型的动物或者植物为了生存繁殖需要或者某种目的互相厮杀竞争的现象,这是一种特殊的捕食类型,捕食者与猎物通常是同一物种。],往往导致大量掉苗,或造成附肢残缺,影响正常生长、摄食。

3、病害增加:随着梭子蟹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病害也不断增多,一是纤毛虫[纤毛虫属纤毛门(Ciliophora),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以纤毛作为运动细胞器。]病,水质[水质(water quality )水体质量的简称。]败坏,大量纤毛虫附着在甲壳和附肢表面,蟹长时间不能蜕壳[蜕壳,读音为tuì ké,是汉语词语,解释为蜕皮、遗骸。]。二是蜕壳不遂病,蟹不能按自然节律蜕壳,蜕壳时间延长,三是*化病,养殖中后期多发,病蟹肝胰腺、性腺和肌肉组织呈牛奶状,组织中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在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为严重。疾病传播[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的系统之间,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所进行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的途径:一是蟹与蟹之间传播。二是虾蟹之间传播,在虾蟹混养池塘中,对虾发病死亡,蟹摄食死虾后也继而发病。三是通过饲料中混杂的小虾、小蟹等甲壳类传播。四是经池塘中*居的虾蟹类传播。

二、应对措施

1、改善池塘底质:每年养殖结束后排干池水,将池底淤泥彻底搬出池外。经烈日充分曝晒,待表层[表面,外表,表面的那一层。]淤泥全部由黑色**为**后,再翻耕1次,将底层翻到表层继续曝晒。

2、实行生态养殖:结合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养殖种类和密度。虾蟹残饵、粪便肥水,水的肥力催生单细胞[生物可以根据构成的细胞数目分为单细胞生物(Protozoa)和多细胞生物(Metazoa)。]藻类.贝类滤食过多的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调节水质,达到了互利共生的目的。

3、保持良好的水质:培养良好的水色,保持透明度0.3~0.4米。前期以添水为主,中、后期根据水质变化情况适当换水。高温季节提高池塘水位,夏季暴雨后应防止池水盐度下降幅度过大,可以将排水闸[排泄洪涝渍水的水闸,又称排涝闸。]门闸板改造成上下两扇,必要时提起上面的闸门板即可方便排掉表层淡水。每半个月全池泼洒生石灰15ppm预防疾病。不定期投放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改善水质和底质。有条件的池塘要配置增氧设备。

4、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一是彻底清除池塘中*居的杂虾、杂蟹。二是可以在池中适当放养捕食性鱼类,以及时清除病虾、病蟹。三是严格进行饲料消毒,贝类投喂前先以含漂**1ppm的海水浸泡,鲜杂鱼要经过蒸煮消毒,杜绝投喂生鲜小虾、小蟹。四是发现病死蟹及时拣出焚烧或深埋处理。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