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早造虾难养,除了外在的原因:苗种、气候、污染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我们也没把握好,特别是放苗前的准备工作,做的还不到位、不完善,从而影响早造虾的成活率、成功率,那么我们在虾苗进塘前应关注那些关键点?采取怎样的措施做的更好呢?

  一、底部处理

  1、清塘改底

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如何做好虾苗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经过一造的养殖,底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增加了好氧层厚度,使底质酸化,**还原电位降低,通透性

[对物质通过的强弱进行描述的一种形状。]

减弱,影响底和水体

[水体 ,水的集合体。]

的离子交换与能量物质转化,使底部营养物质不能释放。

  在收完晚造虾时,应暴晒、翻耙、充分**,根据底质的酸碱度和土壤性质结构来碱化,矿化底部,提高通透性。

  生石灰(100-200斤,偏酸底),海联科206(1-2包,中性底与偏碱性底),海联科205(1-2包碱性底,中和碱毒素),然后翻耙一次,均匀混于泥土中,进水后慢慢释放,减少底质对水质的影响。

  2、池底消毒

  如果进行过冬养殖,时间比较赶,干塘后尽量抽干底部带水淤泥,用氯奇(强氯精3-5PPM)消毒池底,暴晒几天后进水没塘底(全池的1/4-1/3面积),进行生物**分解池底3-5天(益水光合素1瓶2亩+强力倍生源1包2亩),之后可直接进水到养殖水位。如果是全膜高位池,冲涮干净,用聚维酮碘(1-2PPM)或氯奇(3-5PPM)进行塘底消毒,暴晒1-2天后可进水。

  3、进水消毒

  当池塘清理完毕,引用养殖用水时,尽量在白天大潮位进水,过滤网双层80目以上避免进入敌害生物、鱼卵、大型藻类孢子等,进水时间不宜过长,水位到马上进行水体消毒或生物制剂处理,因为早春易长底栖藻类、丝状青苔等,水体消毒选择安全、杀菌力强、**性小、高效无残留的药物,在杀灭病菌的同时,减少对水体的伤害(藻类和营养物质),能在消毒后短时间内进行微生态重建和藻类激活,维护池塘内生态平衡。

  4、水体消毒

  这里特别介绍下强**消毒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靓水(颗粒粉剂)、靓底(泡腾片

[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崩解剂的一种片剂。]

),和新型复合二**氯泡腾片、水卫士。

能在5-10min内,产生大量气体从上到下快速杀灭病菌,**有机质和有毒物质(藻毒素和菌毒素,及亚价金属盐等),环保高效,对水体无伤害,能在消毒后八小时重建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有益菌

[有益菌一般是指在人体肠胃生长的、对人体健康起到正面作用的细菌或真菌。]

藻相平衡

[相平衡(phase equilibrium)在一定的条件下,当一个多相系统中各相的性质和数量均不随时间变化时,称此系统处于相平衡。]

,特别是高密度养殖,需要的是快速杀灭和重建,减少应激时间。

  5、水体的还原与平衡

  在水体消毒后,尽快还原水体,降解和络合有机物和有毒物,解除水体张力,需添加有机酸类,三磷酸腺苷类,EDTA,海联科201等,利于本土藻类和菌类快速繁殖。

  在解毒2-4小时后,进行有益菌扩培,向水体加入EM菌(105),光合菌(益水光合素),复合芽孢菌(强力倍生源),进行分解,占位抑菌,建立自身协同优势种群,然后在营养盐

[自从人们了解到海洋营养元素的存在之后,一直都在关注它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海洋环境科学得到快速发展,以海洋营养盐元素为对象的研究课题,成为海洋有机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

的不断加入下,维护藻类种群和数量,达到菌藻相稳定。

  6、水体平衡的建立

  通过这几年的表观,早期水体不稳,虾极易在十几天后发病。特别是早春,天气变化无常,肥水,PH高,易倒;瘦水易长青苔,泥皮等。

怎样能达到水体藻菌相,及水中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一类经常在水中浮游,本身不能制造有机物的异养型无脊椎动物和脊索动物幼体的总称,在水中营浮游***的动物类群。]

平衡、水质安全呢?必须向水体中无间断添加合理配比,易吸收利用的营养盐及大量益生菌,不断分解利用循环,让水体的藻菌数量,丰度饱和,水体就趋于平衡,抗逆性

[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强,减少应激感染。

  7、虾多宝发挥大作用

  通过这几年使用发酵料来看,特别是虾多宝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养殖问题

  虾多宝通过把饲料营养熟化经大量复合活菌发酵释放后,产生许多藻类,有益菌类,浮游动物,虾可直接吸收利用,摄食的营养盐和有机小肽等,快速建立藻菌相平衡。

  通过与饲料搭配的不断投喂,保持数量和常态发展,特别是早期放苗前的打底2-3次,快速建立菌藻平衡和培育天然饵料,稳定水质指标,提高抗逆性,减少天气影响,是苗前工作不可缺少的必要措施。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