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
据报道,从病蟹中分离的溶藻性弧菌[弧菌(Vibrio)是菌体短小,弯曲成弧形,尾部带一鞭毛的革兰氏*性菌。]、鳗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这些细菌在受到损伤的蟹的甲壳[甲壳(qiào),虾、蟹等动物的外壳,由石灰质及色素等构成,质地坚硬。]上,两个星期出现溃烂,而在未损伤的蟹体上感染却没有效果。
2.流行
细菌性甲壳病在晚秋、冬季比夏季盛行,死亡率可达10%~85%,成蟹较幼蟹发病率[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高,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时期越长,发病率越高。
3.症状
症状常见于蟹的腹面[腹面,汉语词汇,拼音fù miàn,意指动物身上**、腹部的那一面。]。早期阶段腹面出现点状褐色斑点和褐红色凹陷区域。晚期这些斑点形成深层不规则区域,出现侧棘和附肢的坏死[坏死(necrosis)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导致侧棘末端与基部蜕离,坏死部位常发生在腹面甲壳表面。从病理切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观察溃斑坏死只是在表层,内部深层坏死未见到。表面角质层[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Latin for 'horny layer')是表皮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 10 至20 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外几丁质[壳多糖(chitin)又称几丁质。]层和钙化内角质层都逐渐受腐蚀而消失,但受感染的甲壳内层得到保护。
4.防治方法
加强养殖管理,避免机械性损伤,发现病蟹及时清除,以防疾病蔓延。投喂高质量饵料,缩短养殖周期,控制养殖水环境。以20毫升/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体福尔马林[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是蛋白质凝固剂。]全池泼洒,1天后换水,连续数次。同时连续投喂抗菌素[抗菌素是一种具有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药饵3~5天。对病蟹可用10毫升/立方米水体喹啉酸浸洗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