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主要为卵菌纲链壶菌
[这是在后端生有一根尾形鞭毛及产生游走子和配子的一种菌类。]目链壶菌科的链壶菌属和离壶菌科离壶菌属。前者的菌丝
[单条管状细丝,为大多数真菌的结构单位,一些原核生物也有菌丝,如放线菌。]长而分枝,不分隔,有许多弯曲。菌丝吸收虾体营养,很快长满虾体,待吸收殆尽时,宿主体表的菌丝形成游动
[游动,拼音为yóu dòng,汉语词语,是指**、浮动。]的孢子囊原基,生出排放
[排放( discharge),指排泄放出;按顺序安放。]管寄生宿主体外。排放管顶端形成顶囊,内形成游动孢子,排放到水中。游动孢子具有两条鞭毛,在水中游动片刻后,即附着在对虾卵或幼体上,失去鞭毛,生出被膜,成为休眠
[休眠同“复苏”相对。]孢子。休眠孢子经过短时间休眠后,再萌发成新的菌丝。离壶菌的排放管顶端开孔处直接放于水中,不形成顶囊。
症状:主要寄生在卵、幼体和早期仔虾上。受感染者游动不活泼,之后下沉于水底,不动,停止发育,24小时后突然大批死亡。死亡者身上长满菌丝(毛状),并感染弧菌等细菌。
流行:感染各种对虾,在育苗期尤甚。
诊断:用病体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要鉴定真菌的属名和种名,必须观察孢子的形成方法和排放管的形态。方法是将患病者在PYG液体培养基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胰蛋白胨5g、葡萄糖1g、酵母粉
[酵母粉是酵母没有经过分解,但酵母浸粉的营养物质得到过分解,微生物吸收利用的速度和效率更高,发酵残留少;目前的生物发酵研究基本上采取酵母浸粉、酵母浸膏为多,酵母粉主要在传统的抗生素等发酵行业应用较广泛。]2.5g、蒸馏水1000ml、pH7,使用时每毫升培养基加500IU青霉素,500μg链霉素)中在25℃下培养。将培养的菌丝移入过滤和煮沸后**的海水中,观察游动孢子和排放管的形态。也可直接将病虾放入无菌海水中培养一天再观察。
防治:(1)育苗池和工具在使用前要彻底消毒,尤其是发生过真菌病的池塘。(2)用0.5g/m3的漂**精浸洗虾卵1min~2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