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素有“水中人参”的美誉,其营养价值很高,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美食。但由于近些年野生泥鳅数量的减少,人工养殖[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泥鳅发展的越来越快,而且泥鳅养殖优势也较为明显,很受养殖户的欢迎。那么泥鳅要怎样养殖才好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1、池塘条件

  培育池尽量是土池,池深在50cm左右,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池底泥土要夯实,池四周离岸边1㎝左右的位置可栽种一些禾本科植物(如黑麦草[黑麦草(学名:Lolium perenne L.)多年生植物,秆高30-90厘米,基部节上生根质软。]、芦苇等),作遮荫用。

  2、苗种放养[把某些已经圈养的野生动物重新放到野外环境中去,使它们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

  鳅种放养前7~10天,用生石灰[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0.2千克/平方米[平方米(㎡,英文:square meter),是面积的公制单位。]彻底清塘消毒。放苗时则需要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苗种进行放养。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7厘米的鳅种的放养密度[放养密度是养殖业中关于放养畜牧的一种密度。]为80~100尾/平方米,同时可在鳅池中搭配放养5~8尾/平方米的鲫鱼

  3、饲料投喂

泥鳅怎样养殖才好?泥鳅科学养殖方法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

  4、日常管理

  每天都要查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并做好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工作。此外,加强巡塘管理,勤作日记,发现池塘设备有破损情况及时补休,以防出逃。当然,做好病害防治也是关键,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

  5、水质调控

  随着鳅种的生长,应逐渐加深水位,天气炎热的时候还可再加深一点。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所以食盐水主要是由氯化钠溶液组成的。]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以改善池塘水质环境。另外,夏季高温池水易缺氧,要及时打开增氧设备增加溶氧量。

  6、适时捕捞

  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总的来说,泥鳅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是非常适合农民朋友养殖的水产项目。而且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需求量也很高,只要找对销路,就能获得不错的养殖利润。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