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
[对虾(Penacus orientalis),学名东方对虾,又称中国对虾、斑节虾。]养殖
[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业头号**“偷死综合症
[《综合症》是韩国JTBC于2012年2月13日起播出的月火连续剧,由李成洙导演,金学智编剧,韩惠珍、宋昌义、朴建炯、曹在显、金成铃、金有锡主演。]”,一直是广大养殖户困扰的问题,又称“死底症”,虾农也常称之为“偷死病”。对虾的偷死发病异于其它水产养殖品种,发病时无明显征兆,由病原、环境胁迫
[威胁强迫。]、虾苗
[虾苗,亩放虾苗5~10万尾。]早期营养等多种因素综合引起。
底脏底臭造成的黄鰓、黄足、软壳,该类虾容易出现蜕壳不遂偷死
该病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中后期,一般在养殖60天以后,而且发生在高温季节,通常气温30℃以上,水温达28℃以上,南方海南、广东和广西三省区暴发的高峰期一般在5到12月份,最严重在6到11月份,尤其在对虾蜕壳期间,而低温期和养殖前期一般危害不大。集约化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发病率较半精养养殖模式高。发病对虾规格一般在80尾/kg-120尾/kg,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少量死虾1kg/池-2kg/池(有时在排水口或池塘的**排污口发现),发病后期一次损失可达500kg/池-1000kg/池,在**期对虾大量蜕壳时往往死亡情况会加剧,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累积死亡率高者可达90%,个别池塘甚至绝收。
因绝大多数“偷死”并不造成全池失败,表面看来危害不严重,但其造成饵料
[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系数偏高,养殖成本大幅度增加,在目前对虾养殖业的薄利期,严重影响对虾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
“偷死综合症”形成的主要原因
1病原生物
⑴白斑综合症**
[**是颗粒很小、以纳米为测量单位、结构简单、寄生性严格,以复制进行繁殖的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白斑综合症**(WSSV)是对对虾危害最大的**病,而且存在潜伏感染的特性,很多感染少量**的个体不出现典型的白斑,只出现红体、黄鳃等症状,这给仅靠表面症状确诊WSSV带来很多误区。另一方面在大规模养殖生产上,虾苗往往来源多尾亲虾,而且多是不同代幼体的后代,导致养殖对虾群体对WSSV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造成对WSSV敏感部分对虾感染WSSV后出现死亡的现象。一旦出现偷死现象需要及时捞出死虾,以免造成大规模水平感染,造成全池失收的严重局面。
⑵传染性肌肉坏死症**
传染性肌肉坏死症**,最早在2003年于巴西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上发现,主要症状为:近尾部的肌肉呈现不透明,尾扇逐步性的坏死,尾部痉挛,造血组织肥大。
对虾空肠空胃(右三)、肝萎缩(右一)
⑶致病性弧菌
主要由致病性弧菌引起,南美白对虾受到外伤或饵料过剩造成生态环境恶变时,**在水体、底泥和生物中的弧菌能使体弱的对虾患病,病虾的内脏、肌肉及鳃体常出现肿胀、溃疡、萎缩,鳃丝变黄、变黑,虾体的透明度降低,体色加深,断须。同时对虾摄食量减少,消化道不饱满甚至空胃,运动能力差,行为异常,在池边浅水处不规则游动。病情严重时,对虾常在十几小时或几天内死亡,死亡率可达95%以上。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往往是**和弧菌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
2、环境胁迫
环境胁迫是指环境对生物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分为急性环境胁迫和慢性环境胁迫。捕捞、干扰、水质的突变可以引起急性环境胁迫,而水质逐渐恶化和高密度放养等会造成慢性胁迫。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程度的加深,海域环境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养殖对虾受到的环境胁迫日益严重,这些胁迫可使对虾产生应激反应,虽然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持续处于应激状态,机体的免疫防御体系的功能会受到抑制,就会影响到其抗病力。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厌氧细菌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COD也逐步升高,水体富营养化愈来愈严重,水体悬浮物质含量愈来愈多,对对虾的危害也愈来愈大。
近期虾塘常见的蓝藻水,偏绿,但水发粘,对虾容易发生蜕壳不遂偷死
3、苗种因素
虾苗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有些虾苗场生产操作不规范、设施简陋;亲虾质量不符合标准,虾苗早期营养**,虾苗场所在海区水质**等因素,导致虾苗体质下降。
⑴亲虾的营养
南美白对虾亲虾的质量和培育技术,标准中有明确规定,亲虾催熟培育时的饵料投喂应“投喂新鲜的沙蚕、星虫、牡蛎、鱿鱼、乌贼、蛤肉等,其中沙蚕占投饵总量的30%以上”。在当今虾苗市场竞争激烈的激烈形势下,很多育苗场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亲虾催熟培育过程中饲料未做到上述要求,性腺发育得不到充足的营养,影响了虾苗的质量,导致虾苗体质差,易发病。
⑵育苗的饲料
由于育苗场的增加,加剧虾苗场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虾苗价格严重偏低。为了降低育苗成本,追求盈利,在糠虾幼体期与仔虾期本应以动物性鲜活饵料(如卤虫)为主,但有些育苗场出于成本考虑,改用人工配合饵料(虾片、微囊饲料)来代替,由此育出的虾苗先天营养不足、养成存活率低。
4、综合性因素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变化的关键,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的强弱与其自身的遗传性质和免疫力有关系,而生理状态、营养条件尤其是早期营养条件、生活环境等也能影响对虾对病原的敏感性。一般很少是单一病因的作用,而是几种病因的混合作用,并且这些病因往往会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对虾防病时需要综合考虑,综合防治。
眼睛并拢活力不好,有部分花肝,花身,肝上有白点
“偷死综合症”的主要调控措施
“偷死综合症”控制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从虾苗选择、池塘清理、水质调控、饲料控制及日常管理等方面把好关,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全面彻底清塘且进行适当的休整
白斑综合症**的宿主种类多,已确定有近40种,每一个种类都是WSSV水平传播的传染源。初始阶段,主要是受白斑综合症**保存宿主的影响,已知的保存宿主为养殖的对虾,野生的东方白虾、长臂虾、日本樱虾等和大量的蟹类。因而,在清塘时一定要将上述几种生物消除掉。
2.选用优质SPF或SPR虾苗并进行营养强化
有条件者应取部分虾苗送专业部门进行流行病**的快速PCR检验,也可购买诊断盒自行检测,选呈*性即不带**的虾苗。另外,还应注意虾苗在出池前是否被过筛或被混入其他的虾苗。采购虾苗最好在育苗场订购,采用动物性饵料进行营养强化。
3.采用半封闭养殖模式并对所有养殖用水进行严格的综合处理后方可使用
增设养殖面积的10%-20%的蓄水沉淀池,养殖过程采用少量多次添加的办法,可以添加淡水或经过中间蓄水沉淀池处理过的海水。
所有养殖进水包括第一次进水和以后的添换水均需采用处理水,一般以化学沉淀法结合生物方法的综合处理措施处理养殖用水,先用爽水(3-4亩/瓶)进行调水消毒,杀灭去除有害病原微生物,净化水质,24小时后用神爽光合素(3-4亩/桶)或神爽爽水宝(3-4亩/瓶)或神爽利水宝(3-4亩/袋)进行有机碎屑降解和菌相平衡。
4.采用立体增氧模式,增加底部溶解氧
有条件的虾池要增设底部增氧,构建立体增氧体系,疾病暴发的关键时期,如大潮期间、对虾集中蜕壳期前,提前换消毒的海水,增加增氧机开启次数,同时使用氧乐多(2-3亩/袋),全塘泼洒,增加底部溶解氧,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
5.采用生态养殖技术
采用混养模式,可以采有虾鱼、虾蟹、虾贝、虾藻等多种混养或立体养殖模式,减少病害的发生。不能采用混养模式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池可定期使用神爽光合素(3-4亩/桶)和神爽爽水宝(3-4亩/桶)或神爽利水宝(3-4亩/袋)调水,7至10天一次,养殖中后期水质恶化,尤其是氨氮和硫化氢过高时可以加大使用量和使用的频率,可5至7天一次。
6.采用**排(吸)污措施
养殖后期中,每天进行多次**排(吸)污,每次3-5分钟,至排出污水变清为止。同时,可定期使用速效解毒灵(3-4亩/袋)去除水中悬浮物,减少细菌,速效解毒灵并无杀灭细菌的有效成分,使用后水中细菌含量减少是一种物理性沉降作用,细菌仍可在沉淀物中存活。由于吸附不完全,水中仍存留一定数量的细菌,经混凝沉淀后的水需加爽底(3-4亩/瓶)改底消毒才能使用。
7.选用优质配合饵料并合理控制饵料量
选用优质的饵料,严格控制投饵量,少量多次。放苗开始至10天以内,最好采用虾片、卤虫或天然鱼粉等进行营养强化,养殖10天-60天以内,投饵以3-4次/天为宜,60天以后以5-6次/天为宜,尤其中后期要严格控制饵量。同时定期使用神爽益香露(40-50kg/瓶)和鱼宝康(20-30kg/袋)拌料,提高对虾免疫力。8.养殖过程经常进行品种轮换
海水养殖区可在合适的季节采用斑节对虾,日本对虾进行品种轮换,淡水养殖区可采用斑节对虾、罗氏沼虾、罗非鱼、鲢、鳙鱼等进行品种轮换养殖。减少病害的发生。
总之,南美白对虾“偷死综合症”的防治和其他种类的虾病一样,上述单一措施所起的作用总是有限的,需要采用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养殖各环节需要环环紧扣,每个环节都要加以重视,严格要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编辑:黄章富
供稿:神爽动保技术服务中心
审核:王宁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