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609]海南文昌市东郊镇东海村一银鼓鱼[属金钱鱼科。]养殖池塘(图1),面积4.5亩,平均水深1.3米,配备1台1.5kW、3台0.75kW水车式增氧机,混养银鼓鱼和南美白对虾[白对虾,对虾科海洋生物,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投喂海水鱼[海水鱼主要是指产自热带地区的海鱼,它们色彩特别艳丽,形状奇特,是观赏鱼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养料。
2021年6月中旬投放南美白对虾苗3万尾,规格0.8-1cm/尾。7月初投放银鼓鱼苗2.8万尾,规格约1-1.5cm/尾,8月中旬平均规格13cm/尾,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一餐40斤海水鱼混养料。
8月10-14日,小雨,水温[“**水的温度”的一种简称。]28-30℃。银鼓鱼开始发病[病因作用于机体使疾病发生以后,疾病便作为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断向前演变、推移,经过一定的时间或阶段后,最终趋于结束,这便是发病学(Pathogenesis)所要研究的问题。],每天死亡5-10尾,发病鱼漂浮池塘边水面,个别有“打转[打转,藏族**习俗。]”现象,死鱼[本片是关于身份错误和得不到回报的爱情的故事,讲述了一伙来自英国伦敦的抢劫犯在抢劫中遇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趣事。]体表无明显异常。
8月15日,早上,池塘下风口[风口,指通风的口子;山岭顶部的凹口。]有死鱼30多尾,规格都比较均匀,少量鱼在水面“打转”。鱼吃料都很正常,无明显减料。下午5点发现下风口死鱼60多尾,5-8尾濒死鱼有漂水“打转”的情况(图2)。取2尾水面“打转”的病鱼和上风口塘水回药店进一步检查,快速水质测试盒检测水体pH值8.1,氨氮1.2mg/L,**酸盐0.2mg/L。病鱼体表无明显异常(图3),镜检鳃、体表粘液、鳍条未见寄生虫,解剖见肝脏充血、脾脏肿大发黑,肠道有积液(图4),脑部[此条目暂无内容,欢迎您参与编辑,享受分享知识的乐趣。]充血(图5)。接种2尾病鱼的脑、肝、肾、肠道于BHI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取发病鱼的肝、脾、肾、肠、脑、鳃等组织,分别用95%酒精和4%的甲醛固定做**检测和组织病理切片[取一定大小的病变组织,用病理组织学方法制成病理切片〔通常将病变组织包埋在石蜡块里,用切片机切成薄片,再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用显微镜进一步检查病变。]观察。
结果:室温静置培养24小时后,2尾病鱼的肝、肾、脑部均分离出大量*白色、针尖状、形态一致的菌落(图6),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落链状排列(图7),经16SrDNA分子鉴定为无*链球菌[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氟多力”和“菌毒好迪”敏感。**PCR检测真鲷虹彩**和神经坏死**均呈*性。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鳃小片上皮肿胀,局部鳃丝淤血[静脉性充血 (venous hyperemia)又称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可见一孢子虫包囊,肠上皮多处可见坏死,肠腔内可见坏死脱落的肠上皮,肝局部淤血,蓝染团怀疑是细菌,脾脏淤血严重,大量含铁血黄素、红细胞破裂,脑轻微淤血(图8)
8月16日,小雨,水温31-32℃,停料1天。
8月17日,多云,水温31-33℃,当天减料1餐,下午5点开始拌料内服“氟多力”1包+“菌毒好迪”2包,一组拌料40斤,连续6天,1天1次。
8月18日,多云,水温32-34℃,下风口死鱼30多尾,鱼群内有5-10尾银鼓鱼游姿不正常(有翻肚现象),继续拌料内服。
8月19-20日,多云,水温32-34℃,下午下风口死鱼5尾,继续拌料内服。
8月21-24日,*天,水温32-34℃,一天2餐,一餐30斤料,病情稳定,未发现死鱼。
分析:本案例发病鱼具有链球菌病在水面打转和脑部出血、充血症状,发病鱼的脑部和脏器分离出链球菌;发病后先停料,连续使用抗菌药物后死亡量得到控制,说明银鼓鱼发病和死亡与感染链球菌有关。(利洋水产药店东郊店律锁提供20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