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物和池中小型动物的尸体等,不断地沉积于池底,产生了氨氮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硫化氢
[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等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给对虾生长造成严重危害。
1、氨氮的毒性
[毒性(toxicity):又称生物有害性,一般是指外源化学物质与生命机体接触或进入生物**体内后,能引起直接或间接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及其控制方法
氨氮是以离子态铵(NH4+-N)和非离子态铵(NH3-N)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中。前者毒性弱,后者毒性强。非离子态铵所占的比例随着水温和pH的升高而急剧增加。氨的这一特性在高水温期间和高pH的养虾池
[虾池是江苏省东台地区的传统小吃。]中对对虾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控制氨氮毒性主要有以下方法:
(1)合理放苗,适当投喂饲料
[饲料,是所有人饲养的动物的食物的总称,比较狭义地一般饲料主要指的是农业或牧业饲养的动物的食物。]。养虾池中的氨大部分由生活在虾池中的生物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及残余饲料所形成。对虾及其他生物密度越大,其产生的代谢废物或残余饲料越多,则池中氨的产生和积累也就越多。因此,要降低养虾池中氨的浓度,必须要做到合理放苗,适当投放
[投放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 tóu fàng,是指用甩、撒的办法放置。]饲料。
(2)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繁殖要适宜。在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养虾池,由于二**氮被大量吸收,池水的pH常达到9以上,这就加剧了氨氮的毒性。因此,当浮游植物繁殖过多而透明度较低时,应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3)保持适量的溶解氧
[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与空气中氧的分压、水的温度都有密切关系。]。当溶解氧降低时,硝酸氮会被还原为氨氮,从而增加氨氮的浓度,同时溶解氧的降低也增加了非离子氨的毒性。因此,保持池水中充足的溶氧量,是减少氨的毒性的措施之一。
(4)加大换水量。按照养殖前、中、后期的基本要求进行换水,尤其是放养密度较大的养虾池,中、后期每天应换水1/3~1/2。对发现氨氮浓度已超过有害浓度的养虾池,则应加大换水量。
2、硫化氢的毒性及控制方法
养虾池中的硫化氢(H2S)是由于池底积累了生物尸体、残余饲料和其他有机碎屑等有机物质化学还原形成的。当硫化氢积累到一定数量时,底泥变成黑色,严重时还会散发出一种腐臭的气味。由于对虾主要生活在池底层。因此底泥或池水中积累的硫化氢对对虾有严重的影响。
控制硫化氢毒性的主要方法有:
(1)合理放苗。合理投喂饲料,加大换水量,可以减少对虾池底部的污染,从而减少硫化氢的生成和积累。
(2)施用生石灰
[生石灰,主要成分为**钙,通常制法为将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的天然**,在高温下煅烧,即可分解生成二**碳以及**钙(化学式:CaO,即生石灰,又称云石)。]或含铁的矿渣,减少硫化氢的生成。生石灰可按20~30g/m3全池投放。由于要用大量的矿渣投放全池较为困难,可按1kg/m3的用量,将矿渣投放到硫化氢积累较多的池沟,而滩面则使用投放生石灰等方法。
(3)当硫化氢对养虾池造成危害的紧急情况下,可以用相当于硫化物含量的硫酸铜配制成0.5%溶液全池投放。
(4)人工投放光合细菌。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光合细菌大量繁殖,它们利用硫化氢为自身的养料,从而起到消除有机污染及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由于光合细菌菌体本身含蛋白质高达60%以上,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是良好的基础饵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