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鱼类越冬[词目:越冬 拼音:yuèdōng 英文: 释义:犹过冬。]成活率[成活率在医学上指病人医治成活的概率,故称“成活率”。],首先应该了解鱼类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学特点和鱼类在越冬期的生理特性。其次是分析鱼类越冬死亡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鱼类安全越冬,那么在这里就让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有关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鱼类越冬管理。

提高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

  1、越冬鱼池的选择和修整:越冬池面积依越冬规模而定,水深以不冻水层1.5米以上为好。池底要平坦,淤泥越少越好。水源用河水、水库水和泉水皆可。泉水水温过高时应适当**,如果含氧量太低,应增加流程。有工业污水或大量生活污水流入的不能作为越冬池。

  条件较差的越冬池应修整。水浅、塘泥多的水体[水体 ,水的集合体。],好挖出淤泥,加高加固堤坝,提高水位。堤坝漏水的要及时修补。用生石灰清塘,每亩用量:水深10厘米50公斤-70公斤,水深1米125公斤-150公斤。杀灭病原体、野杂鱼,改善底质。

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鱼类越冬管理

  2、培养体质健壮的大规格鱼种:健壮、肥满、耐寒能力强、对缺氧的适应力也强的鱼种,越冬成活率高。越冬鱼种规格应在10厘米以上。

  3、吃食性养殖鱼类在越冬前一个月,饲料中应增加玉米等能量饲料和增加维生素添加剂,降低磷含量,增强鱼的体质。

  4、调节水质,改良底质:越冬前使用水质改良剂[改良剂是指能够改良产品品质及性能的物质,食品改良剂是由食品级的原料在食品配料中通过添加少量即可改善面团的性能及食品品质及风味。],消除水中的氨及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使水体中悬浮物凝聚沉淀,澄清水体,增加冰下氧气。

  5、适时放养,密度适当:越冬鱼在水温10℃左右放养为宜,不要低于8℃。拉网并塘操作要细心,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依池塘条件而定。底质好并可补水的静水越冬池,每立方米[立方米,读作lì fāng mǐ,它是体积单位,符号m³((这个字符的Unicode编码是33A5)),等于每边长为一米的一个立方体的容积,等于一立方米。]水放鱼0.3公斤-0.4公斤,完全止水越冬池每立方米水不超过0.3公斤。

  6、肥水越冬,生物增氧:越冬前清塘、注水、施无机肥培养浮游植物[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一个生态学概念,是指在水中以浮游生活的微小植物,通常浮游植物就是指浮游藻类,包括蓝藻门 、绿藻门、硅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甲藻门、隐藻门和*藻门八个门类的浮游种类,已知全世界藻类植物约有40000种,其中淡水藻类有25000种左右,而中国已发现的(包括已报道的和已鉴定但未报道的)淡水藻类约9000种。],这是鱼类安全越冬的有效措施。越冬期间,若浮游植物数量下降,水质变瘦,可用每亩水面挂1公斤尿素或碳酸氢铵3公斤和磷酸氢钙2公斤的方法补充营养,以保持池水溶氧量每升3毫克以上。具体做法是把两者分别装入编织袋[编织袋,又称蛇皮袋。]中,挂在同一冰眼内,沉入冰层下0.5米,编织袋全池均匀分布。

鱼类越冬管理

  保证鱼类安全越冬,必须加强越冬管理,管理得好,可避免或减少鱼类越冬死亡。

  1、专人负责,及时检查越冬情况:越冬池要有专人管理,建立管理制度。

  越冬池应定期检查水质、水色、池鱼活动情况,定期测定水中溶氧量。一般每星期检查一次,春节后每天检查一次。

  2、扫雪:雪对阳光穿透力影响很大,越冬池积雪应及时扫掉。池面积过大,扫除2/5-3/5,改善光照条件,增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量。

  3、定期注新水:越冬池应定期注水,一般20天-30天注一次。

  4、防止惊动鱼类:越冬池应禁止人车通行、滑冰和冰下捞鱼虾,避免鱼受惊四处乱窜,消耗体力,增加耗氧量。

  5、循环水[循环水主要有工业和家用两种,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节约用水。]增氧:越冬池严重缺氧又缺乏水源的,可采用循环水增氧。该法是在越冬池一端用泵提水,水沿冰面打开的冰槽流入另一端冰眼中。此方法增氧效果较好,缺点是水温下降较快,必须监测池水温度,水温降至1℃时应停止提水。

  6、如果出现大量浮游动物发生缺氧,可施用90%晶体敌百虫杀灭。枝角类每立方米水施0.3克,轮虫每立方米水施0.5克。

  以上是关于鱼类越冬成活率的措施,鱼类越冬管理,希望能够给广大的养殖人员一些帮助,同时还可以在越冬期使用一些综合性水质改良剂可以改善水体环境,尤其是对底层水体具有很大的作用,可以解决因水体变化而导致越冬死鱼的现象等措施,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站长微信号

微信扫一扫加好友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