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目前人工繁殖的黄鳝[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苗种尚不能够大批量生产,黄鳝养殖仍依靠天然捕捞的野生苗种,而野生苗种来源不一,加上操作不当等因素,放苗后不久,黄鳝出现痉挛症的现象非常普遍。黄鳝的痉挛症死亡率[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相当高,对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就黄鳝痉挛病的病因,黄鳝痉挛病症状与防治一一介绍。
黄鳝痉挛病的病因
黄鳝痉挛症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黄鳝血液载氧力下降,引起脑供氧不足,导致脑缺氧和脑坏死,致使高浓度[化合物中某种成分含量很高。]的氨、硫化氢[硫化氢,分子式为H2S,分子量为34.076,标准状况下是一种易燃的酸性气体,无色,低浓度时有臭鸡蛋气味,有毒。]渗入黄鳝血液中,造成血液中毒。
1、捕捞
下雨季节,捕捉黄鳝的笼具被淹没后,进入笼具的黄鳝因摄食了诱饵,其代谢加强,加之挣扎时耗氧量的增加,其在水中呼吸的氧气已不能满足机体需要,而空气呼吸又无法实现,致使机体内二**碳[二**碳,化学式:CO2,是空气中常见的温室气体,是一种气态化合物,碳与氧反应生成其化学式为CO2,一个二**碳分子由两个氧**与一个碳**通过共价键构成。]排出受阻,血液内**的二**碳增多,造成血液酸中毒[酸中毒是指体内血液和组织中酸性物质的堆积,其本质是血液中氢离子浓度上升、PH值下降。],严重时黄鳝起捕时就已死亡,但大部分仍然存活,此种鳝苗放养发生痉挛症的几率极高。
2、贮养
捕捞后,黄鳝的贮养密度一般都比较高,水和黄鳝的比例在1∶1以下,且长时间不换水。黄鳝在高密度情况下,体表不断分泌粘液和排泄体内代谢物,这些物质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出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有害气体通过黄鳝的皮肤呼吸进入血液中,造成血液酸中毒。
3、运输
干法运输对鳝苗影响更为剧烈,因水份的缺乏,鳝苗丧失了气体交换的载体,呼吸作用受到了严重抑制,甚至达到窒息的程度。同时鳝苗分泌的粘液及排泄物由于没有水体的稀释,将产生高浓度的硫化氢,这一环节所产生的危害比高密度贮养更为严重,因为此过程的鳝苗还伴随体液丧失的脱水过程。一般干法运输超过2个小时以上的鳝苗发生痉挛的机率为90%以上。
4、其他原因
收购、储存、运输及放养时水温温差过大,造成黄鳝机体代谢失衡,俗称“感冒”,并在其机体内形成一层屏障,使体内二**碳不能够排泄而造成血液内二**碳浓度过高,引起血液酸中毒。
黄鳝痉挛病症状与防治
黄鳝痉挛病的症状
痉挛症一般出现在野生鳝苗放养后2-10天,初始表现为不开食,易受惊,听到声响和振动后,鳝苗会出现窜游和跳跃现象,并持续数分钟后才趋于平静。2-3天后鳝苗开始表现出弯曲症状,并且就地作打圈运动,同时肌肉极度紧张,头部与身体呈“S”或“O”型不可恢复性收缩,并伴随不自主地撕咬自身,4-5天后鳝苗开始死亡。发病鳝苗体表检查无任何炎症和充血症状,目视及镜下检查体表无寄生虫[寄生虫(parasite)指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高度退化,一生中大多数时间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动物。],解剖检查内脏**亦无病变,但血液比正常显暗红,肠道内发现寄生了大量棘头虫,腹腔壁感染有毛细线虫,而野生黄鳝大都寄生有上述虫体,因此可排除寄生虫的致病因素。从开始持续发病到死亡结束,时间大约在7-20天,死亡率一般在30%以上,严重的可达到。
黄鳝痉挛病的预防
1、避免雨季收购鳝苗,减少中转环节,要直接从黄鳝捕捞户处收购鳝苗,避免从市场、商贩中收购。
2、收购的鳝苗应是当天捕捞的,同时要求捕捞户贮养鳝苗的水体要达到黄鳝重量的5倍以上,避免收购的黄鳝长时间的贮养。
3、带水运输鳝苗,鳝苗与水的比例至少达到1∶5,如长途运输需使用药物进行水质保护,可适当加入一些多糖药物、**或抗菌素等,避免用氯制剂、**剂等****物浸泡。
4、收购、储存、运输及放养等环节避免水温温差过大。
黄鳝痉挛病的病因,黄鳝痉挛病症状与防治就是以上内容,养殖户在购买鳝苗时一定要注意来源,避免从市场、商贩中收购,同时做好鳝苗的运输、储存等工作,避免疾病的发生。